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学俭冯瑞芝ldquo中国之治r [复制链接]

1#

“中国之治”视域下思想*治教育的功能探析

王学俭冯瑞芝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摘要]思想*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理活动,是“中国之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在推动“中国之治”走向更高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之治”改革发展的思想性、价值性、多元性、开放性对思想*治教育提出了诸多现实诉求。“中国之治”视域下思想*治教育“软治理”功能与优势的充分发挥,需要不断以理论创新服务治理实践、以价值引领规范治理活动、以主体联动凝聚治理力量、以文化发展创新治理模式。

[关键词]“中国之治”;思想*治教育;治理

“中国之治”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期待的、关于现代化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模式。*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17众所周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包含*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撑、宏观统筹的顶层设计、制度体系的扎实保障,还需要明确具体的价值标准以及多元协同的治理主体等等。思想*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的优良传统和*治优势,在“中国之治”近百年的探索、发展与推进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要推动“中国之治”走向更高水平,必须首先破解“中国之治”与思想*治教育的内在关系以及现实诉求,明确思想*治教育的治理功能,才能推动思想*治教育在“中国之治”的阶段性发展与超越中作出更多贡献。

一、“中国之治”与思想*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中国之治”对思想*治教育诉求的产生是基于二者的逻辑关联性,考察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剖析“中国之治”对思想*治教育现实诉求的基础与前提。思想*治教育内容与形式伴随着*的*治目标不断更新完善,是中国共产*进行国家治理和实现*治理想的重要方式,也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治理活动


  思想*治教育基于思想的统领性和教育的目的性,本身是一种特殊治理活动。思想*治教育的本质是其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关键因素,也是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治教育与“中国之治”关联的逻辑前提。“思想*治教育的本质也是‘一元’的,它应当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特定社会共同体(诸如阶级、**、集团、群体)所开展的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组织性的特殊治理活动”[2]。思想*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治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理论灌输、榜样示范、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等多样方式,使符合统治阶级利益与意志的要求在社会成员中得到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注重通过提升社会成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来规范行为,从而维系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的公共秩序。思想*治教育不仅仅是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塑造、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为中国共产*治国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服务。就个体而言,思想*治教育能够丰富个体思想观念,形塑个体行为实践,是在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中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国家而言,思想*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治治理、文化治理和教育治理的共同体,思想*治教育把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意识形态进行整合传播,达到凝聚社会力量,引领社会价值,规范社会秩序的目的。无论是基于个体、社会还是国家,思想*治教育均是一种特殊治理方式,它充分体现“软治理”的治理功能,具有“软治理”的治理优势,并与其他治理范式共同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思想*治教育是“中国之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思想*治教育的独特地位作用决定了它是“中国之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治工作是*和国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进行伟大*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的一切*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3]“思想*治工作是团结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治优势。”[4]74思想*治教育在“中国之治”中同样占据着生命线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思想*治教育渗透于“中国之治”各方面。“中国之治”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国家治理,主要包括*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是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各领域的治理现代化,思想*治教育以其独特的*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育人功能等作用于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推动国家治理实践不断发展深化。另一方面,思想*治教育贯穿于“中国之治”全过程。思想*治教育始终与中国共产*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思想引领、维护*治统治的实践密切相关。思想*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多种思想文化力量的有效整合,引导全社会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在为“中国之治”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正确*治方向、强大精神动力和后备人才支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质言之,思想*治教育坚持为中国共产*治国理*服务并贯穿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全部实践活动之中,构成了国家治理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沿着正确*治方向向前推进。


  (三)思想*治教育推动“中国之治”走向更高水平


  思想*治教育在阐释治理理念、凝聚治理共识、团结治理力量、推动治理活动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有助于推动“中国之治”走向更高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制度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完善,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为开创“中国之治”新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思想*治教育是中国共产*的*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和独特优势,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任务的提出,需要思想*治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与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之治”。一方面,主要着力于“思想认识”发挥国家“软治理”的功能。具体而言,“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在对执*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基础上提出的现代化治理理念和实践,思想*治教育作为*和国家*策理论宣传普及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加强治理活动的组织宣传,增强社会成员对治理理念的了解、接受、信服并进一步指导社会实践,为国家治理的开展奠定良好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主要着力于“人才培养”发挥国家“软治理”的功能。具体而言,思想*治教育作为推进“中国之治”的重要方式,在对人的思想*治素质和治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通过价值观、*治观、法治观等内容的接续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治素质,又引导社会成员遵守道德规范、制度规定等,全面提升人才的治理能力与素质要求,从而推动“中国之治”的高效运转,保障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转。

二、“中国之治”对思想*治教育的现实诉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基于顶层设计而对已有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整体性变革的开始。”[5]新时代条件下,世界环境与中国社会均发生重大改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治理水平、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等多方面、多领域提出更高要求。就思想*治教育而言,尤其需要重视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转变,剖析其问题、明晰其要求、把握其趋向,推动思想*治教育和“中国之治”协同向前发展。


