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春秋时期到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统治地位的
TUhjnbcbe - 2024/4/25 17:1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它们的学说被称之为“儒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古代的思想的主流。

现如今,儒学的影响力虽然不如古代那么深刻了,但范围依然很广泛,全世界都有儒学的影子,称得上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与教派。

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我国的主流思想的。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看看儒学、儒教的发展与辉煌。

一、儒学的诞生与发展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当时以《周礼》作为统治思想的时代崩溃,社会上急需一种新思想的来代替,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形。

1.孔子与儒学

从某个角度来说,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就是社会思想的一种重新洗牌,各大思想家争夺社会思想统治的一种行为。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像墨子、老子和荀子等,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商鞅、韩非、张仪和苏秦等。

孔子自然也在其中,他们不断在各国之间游走,在君王面前游说,以使得自己的学说与君王的利益绑到一起,进而功成名就、实现人生的价值。

因此,最早时期儒学也是个人的一种游说活动,简单来说与现代的“政客”雷同,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孔子作为当时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思想自然也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这一思想就是儒学。

如上述所言,儒学是为君王服务的,奈何孔子的思想过度偏向于《周礼》,春秋时期周礼早已经崩溃,各大诸侯都在寻找一种新的学说强国和争霸,无疑孔子的思想并不受重视。

战国时期,金戈铁马、七国战争不断,兵家、法家、纵横家学说因适应大势,所以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的传奇的故事,统治了几百年之久。

很多人都认为儒家学说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汉武帝时期,其实不然,早在秦始皇时期儒家就慢慢崛起了,究其原因就是儒家符合皇帝的政治需求。

2.秦始皇与儒学

《周礼》对人划分了阶级,社会有了尊卑贵贱,儒学也有这一方面的色彩,乱世之中或许不受君王的待见,但在和平年代却能够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儒家提倡的“君臣义”等思想,主张百官、百姓要对君王忠心,同时又使得皇帝与百官、百姓之间有着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提倡“王权天授、皇帝是天子”等思想,能够稳固皇帝的统治。

秦国丞相李斯、博士淳于越等人,都算是儒家学说之人,所以他们制定的许多制度都有着儒家的影子,尤其是在塑造始皇帝统治地位方面,更是将其不断拔高、神化,凌驾于天下人之上。

儒家思想与君王的利益达成了一致,所以儒家学子开始不断进入秦朝的朝堂,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可惜,后期因儒家学子过度评价国政,被始皇帝坑杀了不少,甚至儒学的书籍也被烧毁。

这是儒学走向朝堂的开始,但也饱受了坎坷,始皇帝死后天下再度陷入战乱,儒学走下政治舞台,及至汉武帝时期才迎来了自己下一次的发展。

二、儒学政治地位的确认

在我国的封建思想体系中,维护君王的个人权威是儒家能够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之一,董仲舒与汉武帝之间的合作便源于此,儒家理论开始成为官方统治思想的主导。

1.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西汉建立初期,因经历了秦末起义、楚汉争霸等战争,使得社会经济凋零、政治动乱,皇帝需要发展经济、安定人心,实施的是一种“黄老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为而治。

这一种思想符合西汉初期的需求,老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的时间,文景时期西汉统治者皆以“轻蹈薄赋、德主刑辅”为手段,老百姓获得了60年的安定与发展时间。

及至汉武帝继位时,西汉的经济得到了恢复、政治文化也相对繁荣。当然,“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以黄老思想为核心,其余百家的思想为辅佐,以达到“约法省简、务在安民”的目的。

黄老思想在西汉初期达到巅峰,也使得汉民族得以快速发展,它既继承了秦朝的统一,又迎来了经济、政治的繁荣,“汉族”这一称谓就是在此时开始形成的。

不过,汉武帝登基之后,因为所面临的政治局面不同,黄老思想不再符合时代的需求,刘彻继续用一种新的思想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就在这时刚柔相济的儒家思想再度登上历史舞台。

黄老思想强调“德主刑辅”,也就是皇帝用道德手段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以达到自己的统治需求,儒家则偏向于用思想手段去统治别人的思想,以达到维护皇权的目的,前者属于被动,而后者属于主动。

