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都提倡 [复制链接]

1#

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他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我认为,善与恶本就为人性的两面。善恶都是人后天逐步教化、自省的结果。如果说善或恶都是人一出娘胎就具有的本性,难道这是遗传来的?这就成了变相的“血统论”观点。

人所能遗传的是生物物质和生物信息而非思想和道德。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需求。婴儿呱呱坠地起就会“贪婪地”吸吮母亲的乳汁,不用传授,不用教育,一切都那么原始、自然。

饱食而求生这就是生物体的原始本性的驱使。这不能称之为恶,却是人性的起点。

饱食者对剩余食物或财物的占有,贪婪掠夺荒淫无度无恶不作,这就是“恶”的发展线条。而饱食之余接受善意教育,抑恶扬善,学会分享,助人为乐,甚至舍己为人,这又是“善”的发展路径。

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生命的存续,利己性、排他性本能必然显现无遗,以此才能适者生存,此为生存法则使然。这虽不能定义为“恶”,但如逐步地极端地膨胀,这就成了恶的源头。

那些贪得无厌的腐败案件,那些溺子如杀子的典型案例,无不是其无限膨胀、极度放大的结果。

人除了具有生物性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性表现。善恶更多的是属于社会性、道德性的范畴。从这个角度看,人生初始犹如一张白纸,无所谓善恶。没听说过婴儿一出生就行善济民,或鸡鸣狗盗的。

人的初始状态无论是善也好还是恶也好,不会有与生俱来的大善和大恶。善与恶是人性中始终的矛盾存在,没有单纯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它们此消彼长,如影随形。

从个体看,人的善与恶是随教育、管束、环境而变化的。所谓仁义礼智信等等善意善行,都是后天外部的传授教育和内在的吸收和感悟而逐步积累养成的。

贪污腐败嫖赌毒杀人越货之类恶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亦内外因综合作用使然。白纸上做什么画,就看着的是什么色、下的是什么功了。

人群中善恶之分,大概率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大善与大恶者都为少数,中间地带的人群占大多数。

中华经典藏书1:论语(新版)平装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12购买

有人待人面善心慈,有人待人心狠手辣。有人表面善美,内里恶丑,是为人们的不耻的两面人。有人常以恶言恶语示人,然则,“刀子嘴豆腐心”,嘴硬心软,未必就是“恶人”。

明白了善与恶的后天性,我们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远恶近善,惩恶扬善,是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公德!也是我们的道德准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为大善,做一个人性健康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