  (一)治理理念的“思想性”需要思想*治教育加强理论支撑


  治理理念从“经验性”向“思想性”的升华,需要思想*治教育加强治理理论支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在推进国家制度、国家治理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从治理经验中掌握了治理的技能,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但是如果“只是把治理当作一种技术来对待,没有将其上升为一种思想,转化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方略,并没有对*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环境进行革命性变革和整体性的设计,更没有转化为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上下联动式‘*府再造’浪潮,从而极大地阻碍了用治理理论来全面提升*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实际绩效的进程。”[6]59换言之,仅仅根据经验解决治理问题、追求治理的技术性而缺乏整体规划、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则容易迷失治理发展方向,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因此,治理经验需要升华为治理理论,形成关于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治理对策等整体性、体系化、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治理实践。*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1]17明确指出了理论建构、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治理需要有成文的、体系化的、权威性的制度保证,也突显了治理理念从“经验性”向“思想性”的升华。实现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双向互动的现代诉求,对新时代思想*治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加强思想*治教育治理理论研究,提升思想*治教育理论创新、理论宣传及理论服务能力。


  (二)治理目标的“价值性”需要思想*治教育注重价值引领


  治理目标从“工具性”向“价值性”的贯穿,需要思想*治教育注重治理价值引领。从规范意义上讲,工具理性追求效率和有用性,而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价值追求;价值理性强调通过合理性手段实现目标,遵从价值理念、伦理文化等。“中国之治”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就了只见事实的人。”[7]5科学的发展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得人们产生对科学主义的崇拜,沉迷于工具理性而搁置了对价值理性的关怀。“中国之治”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系列过程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手段,彰显出工具理性的渗透;在运用这些形式手段的同时也必然需要价值理论指导、价值理念指引,又彰显出价值理性的支撑。“中国之治”是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贯穿。要把握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跳出工具理性的思维束缚与制约,就必须要有一套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的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好价值体系建构这一问题,是当前推进“中国之治”的关键措施。这也就要求思想*治教育要发挥价值体系建构功能,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注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应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强化价值整合、价值引领和价值规范。


  (三)治理主体的“多元性”需要思想*治教育实现主体联动


  治理主体从“单向性”向“多元性”的诉求,需要思想*治教育协同各方力量、实现主体联动。传统以*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层级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要求,从统治向管理再向治理理念的转变,反映出*和*府在国家制度改革、*治制度落实、社会发展运转中角色的转变。“中国之治”治理理念体现的是权力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已经不再是通过*府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而是上下互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模式,也即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从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13-14,社会力量在国家治理中的参与、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多元主体的多方参与、共同合作、协调互动的治理理念和原则的运用日益加深,对治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荀子·君道》中提到的:“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体现了分工明确、选贤任能的治理理念。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完善细化的多元治理制度安排,逐渐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不仅对中国共产*的执*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社会成员提出了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面对这一变化,新时代思想*治教育要坚持*的领导,为推进“中国之治”培养治理人才,充分动员社会力量。


  (四)治理环境的“开放性”需要思想*治教育凝聚思想共识


  治理环境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需要思想*治教育凝聚治理思想共识。我国历史上两次打开国门的不同性质,也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的*治局面。鸦片战争使我国大门被迫打开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受到严重侵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年改革开放,我国主动打开了大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国际中地位与作用逐渐提升,习近平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因此,对“中国之治”的理解和认识不能仅仅囿于中国视野,而应放眼世界发展格局。一方面既要符合中国实际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又要有利于世界发展,并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治理经验和模式借鉴;另一方面“中国之治”在现实推进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思想*治教育凝聚思想共识。而其中,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更需要思想*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价值观教育、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等等。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使中国与世界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面对复杂治理环境,需要发挥思想*治教育价值规范和意识形态凝聚功能,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中国之治”视域下思想*治教育的功能发挥

面对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发展环境和现实诉求,思想*治教育只有根据“中国之治”的时代诉求调适改革,不断推进理论研究、价值引领、社会动员、共识培育等方面的创新,增强思想*治教育针对性和现实性,才能把思想*治教育做活做好,充分彰显思想*治教育在“中国之治”中“软治理”的独特优势与功能。


