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连载萧公权两宋之功利思想叶适
TUhjnbcbe - 2020/12/5 18:20:00

:本文选自萧公权先生《中国*治思想史》。

(萧公权先生像)

叶适,字正则,号水心。永嘉人。生于高宗绍兴二十年,卒于宁宗嘉定十六年(-)。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仕至权工部,吏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开禧初韩佗胄当国,主伐金人。適持否议,以为宋积弱之余,不可轻动,宜先教养,徐以图之。及韩兵败,適受命安集淮西,力拒金兵,立堡守边。后为人诬为韩*罢官,盖以適先每以勿忘大仇为言也。著有《水心文集》二十八卷,《别集》十六卷,《习学记言》五十卷。

(叶水心先生像)

全祖望谓:“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吾人试按其实,则水心重实用而言功利,与李觏、陈亮等固根本契合。如水心“论《易》”云:“《易》有太极,近世学者以为宗旨秘义。按卦所象惟八物。”“独无所谓太极者。不知《传》何以称之也。自老聃为虚无之祖,然犹不敢放言。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已。至庄、列始妄为名字,不胜其多。故有太始太素,未始有夫未始,茫昧广远之说。传《易》者将以本原圣人,扶立世教,而亦为太极以骇异后学。后学鼓而从之,失其会归,而道日以离矣。”盖自叶氏视之,六经皆致用之学,《周易》亦非例外。离安民治国而言道乃圣人之所不取。叶氏自信之笃,虽理学家奉为正统之孟子与汉人所尊之董生,亦竞加以驳斥。孟子谓"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正君而国定”。水心驳之曰:“若宣王果因孟子显示暂得警发一隙之明,岂能破长夜之幽昏哉!”“自孟子一新机括,后之儒者无不益加讨论。而格心之功既终不验,反手之治亦不复兴,可为永叹矣。”其驳董生曰:“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重出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虽然,水心*治哲学之基本原则实与孟子“仁*”之旨相合。水心谓“仁人视民如子”,然人民者乃君之责任。故“先王之*不止为不忍人而发。盖以圣人之道言之,既为之君,则有君职。舜禹未尝不勤心苦力以奉其民。非为民赐也,惧失职耳”。由此言之,“守天下,非私智也。设邦家,非自尊也。养民至厚,取之至薄。而下甚逸,为上甚劳”。“豳风”、“七月”之诗,注意于天时民事,上承“无逸”、“洪范”之明教。“后世弃而不讲”,“乃以势力为君道,以刑*末作为治体。然则汉之文宣,唐之太宗,虽号贤君,其实去桀纣尚无几也。”水心最大之贡献,不在重伸民本古义于专制之世,而在对*治机构作精密切实之讨论。荀子谓“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商鞅谓“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叶氏略取其意,谓君主之“势力治天下之关键,盖君与臣民“均是人也,而何以相使。均是好恶利欲也,而何以相治。智者岂不能自谋,勇者岂不能自卫。一人刑而天下何必畏,“一人赏而天下何必慕”。推原其放,则以君者,“势之所在也”。势一于君则天下治。“古之人君,若尧舜禹汤文武,汉之高祖光武、唐之太宗,此其人告能以一身为天下之势,虽其功德有薄厚,治效有浅深,而要以为天下之势在己不在物。夫在已不在物,则天下之事惟其所为而莫或制。“)著势分于下,则国乱而君危。“盖天下之势有在于外戚者矣。昌霍上官非不可以监也,而王氏卒以亡汉。有在于权臣者矣。汉之曹氏,魏之司马氏,至于江南之齐梁,皆亲见其篡夺之祸,习以其天下与人而不怪。而其甚也,宦官之微,匹夫之奋呼,士卒之擅命,而天下之势无不在焉。苟夫五胡之乱,西晋之倾覆,此其患特起于公卿子弟、里巷书生、游谈聚论、沉湎淫佚而已,而天地为之分裂者数十世。”就史实以观之,足见“势者天下之至神也。合则治,杂则乱。张则盛,弛则衰。续则存,绝则亡。”此而不务,其他一切均无从着手矣。水心所谓治势,实为君主专制之命脉。虽非孟学正宗,而远较徒断断于天理人欲之辨者为得论*之要领。国本既立,叶氏乃进论治国之法制。此为其思想中精华之所在,不可不相详述之。秦汉以来,论*治制度者多高谈封建郡县之得失,王霸德力之短长。水心始一变其习,独致意于*制之体系,而不空言其抽象之是非。叶氏明之曰:夫以封建为天下者唐虞三代也。以郡县为天下者秦汉魏晋前唐也。法度立于其间,所以维持上下之势也。唐虞三代必能不害其为封建而后王道行。秦汉魏晋隋唐必能不害其为郡县而后霸*举。“以今语解之,封建郡县者*体也。法度者依据*体之精神,适合其需要之律令*事也。“故制礼作乐,文书正朔、律度量衡*名分、别嫌疑尊贤举能、厚民美俗,唐虞三代之所谓法制也。至于国各自行其*,家各自专其业,累世而不易,终身而不变。