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说为官要举直错枉贵黍贱桃 [复制链接]

1#

第二章第19章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即鲁哀公(公元前—前年)。姬姓,名将。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国君,在位26年。

鲁哀公是春秋时期鲁国最后一位国君。《春秋》记载的“鲁国十二公”之一。他去世后,他儿子继位,为鲁悼公,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如果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那么战国时期就是“礼丧乐失”。强国兼并弱国,大国兼并小国,在加速度地进行。鲁哀公在位期间,鲁国国*被“三桓”控制,哀公成为傀儡君主。

鲁哀公在位期间的后期,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回到鲁国,被尊为“国老”,鲁哀公经常问*于孔子,孔子给他的建议因为得不到“三桓”的支持而落空。孔子去世时,他曾亲临现场哀悼。

举:原义为双手托起,如《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后延伸为抬起等意,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也有发问的意思,如《礼记》: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举也指举荐、任用。如《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直:正见也。会意字,甲骨文中“直”字下部是一只横着的眼睛,上部有一竖线,会视线直之意。

“直”的原义是直视,延伸为不弯曲,和“曲”相对。“直”又延伸为正直,公正。如:“理直气壮”,“口直心快”等。

直也延伸为一直到底,不用周转。如:“直辖市”。“直”用作副词时,表示“一直”,“径直”。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

错:原义为用金涂饰,镶嵌,如,“错金”、“错银”。延伸为交叉,如错落有致,又延伸为不相合,相互避让,如“错开”。

“错”又指错误,不正确。作名词时,指过失,错误。在这章中,“错”是“措”的通假字,处理、处置、废弃的意思,如《礼记-中庸》:“学之弗能,弗措也。”学习还没有学好,就不能废弃的意思。

错和误是有区别的,一般主观因素多的用“误”,如《左传·僖公十五年》: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

枉:斜曲也。形声字。“枉”字始见于战国时期。《说文》中的小篆文字是由“木”和“(wang)”组成。后演变成从木从王。

枉的原义为弯曲,不正。如:“矫枉过正”,把弯曲的东西扳正,结果过了头,又弯到另外一边了。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枉”延伸为邪曲,不正直。也延伸为冤屈。如“冤枉”。“枉”也可以表示为谦词,表示使对方委屈、屈尊。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枉用作副词,表示徒然,白白地。如李白的《清平乐》: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人之不直者,亦谓之枉。本文的“枉”即指“不直之人”。

全文理解为:

鲁哀公问:“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顺服呢?”孔子回答说:“任用正直贤能之人以压制奸佞无能之人,老百姓就会顺服。任用奸佞无能之人,压制正直贤能之人,老百姓就会不服。”

本文中,孔子向国君献上了用人方面的智慧,要让百姓服气,就要正确用人。百姓心中有杆秤,该用的人不用,百姓是不会服气的。

“举直错诸枉”在《论语》里出现了两次,另外一次是在《论语-颜渊篇》中:“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意思是任用正直贤能之人,压制奸佞无能之人,那么奸佞小人要么会受影响而改变,要么会自动离开,所以“弯”的也会变“直”了。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大环境可以影响小环境,领导可以影响整个队伍。

诸葛亮曾提醒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和孔子提出的“举直错枉”有异曲同工之妙!

悲哀的鲁哀公

鲁哀公去世后,后人将其定谥号为“哀”确实很恰当,“哀”有同情,也有批判。鲁迅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国内,礼崩乐坏,社会风气一团糟,国*被“三桓”把持。国际上,鲁国受到吴,越,齐国的欺压。所以哀公是不幸的。但是,哀公也是不争的。

1,哀公带头违反礼法。将宠妾所生之子立为太子,虽遭到众人反对,但他还是一意孤行,结果“国人恶之”。

《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件事:孔子在鲁哀公处侍坐,鲁哀公赏给他桃子和黍子。孔子先吃黍子,然后吃桃子,旁边的人都捂嘴偷笑。哀公说:“黍子不是当饭吃的,是用来擦拭桃子的。”

