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和谐”,黑格尔强调“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狄德罗主张“美在关系”,等等。对美的属性与本质,古今中外的讨论,众说纷纭,难怪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这样写到:“多少博学的思想家写了堆积如山的讨论美的书,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没有完全解决,而且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中都有一种新的说法。”对于“美是什么”的理解,尽管观点纷呈,但总有一些共同点涵于其中,且能够给人带来一些思考与启示。放下各种论说的依据与道理不予深究,我们仅从当今社会与现实生活出发,从大众理解与群体共识来看,不妨这样把握: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能够作用于主观并产生美感,能够为主体所体验并形成精神上的愉悦。
思想之美来自思想本身,美是思想自身具有的一种气韵与特征。思想之美,根植于思想的实在内容与固有属性之中,蕴涵在思想的理念表达与逻辑构架之内。真正美的思想,以道理、辨析示人,以卓识、洞见入心,其理性思维让人深刻,价值力量使人折服,逻辑论辩叫人缜密,体系阐释促人严谨。这样的思想,自然会充满美的机理、富于美的韵律,能展现美的风采、释放美的气息。此种理性思辨之“美”、睿智深邃之“美”,或许唯思想所属,只思想涵寓,仅有思想能够担配。
具体来讲,思想之美,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理念创造之美,一是表达呈现之美。
思想的理念创造之美,表现为思想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与观念再造,将理想诉求融入认识过程之中。此一种美,着眼于思想的内容,是思想的内在美、本质美。
思想对于客观存在,不是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而是辩证的、能动的反映,不是表层的、僵化的认识,而是深刻的、创新的认识。唯有如此,思想才能够精辟、智慧,才能够灵活、敏锐。在这一反映、认识过程中,思想不是把客观存在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精神“领地”中,不是像照相机一样无所差异地把对象映现出来。思想之为思想,其独特与高明之处在于,一方面,它会舍弃认识对象的细枝末节,除去附着其上的假象、掩饰与伪装,重在透过现象揭示内在本质与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它也会对认识对象作必要选择与修饰,对不合理不恰当要素与布局予以修复,如同我们临摹绘制一个物件需要作技术处理一样。思想的这种能动性,是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所作的基础美化和有限度塑造。
进一步,与能动反映紧密联系着,思想对客观存在进行观念再造,会植入理想化要素并予以美的提升。这是思想能动性的升级,是思想由能动性向创造性的跃进,是思想从能动反映进展到观念再造的更高一级的阶段。在观念再造阶段,思想已不满足于对客观存在的一般修复,已不再局限于基础美化和有限度塑造,而是进行整体性把握、全面性设计、理想性规划。尽管仍不会偏离实际要求和客观情势,但必然是注入了更为充分的主体需要,赋予认识对象更加新颖的面貌、更为完备的形象,如同我们对城市建设发展所作的中长期规划一样。通过观念再造展现出的思想之美,在关于社会发展、经济*治制度设计等认识成果中,表现地就更为直接、更加鲜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再造,新民主主义理论对旧中国的观念再造,都是对现存社会的美的塑造,并凝结为一个阶级、一个民族的事业追求和理想目标,真正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思想威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思想威力会超越自身界限,观念再造往往连通实践再造。当思想与行动结合并直接介入到实践领域时,思想就实现了向实践的跨越。
在观念再造阶段,思想的理念创造之美,思想的内在美与本质美,可谓是充足溢出、丰沛涌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这是人及其思想“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再造、建造与创造。马克思把人与动物作比较,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内在的尺度”去能动地把握对象、创造性地再造对象、进而通过实践使之呈现出来,这是动物不能做到的;只有人,只有人的思想,才有这种能力,才具有这种本性。这就是织工的活动与蜘蛛的活动虽然相似却本质不同、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唯有人与人的思想,能够合目的地去追求美,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能够按照“内在的尺度”去实现美。
思想的表达呈现之美,表现为思想对认识成果的逻辑构造与合理表达,将理性道理寓于美的阐释之中。此一种美,着眼于思想的形式,是思想的外在美、结构美。
思想的理性思考及其收获,思想中蕴含的智慧与道理,不是秘而不宣,并非深藏不露,而必须清晰阐发出来、明确展示出来,让人们了解掌握,以达到说服人、让人信服甚至信仰的效果。这就涉及思想的表达与呈现。被称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所以能够发挥武装思想与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既源于阐发的理论与揭示的真理,还在于具有穿透力的论证与表达,在于严谨缜密的逻辑力量。合理表达与准确呈现一种思想,不是一件轻松易做、无关宏旨的事情。再伟大的思想,如果离开恰当有力的阐发与说明,就可能使形象受损、风采有失,会减弱感染力与说服力,就可能流于平俗与普通,甚至会影响内在品质与应有价值。
思想的表达呈现,一靠逻辑构架及论证层次,二靠理论阐述及言论风格。前者如概念、判断、推理的运用,见解、思路、原理的串联,论点、论据、论证的过程,整体理论框架的布局与贯通,整个思想体系的主体与内容,等等;后者如阐释过程中如何点题、入题、破题,怎样驳论、立论、旁论,言论表达时如何提出并解答问题,怎样达到史与论结合、论与据统一,具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与叙述文采,等等。这一切,都关联着能否把鞭辟入里的思想精髓阐发出来,能否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想要义揭示出来,能否把精于探索、贵在辨析的思想品格展示出来;同时,这一切,都直接关联着能否展现思想之美,关联着能否显示思想表达呈现之美。
思想的外在美、结构美,文章的形式美、表达美,为历代思想家文学家所重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以情与景的关系,予以透彻说明: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情景一合,自得妙语。晚清名家曾国藩常讲“文要雄奇”“境要奇趣”,总结出“古文境之美者,约有八言:阳刚之美曰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曰茹、远、洁、适”,被称为文章“八美”。近代学者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见,思想或文章的表达呈现之美,关乎内在,联结品质,是不可小觑、大有讲究的。从另一角度看,我国古代思想中的对称美、呼应美,作为表达呈现之美中的一种特别形式,同样令人称奇。如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儒家的“刚”与道家的“柔”,可谓相得益彰,自成其美。人们从中会深得理喻,深感意味无穷。
思想的内在美、本质美,给予思想以高雅品格;思想的外在美、结构美,给予思想以优美装扮。无论是理念创造之美,还是表达呈现之美,都是思想本身所固有的,是思想不可或缺的要素;都极大地开阔了思想的境界,极大地提升了思想的精气神。思想之美,美在理念创造,美在表达呈现。
作者:商志晓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