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以“学而”开篇,或非参编之孔门弟子随意为之,实乃深明夫子崇“学”之心意使然。孔子之后,将儒家“学”论思想发展推向更高阶段的要数先秦儒学之总结者——荀子。《荀子》一书以“劝学”开篇,可谓深契孔门崇“学”重“教”之精神。不仅如此,荀子还继承发展了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主张,从礼学的维度拓展和深化了儒家的“学”论思想。
其一,学以“成人”。就是以“成人”作为“学”的目的,以“学”作为“成人”的途径。荀子之所以将“成人”作为“学”之目的,这与其性伪之分的认识紧密相关。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按照这种认识,“人”之“完成”,不由先天之“性”,而必由后天之“伪”,而“学”无疑又构成了“伪”的主要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学”便无所谓“人”(成人)了。故曰:“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荀子发展了孔子为己之学的思想,认为君子当学而为已,“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把“学”之目的落到了“全而粹”的理想人格养成上。
其二,学至乎礼而止。就是指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荀子直承夫子之教,一方面主张“君子博学”;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学至乎礼而止”(《荀子·劝学》)。由此,以“礼”论“学”,以“学”论“礼”,构成了荀子“学”论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清人王先谦言:“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荀子集解序》)可以说,不从礼学悟入,实难得荀子论“学”之真义。
其三,学至于行之而止。就是强调对“礼”的躬行和践履。对于“礼”,荀子认为,不仅要“知”,更要“行”,故曰:“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荀子·大略》)而对于“礼”的学习,他强调要“一可以为法则”,使“礼”成为吾人立身行事、应对进退的规范和准则。由此,在荀子那里,“学礼”就不仅是知识论意义上追求知识、发展智性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论意义上修养人格、涵养德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礼”其实应是“知礼”与“行礼”相统一的完整过程,“知礼”虽是“行礼”之基础,然后者显然更为荀子所看重。
其四,学至乎没而后止。就是强调“学”的过程性、持久性和不可间断性。荀子认为,“学”之目的在“成人”,而“成人”对于每个人来讲无疑都是终身性的修养课题。他说:“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劝学》)荀子以“积”论“礼”、以“积”论“学”,又明确提出“学至乎没而后止”,正是要着力论证和表现“学礼”的不可间断性。其言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又云:“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儒效》)荀子主张“积善成德”“积而为圣”“积礼义而为君子”,认为只有通过“积善”“积礼”“学礼”的长久努力,才能养成德性,成就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
综上所言,荀子以“成人”、至礼而止、至行而止、至没而止等重要命题来论“学”,极大地深化和发展了孔子、儒家的“学”论思想。荀子对“学”的论说告诉我们:“学”是通过认知和实践以“礼”为主要内容的人道规范,从而养成君子、圣人之理想人格的长久过程。
(摘编自郑治文《荀子论“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先秦儒学的总结者,荀子对儒家崇“学”重“教”思想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并将这一思想推向了极致。
B.在荀子看来,人性中的善需要靠后天的“学”达成;也必须通过后天“伪”的行为和途径,“人”才能“成人”。
C.荀子对“礼”的重视源于孔子,他认为学的内容是“礼”,同时还将“礼”作为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D.要养成德性,成就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达到“成人”,需要终身努力,更需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基于荀子对孔子有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分析,提出观点,简明扼要。
B.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为学的目的、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
C.文中大量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论证力度,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D.文章既肯定“学”论的重要意义,又指出它在当下发展中的弊端,显示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强调“礼”的重要性方面,孔子和荀子都有相关观点,可从《论语·里仁》和《荀子·劝学》中找到依据。
B.王先谦的“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和荀子的“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本质是一致的。
C.如果只注重有关“礼”的知识的学习,发展个体的智性,却忽视“行礼”,就不是真正的“学礼”。
D.想一蹴而就能“知礼”“行礼”是不可能的,因为“学至乎没而后止”,“学礼”是需要长久坚持的。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电视机中,大家可以看到:王亚平用水搭起一座“桥”。与之对比,在地面上我们做的“液体桥”可以说十分微小。但是到了“天宫”空间站,王亚平手中的这座“液体桥”可谓是雄伟壮观,巨大无比。
事实上,当我们在洗手时、当我们手沾有糖水时,我们手指尖的小液柱就是这一次实验的“液桥”。专家介绍:液桥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我们发现:陆地上的液滴,到了“天宫”就可以形成液球。这是因为,地球引力消失后,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我们都知道,液体界面间存在着表面张力,这种表面张力让液体表面如同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正是这种虚拟的“薄膜”,使得液体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不会“垮塌”。
但是,在地面上由于受到重力影响,表面张力很弱。因此,地面上的“液桥”通常长度很小,只有2~5mm。一旦大于5mm,“液桥”的表面张力将小于重力而被破坏掉。但是在“天宫”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中,液体处于“漂浮”状态,便可以形成尺寸较大的液桥。
(摘编自网易《“液桥”实验是什么原理?水的张力在微重力下更明显了!》)
材料二:
我们都知道杯子满了以后水会沿着杯壁往下流,这是很自然的事,但细心的你也许同样也能发现,在杯子将满未满的时刻,水平面会一点一点地升高,在高过玻璃杯沿的时候,水仍未落下,水的表面却像胀起的气球一样,随着水的一点点增加,慢慢地变得丰盈起来,在高过杯沿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才像承受不住似的,哗啦一下流下杯壁。这时候你再仔细回想水将落未落时的状态,水面像紧紧缚着一层水膜,拉着水不让它流下去,是的,这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这种表面张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知道,水的内部其实是由无数的水分子组成的,它们有两种基本的运动状态,那就是相吸和相斥,它们处在时时刻刻的运动中,当周围的温度高时,它们的运动就快,温度低一些,运动就相对慢;挨得太近了,它们就把对方挤开,离得远了,它们又反过来紧紧牵着手。但水面表层的分子们动得太活泼,许多都跃出了水面,这就使得水面表层的水分子要比水里其他部位的数量要少,这么一来,平衡就打破了,因为少,分子隔着很远,它们争先恐后地拉着对方,形成一种往里挤的力,里面的水越来越多,它们拉得越来越吃力,这个时候突破了临界点,水面再也支持不了了,这就使水哗啦一下地流了出来。
表面张力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雨后荷叶上滚动不去的水珠;清晨草叶上凝聚的露珠;水龙头下将滴未滴的水珠;夏天可以看见水黾在水面一跳一跳地滑行;小时候喜欢买泡泡水,一吹就会飞出一大串七彩的泡泡;当把针等重量轻的东西轻轻掷落水面时,会发现它们会长时间浮在水面,用手轻轻一推,就很快地沉下去了;两块干燥的玻璃叠在一起很容易分开,但是如果在玻璃之间加一些水,这时候你再试图去将它们分开,就不那么容易了。怎么样,是不是发现表面张力存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摘编自熊文丹《说说水的表面张力》)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空间站中,因为处于微重力环境下,人们可以用水连接两个固体,连接成的这个“液体桥”瞬间就可以形成液球。
B.液体表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由表面张力构成的,它能维持液体的表面形貌,其特点是有弹性,很薄弱,受重力影响。
C.在地球重力环境下,人们通常是无法在两个距离大于5mm的固体间建造一座“液桥”的,因为重力大于表面张力而将其破坏。
D.影响“液桥”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地球引力、两个固体间的距离长短等因素,“液桥”大小与这两个因素的大小成正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了“液桥”现象的产生及其原理,凸显其科普性。
B.材料二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话题,结尾段又列举许多现象,更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对表面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