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有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还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礼节、礼仪、行为规范。至圣先师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礼是规范人的重要准则,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往往与不讲“礼”有关,私欲泛滥、公权力滥用,导致了行为的越轨。唯人人守礼,社会才会和谐。
今天的《锐解汉字》就来解解这个“礼”字。
“礼”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或“
”,楷书延续了金文的字形,略加改造变成了“禮”。《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意思是执行、实行“事神致福”的仪式。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视角考察,“礼”有三种主要意义,一是指道德规范;二是指仪节、仪式;三是指典章制度。
先说道德层面的“礼”。根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中有75处记载孔子论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打破“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实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儒家的理想是,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要符合各自的身份和地位,冠、婚、丧、祭、乡饮等,都要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进行,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
在《泰伯篇》中,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是基础,“恭”“慎”“勇”“直”等德目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礼记》上说,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以礼入法,就是中国发展史上一件大事,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廷尉陈宠疏中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云:“人心违于礼义,然后入于刑法”。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的传统源远流长,祈愿当下社会人人讲礼,人人有礼,让“礼”的光辉再次辉耀在世界的东方。
作者简介:知名媒体人,文化学者刘继锐。时事快评,说闻解字。游历五洲,感悟生活。独特视角,一家之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