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①青:靛青,青色的颜料。蓝:蓼蓝,草本植物,叶可提取靛青。②輮:“煣”的假借字,以火烤木使之曲。③干:小国名,为吴所灭,此处指吴国。夷:古代东方的部族。貉(mò):古代北方的部族。④靖共尔位:敬慎地守着你的职位。靖,同“静”。共,同“恭”。⑤介:助,给予。景:大。⑥化道:指受到道的熏染,使气质有所变化。⑦绝:渡过。⑧生:通“性”,指生性,天性。⑨湼:黑泥。⑩其:作“若”解。渐:浸渍。滫(xiǔ):臭汁。(11)质:箭靶。的:靶心。(12)醯(xī):醋。蜹(ruì):一种小飞虫,蚊之属。(13)驽马:庸劣的马。十驾:指十日之程。马拉车一天,叫一驾。(14)螾:同“蚓”,即蚯蚓。(15)蟺:同“蟮”。(16)冥冥:这里指专心致志的样子。(17)惛惛:指埋头苦干的样子。(18)螣(téng)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19)鼫(shí)鼠:其形似兔,专食农作物。相传它有五种技能:“能飞不能上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木(爬到树顶),能游不能渡谷,能穴(掘洞)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20)尸鸠:布谷鸟。传说尸鸠喂养其子,早晨从上而下,日暮从下而上,平均对待,始终如一。(21)结:固结,凝结,指坚固专一。(22)数:术,指治学的方法、途径。经:指《诗》《书》之类。礼:指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之类。(23)义:指为学的意义目的。(24)真:真诚。力:力行。入:指深入而有所得。没:同“殁”,死亡。(25)法:指礼制,法律等。大分:大的原则,总纲。类:条例,制度等。(26)箸:通“著”,明。(27)形:体现。(28)禽犊:小的禽兽。比喻小人为学,不为修身而只以它作为见面礼,取悦于人。(29)傲:浮躁。(30)囋(zá):形容言语繁碎。(31)法士:守礼法之士。(32)察辩:明察善辩。(33)散儒:即不遵守礼法的儒生。散,指不自我检点约束。(34)问楛(kǔ):所问不合礼义。楛,同“苦”,恶。(35)涂巷之人:指普通的人。涂,同“途”。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它较全面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全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论述了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整篇文章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基本上是每一段讨论一个问题,而且总是在开头或结尾处给出明确的交代。荀子通过严谨、朴实的写作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克服自身的不足,学有所成。
荀子很善于运用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句组成。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的本性,并使之有所发展。后又举出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其曲中规”的车轮,即使以后再晒干枯槁,也不能回复到“直”的状态。这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起到决定性作用。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了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些比喻句,很好地阐明了道理。
荀子还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在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运用了一些正面的比喻,还运用了一些反面的比喻。例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有“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在这些对比中,说明“积”与“不积”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的道理。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是一个重要的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是“人之所积”变成的。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的这一思想,我们就不难得明白,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