考察缓而必,黜陟简而信。此所以不害其封建而行王道也。秉威明、权簿书、期会课、计功效、核虚实、验勤惰。令行禁止,役省刑清,秦汉魏晋隋唐之所谓法度也。至于以一郡行其一郡,以一县行其一县,赏罚自明,予夺自专。刺史之问有条,司隶之察不烦。此所以不害其郡县而行霸*也。”封建之王,郡县之霸,事不同而皆能为治者,由于体用相应,绝无“欲其行之而乃从而害之”之举动而已。吾人既知立制之原理,则将按标准以择定制度乎?叶氏有“观古”之论亦颇具独到见解。水心以为人主凭私意以定制,其弊为漫无客观之根据,“忽出于一人之智虞而不合于天下之心,则其谋愈谬而*愈疏"。求免此弊者惟有参考前人之经验,以决定今日之去取。故“欲自为其国,必先观古人之所以为国。论者曰:古今异时,言古者常不通于今。此其为说亦确而切矣。虽然,天下之大,民此民也,事此事也,疆域内外,建国立家,下之情伪好恶,上之生杀予夺,古与今皆不异也。而独曰古今异时,言古则不通于今。是摈百于今,绝今于古,且使为国者无所斟酌,无所变通,一切出于苟简而不可裁制矣”。推水心之意,殆谓历史之事实虽古今不同,而*治之基本原理则大体无异。吾人参案前世制度运用之情形。可以知今日立制当取之趋向,其说略似欧人所谓历史比较方法。儒家法古之主张迥别。故曰“夫观古人之所以为国,非必遽效之也。故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尽观而后自为之,故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也。综上所论吾人可得二重要之原理。一曰制度必为体用相应之系统,二曰立制当遍考古人之成法,持此以论宋制,则知其枝节节以矫唐末五代之失,大背所定之原理。其结果至于“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而又文之以儒术,辅之以正论。人心日柔,人气日惰,人才日弱。举为懦弛之行,以相与奉繁密之法,遂揭而号于世曰:此王*也,此仁泽也,此长久不变之术也”。殊不知宋为郡县天下,则既与三代异制,不得为“王*”矣。而又专以惩创前人之失计,防杜吏民之弄权为务,则并邵县天下之“霸*”亦有以害之而不得立。宋制之失,自可不言而喻。水心对于*制之积极主张,约言之,为折衷封建郡县之调和论。陈同甫力斥宋代集权之失,水心亦有同感,故盛称汉制,而谓自尧舜以来凡采分权之制者其立国皆长久过于集权。试就秦汉以后,一统天下之事论之。秦废封建,首创集权,“自天子以外无尺寸之权,一尊京师而威服天下”。故"不旋踵而败亡”。汉虽因袭秦制,而所采实兼封建、郡县二制之精神。“三边自备,内郡兼刑赏”。“守相皆得自为”。“极其所治,无不可者”。故两汉之治“独计后世”也。三国迄于隋唐,亦多能参用分权,至唐之末世始生尾大之弊。足见过度集权,乃前世明君所不取。持此以衡宋之“纪细”其失又可立睹。宋“以通判监统刺史而分其柄。命文臣权知州事,使名若不正,任若不久者以轻其权。监司知榷税,都监总兵戎,而太守者块然管空城,受询诉而已。诸镇束手请命,归老宿卫”。考其立制之意,重在矫唐之“内外皆坚”。不知“纪纲之所在患乎授任之非人,而不以人为不当任,患乎分划之无地,而不以地为不当分,患乎外敌而不患乎内侮”。矫枉过正,卒不免失之“内外皆柔”,以至于分割危乱。然则观古救今,取长舍短,惟有行“内柔外坚”之分权郡县制而已。水心论制度之大意,略尽于此。以今人眼光视之,虽尚有不尽透彻之处,而不能袭前人陈说,明揭君主专制流弊之症结,其历史上之价值,实不容否认也。盖前乎此者固不乏抨击专制之议论。然大都着眼于君主之淫暴,*事之苛烦,民生之疾苦。说虽有据,而不免近于笼统。至水心始专就制度以言之,而发现专制之根本困难在于集权过度。此病不除,虽有仁君贤臣亦不能致天下于安定。其重视制度之意,为前人所未有。至其论理财之兼斥新旧内*,而大旨实有契于荆公,论治术之专主礼乐,大违永嘉宗旨,而重入传统儒学之藩篱,此皆水心学说之糟粕,殆无劳于兹赘述矣。:萧公权:两宋之功利思想⑴萧公权:两宋之功利思想——李觏②萧公权:两宋之功利思想——王安石③萧公权:两宋之功利思想——陈亮④萧公权教授(年11月29日-年11月4日),原名笃平,自号迹园,笔名君衡,江西泰和人。年,自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和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年取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爆发后,迁成都,任教于四川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光华大学,抗战胜利后继续在光华大学及四川大学任教。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年循例退休。年11月4日,逝世于美国西雅图寓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连载萧公权两宋之功利思想叶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