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教育漫话您的好友ldquo荀子
TUhjnbcbe - 2020/12/22 15:26:00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世人尊称“荀卿”的荀子加入了群聊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世人尊称“荀卿”的荀子加入了群聊:

荀子

大家好,我是荀况,字卿??

系统自动识别功能已启动: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同时,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代表作是入选高中课本的《劝学》。

孔子

欢迎来到我们儒家这个大家庭!

嘟嘟

欢迎??说起来嘟嘟我还全文背诵过《劝学》呢(实名骄傲)

孟子

看来新来的这位是很优秀的了,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荀子

我以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

孔子

??

荀子

我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嘟嘟

能具体说说吗?

荀子

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它又有缺陷的,例如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同样感官也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荀子

知是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样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

荀子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阶段。而其所谓行是指人的社会实践。

嘟嘟

??

荀子

对于“知“,我又有两个主张:首先要“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嘟嘟

什么意思,我看不懂了??

孟子

就是要对事物做广泛全面的分析、比较、综合,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

荀子

??

荀子

另外要“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孔子

而行就如同小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在路上走,强调实践所学,对吗?

荀子

是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孔子

我儒家后继有人啊!!!

嘟嘟

嘟嘟也做好笔记了!

张九功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

孟子

张九功分享了自己的文章《裨补名教疏》(明朝弘治年间,大臣张九功上奏《裨补名教疏》,认为荀子不配在孔庙中祭祀。公元年,即嘉靖九年皇帝亲自下旨将荀子从孔庙搬离。)

张九功转发了荀子的文章《非十二子》(《非十二子》把当时的各大学派12个学者,特别是孟子全部进行批评,称他们“邪说奸言乱天下”并且提出“性恶论”。)

孟子

??

孟子

出来解释一下吧!

荀子

嘟嘟

荀子我的主张,就是把人性分成两半。一半叫性,一半叫伪。荀子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是而成,为之伪。”

荀子

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为的就叫伪。

荀子

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性和伪加起来,才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人性。

嘟嘟

这就是你的“性伪之分”,对吗?

荀子

是的!

荀子

性伪之分,是为了解决善恶问题。恶来自性,善来自伪;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荀子

我主张性恶,却不是说人性恶,更不是说人性本恶,而是说人的自然属性恶。至于社会属性,则仍是善。

孟子

那我刚好也是讲的“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嘟嘟

哈哈,其实你们俩都同意人性是道德的基础,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也都承认人类社会有善和恶两种可能。??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孟子更看重善的倾向,并把它看作水,主张积极引导;荀子更注意恶的可能,并把它看作火,主张严加防范。结果是孟子侧重讲仁义,荀子侧重讲礼乐,都从不同的方向继承了孔子。

孔子

嘟嘟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教育学生为仁由己,唤起学生心中的善念,积极地向好的方向引导,从而争取把学生培养成能为社会所用的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虽然说人性有这种向善的可能性,但没有适当的教育,任其自由发展,人还是会有学坏的倾向。而从荀子性恶论出发,他认为通过教育的力量以及各种礼法的约束作用,可以使人自觉地去遵守社会的公共秩序,自觉地维护公共准则。现代的教育,既要看到教育的可能性,同时也要看到其必要性。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念完荀子《劝学》的最后一句,嘟嘟心满意足地合上课本。

嘟嘟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而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则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

荀子论教学过程当启始于“闻”,完成于“行”,终“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即是应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乃至表现在一举一动上。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所记住的每一样东西,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可见书本知识只是间接的经验,我们需要依靠智慧来做事,而非依靠知识,我们需要的更是实践,是对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同样无论未来是成为家长还是老师的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亦不能只停留于课本,而当使之能实践于生活。

文案:融媒体中心刘檑馨陈雅婷陈鑫培

图片:融媒体中心柯玥琳裴牧野

封面:融媒体中心余慧榕

排版:融媒体中心张煜华

责编:融媒体中心蓝沛妤

审核:教育学部*工干部

往期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漫话您的好友ldquo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