简单而言,黄老思想主张先用德礼教化,而后再进行刑罚手段,儒家则直接跳过了第一步,以刑罚作为皇帝统治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观念的确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西汉建国到刘彻时期,西汉有几十年的和平时期,思想再度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其中就有一部分学说与帝王的集权起了冲突,不利于皇帝的的统治。

比如,墨家提出的人人平等,道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等,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在当时却超出了时代的需求,亦或者说超出了帝王统治的范围。

反观儒家的思想,他们提出的则是“民言服从、君言仁政”,就是说老百姓应该服从皇帝的统治,皇帝也应该施行仁政,这种思想是一种“君主专制”思想,刚好符合汉武帝的需要,董仲舒就此登上汉朝的舞台。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直接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在全国实施,不在六经之内的各家学术慢慢地退出政治舞台。

其实,无论是黄老之学,还是儒家学说,都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而已。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无法再满足西汉的需求,董仲舒提出的种种建议则与汉武帝所面临的形势相适应。

首先,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此来确定皇帝的君权至高无上。君权神授,皇帝便是天子,臣民若是不听从皇帝的命令就是违背天意。

而在拔高君权的同时,董仲舒还提出了“三纲五常”,来规范社会行为,所谓的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

简单来说,文武百官、民间百姓要以此为行为标准,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提升皇权的同时,禁锢了皇权之下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帝王的巩固统治。

因符合皇帝的统治需求,所以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取得了独尊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严密的帝制神权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统治,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秩序与道德思想。

后来,汉武帝不断巩固与扩大儒学的影响力,甚至建立了学校并将儒学纳入选拔人才的标准,一时间社会上儒学的学习风气不断形成与壮大,“忠君”的思想成为了主流。

三、隋唐到明清时期的儒学

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儒学原本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学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了皇帝统治天下的手段,那就是思想文化的专制与禁锢,使得儒学在后期的弊大于利。

1.隋唐时期文化繁荣

隋唐时期与秦汉的历史背景颇为相似,同样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无论是隋文帝时期,还是唐太宗时期,既有无为而治的手段,也有儒家思想的统治,两者相辅相成。

即使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儒家思想慢慢崛起,这种思想依然是“以思想促进社会和谐”,而非统治者为了达到强权的目的,采用的唯一一种方式。

比如,唐太宗、武则天时期的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很多人才,但却不是唯一的取才方式,武则天更是设立了武举人等,寒门子弟得到了重用。

北宋初期,儒学思想依然只是一种文化思想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手里的工具,用于对天下人的统治,亦或者说是禁锢。

2.南宋、明清时期儒学的弊端

北宋中后期,南宋初期,儒家思想在历史上传承两千多年,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开始走向消极的一面。比如,“程朱理学”是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这一学说推崇“天理”为真理、人为障碍,也就是说一切生来都是注定的,天子是上天注定,百姓的身份也是如此,很多人开始认可这一说法,皇权至高无上、不可侵犯性再度得到巩固。

虽然王安石、范仲淹等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立场与这种程朱理学不同,但因为不利于皇权稳固,不利于贵族对下层百姓的统治,所以并没有得到发展,“天命”思想逐渐被确立了下来。

明朝时期,也曾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大儒,提出了不同于“理学”的思想,开始提倡“实学”并学以致用。奈何,因触犯了皇权的利益,导致文字狱大兴,这种实学走向没落。

清朝末年,儒学更是成为了一门“空谈”的思想,“百无一用是书生”便是最好的证明,空谈抱负是这一时期儒家学子最大的一种行为体现。

一直到了民国时期,儒学的空谈才得以被改正,学以致用重新登上历史舞台。通过上述的介绍不难发现,儒学在最初时期有着很高的实用性,既能巩固君主的统治,也有利于民间的发展。

汉朝、唐朝之所以文化兴盛,就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包容性,不断吸收与消化其它学说的思想,有着容纳异己的胸怀。

可是,到了南宋、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辉煌逐渐败落,甚至影响到了中原王朝的后续发展。

由此可见,清末的衰败与其说是“闭关锁国”造成的,不如说是思想文化的禁锢造成了,中原王朝不能容纳外来思想,进而无法进行自我提升,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文献:《汉书》、《资治通鉴》、《宋史》、《明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春秋时期到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统治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