孔子回答说:“黍子是五谷之首,祭祀先王时属于上等祭品。瓜果有六种,桃子属于最下等的,祭先王时不可进入宗庙。我只听说,君主用低贱的擦拭高贵的,没听说过用高贵的擦拭低贱的。这有害于礼义,所以我不敢把桃子放到宗庙祭品的前面来吃。”

鲁哀公连起码的“贵黍贱桃”都不知道,让孔子失望。

2,孔子主张遏制“三桓”,为国君“正名”,可是哀公对孔子的建议置若罔闻,鲁哀公十四年,齐国大夫陈恒杀害了齐简公,立齐平公,自认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代姜”事件。

陈恒害怕国际社会的干预,就将此前侵略鲁国,卫国的土地归还,以换取国际舆论对其弑君篡权行为的容忍和支持。

这时,孔子斋戒三日,“而请伐齐”,孔子认为,鲁国若能出头平息齐国内乱,不仅能在国际社会上重新确立威信,对内还能加强国君权威,遏制“三桓”势力。

可惜,鲁哀公没有听从孔子的建议,还以“子告季孙”(你去跟季孙谈吧)来推脱。对于鲁哀公的“不争气”,孔子很失望,“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意思是说,我从前做过鲁国大夫,所以不敢不说。

孔子当时已经闲赋在家,他没有为鲁国操劳的义务了,但他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出于对祖国的责任感才出来建言的。可惜哀公“不争气”。

3,鲁哀公曾就修身的问题请教孔子,他说:“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意思就是自己从小就生活在深宫之中,条件优越,没吃过苦,“不知哀”,“不知忧”,“不知劳”,“不知惧”,“不知危”,该怎么学习当国君呢?

孔子敎他说:您到祖庙祭拜,祖先生前所使用的器物尚在,而他们的人已经不在了,这样不就可以“思哀”了吗?

您上朝听*,一件事情如果没处理好,祸乱就可能有了开端,如此用心,就是“思忧”;

您在朝堂之上,大臣们总是在庭下听从您的调遣,他们是多么辛劳啊?您由此即可“思劳”;

您若走出鲁国国门,到郊外看看,您会看到从前战争带来的废墟,这就是“思惧”呀;

国君是船,百姓是水,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便是“思危”。

孔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告诉鲁哀公如何“思哀”、“思忧”、“思劳”、“思惧”、“思危”,可感可触,今日读之,亦能感受到孔子教学水平之高妙,学识之高深。

可惜的是,鲁哀公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按照孔子说的去做。

4,同一年的春天,鲁哀公在一次大型的狩猎活动中捕获了瑞兽麒麟,而且还把它猎杀,看到这种情形,再联系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孔子感物伤怀,说:“吾道穷矣夫”。并喟然长叹说:“莫我知夫”。

孔子作《春秋》也至此而辍笔。这就是“孔子获麟绝笔”典故的由来。两年后,孔子去世。

孔子去世后,哀公亲自发悼文,大意是:老天啊,你真不够慈悲,就不肯为我留下一个智慧老人,让他帮助我当好国君吗?现在,我一个人茕茕(qiong)孤立,忧苦万分,呜呼哀哉!失去了仲尼先生,我都没有效法、学习的对象了。

孔子的去世,国君如此哀伤,这充分证明了国家领导人对儒学大师的高度尊重,实乃千古佳话。

可是孔子的弟子们却嗤之以鼻,子贡说:第一:孔子在世时,你不好好用他,死了却发悼文来怀念,太假。第二:哀公自称“余一人”,不够谦逊。

孔子去世后,哀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他跟“三桓”的矛盾不断激化,势如水火,他晚年流亡到越国,希望越国能帮他消灭“三桓”,实现复国。

结果越国不肯帮他,随后他又四处流浪,先后流亡到卫国,邹国,又回到越国。最后,哀公被国人迎回鲁国,死于有山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