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秦帝国》系列的影响,魏国在很多人心目中是“逗比”的形象;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它的地位是这样的:
魏文侯魏斯、魏武侯魏击者这父子俩总共在位76年,这一阶段,魏国(其中前22年魏氏还未被封侯,属于春秋时期)是当之无愧的唯一超级强国;
随后魏惠王执*的37年间,魏国虽然走上了下坡路,但也是与齐国并立的两强之一。这期间的魏国曾占领邯郸、五战五胜差点灭亡韩国,此等战绩只有后来的秦国可以与之匹敌;
就算后来的魏国急剧衰落,且长期处在秦国东进的要冲,却也能顽强坚持近百年。
魏国的国土面积那么狭小,而且还处于战略上极其不利的“四战之地”,为啥能如此强大?
从古到今,*治概念中的“大国”,并不与国土面积呈直接对比关系。在近代,国土仅相当于15个北京/1个广西的英国,成了足以左右地球事务的“日不落帝国”;只相当于半个重庆大小的荷兰,却是17世纪的海上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相反,国土辽阔的清朝、印度却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欺辱对象。
历史上,成为强国的原因其实都差不多:有一定基础,具备领先其他国家的技术或组织体系(即各种制度)。战国时期的魏国同样符合这一特征——它有基础,更关键的是许多制度远远先进于当时其他诸侯国。
首先,魏国的底子不差。作为1/3的晋国,它占据了这位原春秋头号诸侯的中部和西南部,大致位于在古时有着“表里山河”美称的山西地区,土地肥沃、适合耕种,经济基础和战略位置都不错。
同时,魏国面积相对狭小,但人口密度大。《商君书·徕民》中就提到:“秦...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韩、魏人口密度过大,以至于房屋都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苏秦也曾经猛拍马屁:“(魏)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
耕地、人口,是农业时代两大关键生产要素。二者皆备,一国就具备了富国强兵的可能。但这只是可能而已,齐国土地更大、人口多到“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却在战国初期却曾连续被三晋、楚国爆锤。
魏国之强,强在一系列引领时代的制度体系。
第一,走在前端的郡县制。
初秋时期,晋国就曾大规模推行郡县制。晋献公为了消灭潜在反对力量,于公元前年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公元前年,儿子申生、重耳、夷吾也死的死、逃的逃,晋国几乎无封君,郡县制顺势扩大。
但这也给大夫掌权埋下了种子。随着春秋末期六卿瓜分晋国公室,又尽灭公族、分其邑为县;到了三家分晋,经过新一轮的洗牌后,韩、赵、魏是当时郡县制施行的最为深入的诸侯。比如我们熟悉的《西门豹治邺》中,西门豹时邺城令;战神吴起,也曾常年担任西河郡守。
不同于原有的分封制,郡县长官不世袭,视实际表现任免、进退,是君王麾下的“职业经理人”。贵族宗法制下,封君享有封地内的所有财富、人口;而郡县制下的职业官员只领取一定俸禄,辖区的资源都归君王直接支配。
因此,郡县制就意味着君主集权的强化,国家力量能够迅速集中、调配,使其远比那些沿用传统贵族宗法体系、资源分割破碎的诸侯更具竞争力。
但只有郡县制还不够,韩、赵、魏同样盛行这一制度,但独独魏国率先崛起,得益于“人”的因素。
第二,开时代先河的人才制度。
战国时期曾经盛行养士之风,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个个门客数千,被后世奉为传奇,但他们在魏文侯面前就是些弟弟。
早在春秋末期,魏斯就率先施行养贤制。他拜当时著名的大儒、孔门十哲之一卜子夏为师,邀请其在西河郡讲学,逐渐形成了当时最为集中的学者群体,巅峰时超过三百人,被称“西河学派”。这一学派既传授儒家经典“六艺”,也是法家*术思想的先驱,形同当时的*治家培养基地,走出了许多成为一个时代象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如李悝、吴起,后来的商鞅、荀子、李斯、韩非子也是这一学派的再传、三传弟子。
除了鼓励讲学,魏斯还突破传统“亲亲贵贵”的官员任命理念,按照实际需要录用具备对口素质的人才,而不局限与对方的出身、阶层。比如翟璜曾说:“君(魏文侯)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李克。”羊即名将乐毅先祖,李克即李悝,他们都不是什么贵族、士大夫,却担纲了以往由贵族子弟承担的职责;有着“杀妻求将”恶名的吴起,也被魏文侯破格提拔为领军大将。
改封地为郡县,瓦解了贵族对采邑的统治权;任人以才、突破阶级限制,则在人事体系上摧毁了以血统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这是魏国率先崛起的核心优势。几十年后,商鞅在正是复制、升级了这一体系,让秦国迅速成为战国的第一超级强国。
第三,解放生产力的经济措施。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废井田、开阡陌”,同样源自魏国李悝“尽地力”的主张。废井田,是把于是以前分属于贵族的块状田地地化为直属于国家的整块农田;开阡陌,就是挖开分割领地的大田岸。这一措施,把原来相互隔绝在格子线之里的田地连成一片,形成大整块农田,辅以牛耕、铁器,让农业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魏国也是率先注重农业水利灌溉的诸侯国,魏文侯时期的西门豹、魏惠王时期的白圭,都以善于修建水利工程而闻名。在农业时代注重水利灌溉,就跟现代工业国家注重基建是一个概念。
此外,李悝还在魏国推行了新税法,大致做法是视实际情况,把农收分为上、中、下三熟;相对应地,遇到自然灾害面临的饥荒分为小、中、大三种。收税时,按照等级阶梯式收取,既保证了国家收益,又能保护农民利益;灾害时,按照级别提供不同规格的赈济,有效避免浪费。“小饥则法小熟之所敛,中饥则法中熟之所敛,大饥则法上熟之所敛”,这种弹性税收与民生保障制度,是魏国实现国富民强的经济秘诀。
至于军事方面,则有大名鼎鼎的魏武卒,在此不需赘述。
概而言之,打破阶级限制,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价值,进而在各领域推行了领先时代的一系列制度,是魏国虽然国土狭小、但却称雄数十年的内在原因。
并且,魏国的这些秘诀后来也泽被了其他诸侯国,吴起入楚、商鞅入秦,他们带去了魏国的全套*治军事理论,帮助这两个诸侯国先后强大,并且依靠后发优势后来居上;
而在人才方面,衰败的魏国也能成为秦国的“培训基地”,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若没有魏国源源不断输送的顶级人才,秦国能否统一天下也许都要打个问号。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魏国的兴起,充分告诉我们人才、制度的重要价值;而它的衰亡,也证明了不断改革进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