  (一)加强治理理论研究,以理论创新服务“中国之治”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研究,以理论创新推动“中国之治”。“一个*权的生命,必须依赖于某一种理论的支撑。此种理论同时即应是正义。正义授予*权以光明,而此后*权可以绵延不倒。”[8]治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升华的、发展着的、合规律性的理论指导,“中国之治”的推进需要思想*治教育加强治理理论研究、增强理论宣传和理论服务能力。首先,加强治理理论研究,以治理理论创新推动治理形式创新。内容决定形式,事物实现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于内容的创新,思想*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实践。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的思想*治教育内容创新而言,不仅要强化其作为一种特殊治理的本质的深入研究,发挥其治理功能,而且要通过对推进“中国之治”过程中积累的治理经验、取得的治理成就进行理论总结,使之形成系统化的治理新理论新思想,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时代化的理论指导。其次,做好思想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思想*治教育要充分发挥理论宣传功能,积极宣传和解读*和国家的大*方针,帮助社会成员及时获取和了解*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动态,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行为,为推进“中国之治”做好思想舆论工作。最后,思想*治教育要提升理论服务功能,为国家治理提供决策参照。舆论是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状较为广泛和真实的反映,思想*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舆论收集整理功能,主动监测舆论舆情信息,为*府决策、国家治理广泛收集民情民意,提升自身理论服务能力。


  (二)加强价值体系建构,以价值引领服务“中国之治”


  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构问题,以价值引领服务“中国之治”。任何一项实践活动,如果忽视了对价值的考量规范,不仅会缺乏内部合理性与活力,而且会丧失外部权威性和认同。因此,国家治理必须要充分考虑价值体系构建问题,这既是治理体系合理性与自洽性的诉求,又是治理活动合法性和权威性的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价值积极建设的过程。”[9]推进“中国之治”不仅需要制度保障,实现*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凝聚治理价值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定要解决好价值体系建构问题,尤其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10]。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价值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价值体系的建构需加强对社会中多元价值体系的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坚持正确*治方向,又要立足人类世界,从世界文明发展中汲取精华;既要筑牢传统文化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结合具体实践与时代要求推陈出新,形成凝结民族情感、彰显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推进“中国之治”凝聚价值共识。另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之治”的精神内核和思想主线,无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正确价值观念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公民3个层面行为都进行了规范,是实现良性治理的重要价值依托。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有效协调不同阶级、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权利权益,推进国家治理有序有效开展。


  (三)实现多元主体联动,以凝聚治理力量服务“中国之治”


  实现多元主体联动,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以凝聚治理力量服务“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一个战略任务,而且是一项治理实践,实践的开展必然离不开人这一主体。“中国之治”的有序推进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的领导。中国共产*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的主要推动力量。*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领导”,思想*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坚持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功能,捍卫*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保持*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执*能力和执*本领。其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治理后备人才。国家治理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实践过程,需要注入源源不断的主体力量。思想*治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后备人才力量。最后,要加强社会动员,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目标变为成果,必须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最大限度地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力量。”[11]思想*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对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使人民群众之利益诉求在“中国之治”中得到充分满足,使人民群众之首创精神在“中国之治”中得到充分尊重。


  (四)夯实治理文化根基,以铸牢思想共识服务“中国之治”


  增进文化自信与自强,夯实治理文化根基,以铸牢思想共识服务“中国之治”。正如习近平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2]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完善是对历史、理论、实践的综合考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是基于本国文化传统和历史实际来选择发展道路、制定发展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模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共产*执*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思想结晶,因此,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稳步推进“中国之治”。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之治”不能故步自封,而是既立足于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化治理实践,又是面向世界,彰显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现代化治理理念,是扎根中国大地、汲取本土文化营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治理体系和不断提升的治理能力的体现。因此,新时代推进“中国之治”走向更高水平,一方面,要聚焦国内发展,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落脚“文化自信”。具体而言,新时代思想*治教育要着力于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入手,创新公共文化内容,优化文化传播形式,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治理模式。另一方面,要放眼国际社会,不断提升“中国之治”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放融合,落脚“文化自强”的问题。具体而言,思想*治教育推动新时代“中国之治”走向更高水平,必须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形势,正确看待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的严峻挑战,既在多元开放的治理环境中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又要在合作共赢的导向下实现外来文化的借鉴融合,更要在“常态化”的矛盾冲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质言之,思想*治教育推动“中国之治”走向更高水平,必须解决好思想文化的借鉴与发展的问题,把握好国内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价值,落实好国际社会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内容导向,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


  “中国之治”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在推进国家治理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领导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表明了“中国之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国之治”的信心与决心。因此,加强“中国之治”视域下思想*治教育的功能研究,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任务的积极回应,又是基于思想*治教育本质特征,提升思想*治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条件下,必须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引领,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坚持中国共产*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思想*治教育在*治引领、经济服务、文化引导、育人育才等多方面的“软治理”功能与优势,以推动“中国之治”走向更高水平、更大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治教育本质问题再探讨[J].教学与研究,,(12).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王学俭,王锐.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建设制度改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

[6]杨耕.国家治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8]钱穆.国史大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

[9]王莉.国家治理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思想*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治教育研究,,(5).

[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02-20.

[11]王学俭,李迎娣.论现代社会动员对思想*治教育的诉求[J].思想理论教育,,(1).

[12]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02-18.

欢迎订阅

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本刊邮发代码:80-

2.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

(1)邮局汇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