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荀子五二
TUhjnbcbe - 2024/4/5 22:41:00

译注:方勇李波

出版:中华书局

性恶

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斫木而生器,然而器木岂工人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则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也,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天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綦于礼义故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译文:有人问:“礼义是人为积累而成的,是人的本性,所以圣人能制定出礼义。”答复说:这种说法不对。制作陶器的人调和黏土而制成瓦器,然而黏土制成的瓦器是人的本性吗?工匠砍削木头而加工成器具,然而木材加工成的器具难道是工匠的本性吗?圣人对于礼义,打个比方说,就像陶器工人调和黏土而制成瓦器一样,那么人为积累而制定礼义,难道是人的本性吗?凡是人的本性,尧、舜和桀、跖,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君子和小人,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现在要把人为积累而创造出礼义作为人的本性吗?那么又为何尊重尧、禹,为何尊重君子呢。凡是尊重尧、禹、君子,是因为他们能改变人的本性,能作出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作出而礼义就产生了。然而圣人对于人为积累而创造出礼义,就像陶器工人调和黏土而制成瓦器一样。由此看来,那么人为积累而创造出礼义,难道是人的本性吗?所以鄙视桀、跖、小人,是因为他们放纵本性,顺着情性,任意妄为,从而贪图利益互相争夺。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明显了,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上天并不是偏袒曾参、闵子骞、和孝己而排斥众人,然而曾参、闵子骞和孝己独独注重孝道之实而成全了孝道的名声,为什么?因为他们尽力追求礼义的缘故。上天并不是偏袒齐人和鲁人而排斥秦人,然而秦人对于父子的道义、夫妇的分别,不如齐人、鲁人的恭敬有礼,为什么?因为秦人放纵性情,任意妄为,怠慢礼义的缘故。这难道是他们的本性有差别吗?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不然。今涂之人也,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曰:“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曰:可以而不可以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以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能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译文:“普通人都可以成为禹”,这是什么意思呢?回答是:凡是禹之所以为禹,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既然这样仁义法度有可以知道、可以做到的道理,然而普通人都有可以知道仁义法度的材质,都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条件,那么他可以成为禹就明显了。现在认为仁义法度本来就没有可以知道、可以做到的道理吗?那么即使禹也不知道仁义法度,不能做到仁义法度了。认为普通人本来就没有可以知道仁义法度的材质,本来就没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条件吗?那么普通人对内就不能知道父子之间的道义,对外就不能知道君臣之间的准则了。不是这样,现在普通人对内都知道父子之间的道义,对外都知道君臣之间的准则,那么可以知道仁义法度的材质,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条件,普通人身上都具备就明显了。现在让普通人用他们可以知道的材质,可以做到的条件,按照仁义可以知道的道理,可以做到的条件去做,那么他们可以成为禹就明显了。现在让普通人努力学习道义,专心致志,认真思考、仔细观察,天长日久,积累善行而不停止,就会和神明相通,和天地匹配了。所以圣人,是人们积累善行而达到的。有人说:“圣人可以积累善行而达到,然而人们都不能积累善行,为什么呢?”回答说:可以做到却不可以勉强他们做。所以小人可以成为君子而不肯成为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而不肯成为小人。小人、君子,未尝不可以相互转化,然而不相互转化,是因为可以做到却不可以勉强他们做。所以说普通人可以成为禹是对的,普通人都成为禹,就不一定对了。即使不能成为禹,也不妨害可以成为禹。脚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遍行天下的人。工匠、农民、商人,未变不可以互相调换着做事,然而不曾互相调换着做事。由此看来,可以做到,未必能做法;即使不能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么能不能做到和可以不可以做到,它们的差别是很大的,它们不可以互相调换就很明显了。

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有圣人知之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謟,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译文:尧问舜说:“人情怎么样?”舜回答说:“人情很不好,又何必问呢?有了妻儿那么对父母的孝顺就减少了,嗜好欲望得到了那么对朋友的诚信就减少了,爵位俸禄满足了那么对忠心就减少了。人情啊?人情啊!很不好,又何必问呢?”只有贤德的人不是这样。有圣人的智慧,有士君子的智慧,有小人的智慧,有劳役者的智慧。说话多,既有文采又合礼法,终日谈论主张的理由,说得千变万化,但纲领始终如一,这是圣人的智慧。说话少,直接而简约,既有条理又合法度,就像用绳墨比着一样,这是士君子的智慧。说话荒诞,行为悖乱,做事常出错,这是小人智慧。能说会道、行为敏捷而不合法度,技能杂多、见识广博而没有用处,分析迅速、言辞熟练而无关紧要,不顾是非,不管曲直,把希望胜过别人作为目的,这是劳役者的智慧。有上等的勇敢,有中等的勇敢,有下等的勇敢。天下有正道,敢于挺身而出;先王有正道,敢于实行;对上不顺从混乱时代的君主,对下不混同于混乱时代的人民;仁存在的地方无所谓贫穷,仁不存在的地方无所谓富贵;天下人了解自己,就与天下人同甘苦,共患难;天下人不了解自己,就巍然独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上等的勇敢。礼貌恭敬而内心谦让,注重信用而轻视货财,对于贤人敢于推荐他处在上位,对于不贤的人敢于将他拉下来废除他,这是中等的勇敢。轻视生命而重视货财,习惯于闯祸而又多方解脱,苟且豁免,不顾是与非、对不对的实际,把希望胜过别人作为目的,这是下等的勇敢。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问王之录,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前必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御,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译文:繁弱、钜黍,是古代的良弓,然而没有排檠也不能自己端正。齐桓公的葱,姜太公的阙,周文王的录,楚庄王的,阖闾的干将、莫邪、钜阙、辟闾,这些都是古时的良剑,然而不加以磨砺就不会锋利,不借助人力也不能斩断东西。骅骝、騹骥、纤离、绿耳,这些都是古时的良马,然而前面必定要有马嚼子、马辔头的约束,后面必定要有鞭子的威胁,加上造父的驾驭,然后才能日行千里。人即使有美好的资质和辨别理解力,必定要寻求贤能的老师来侍奉他,选择好的朋友与他们交往。得到贤能的老师侍奉他,那么听到的是尧、舜、禹、汤的正道;得到好的朋友和他们交往,那么看到的是忠诚、讲信、恭敬、谦让的行为。自己一天天进入仁义中也不知道,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现在与不好的人相处,那么听到的是欺骗、诬陷、欺诈、虚伪,看到的是污秽肮脏、淫荡邪恶、贪图私利的行为,自己将要受到刑罚杀戮还不知道,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古书上说:“不了解儿子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君主看看他的左右。”这是环境的熏陶啊,这是环境的熏陶啊!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