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儒学后圣县令谈兵法教出俩法家弟子,
TUhjnbcbe - 2023/4/6 22:18:00

儒家一代宗师荀子在《资治通鉴》里唯一的一次出境,竟然是在赵国朝堂之上、国君座前与临武君(楚国将军)长篇阔论地辩论用兵之道。一个儒家大师居然与一个武夫在国君面前打嘴仗,有意思吧?

其实,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呢。

现在让我们通过历史的典籍,一点一点进入荀子人生变幻的大舞台,看看他是怎么过得如此辉煌绚烂多姿多彩的吧?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是继儒家圣人孔子、亚圣孟子之后,被称为“后圣”的儒家圣人。但是,又有曾经被“请出过”孔庙的历史。对于他到底算不算儒家,一直争论至今。

因为正统的儒家学说,到他这里发生了巨变。而且,他“居然”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韩非子。对于他如此复杂、多变的人生轨迹,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吸引着我们前去破解、揭秘。

为什么荀子会有如此巨大的思想转变呢?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据说荀子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就是说,当他出山宣传他的理论时,他首先应该已是读书破万卷了,剩下的就说行万里路的实践了。

他的人生履历上写着:讲学于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仕宦于楚,两度出任楚兰陵令(今山东兰陵县)、议兵于赵、议*于燕、论风俗于秦,见过秦昭襄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看看,他以赵国为原点,东边到过齐国、西边到过秦国、南边到过楚国,行程何止万里。

那么,既然荀子读遍了儒家理论又行程万里去实践,为什么到后期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了呢?

其实,从《资治通鉴》他与临武君在赵国国君孝成王面前辩论用兵之道时就已经可见端倪了。

在以惜字如金著称的《资治通鉴》里,司马光不惜给荀子安排了巨大篇幅的“个人独白”,可谓给足了面子。可是,荀子关于军事的评论真能让他得分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这次王宫论兵发生在公元前年。这时的赵国刚刚经历过惨痛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要不是信陵君带领魏、楚联军大破秦军。估计荀子要想给赵王做汇报还得换个地方。

其次,荀子在赵王面前和临武君谈的是什么呢?

荀子谈论的是:用兵的要旨、君王用兵、建立教令、如何行动、做将领的道理、君王的军制等话题,除了洋洋洒洒上万言的“仁义”“仁君”。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毛主席的诗词“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还有就是说出了“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让人们至今争论的魏武卒到底是不是吴起所创建的话题。

最后,还是有人问他:“您议论用兵之道,总是以仁义为根本,而仁者爱人,义者遵循情理,既然如此又怎么用兵打仗呢?一切用兵之事都是为了争夺、攻伐啊。”他的回答是:“并非像你所理解的这样。所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才憎恶害人的人;义者遵循情理,正因为循理,才憎恶反叛、作乱的人。所以,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攻伐。”

看到没有,赵国都差点被打到亡国了,荀子还在喋喋不休地说这些孔孟的大道理。赵王就是再傻也知道荀子也不过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了,他怎么可能得分呢?而且,他在赵王那里讨论完就再也没有在赵国出现过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所以,可以想象得到,荀子就是在这一次次碰钉子,特别是在秦国见到秦昭襄王,经过与秦昭襄王谈论,赫然发现,大家所公认的“因为无儒,是秦之所短”的“正确理论”居然不成立。而且,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却是“有法”“无儒”的秦国。这就让他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由于秦国一直都在实行法治,所以荀子必然会发现“以仁治国”的思想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到了不得不寻求改变、调整的时候了。

荀子陷入迷茫之中,他自然地将目光转向前方,力图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他发现:在战国初期,曾经有过几次变法,变法之祖李悝就是孔子门徒子夏的徒弟、吴起也曾是儒家弟子,还有商鞅,据说是李悝的弟子,这些人,都是从儒家中转变出来的。后面各国都停止了变法,只有秦国一直在摒弃儒家、坚持“依法治国”,至今已历四世,越来越强盛,隐隐有一统天下的趋势。

事易时移,变法益矣。

“形势比人强,半点不由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经过深思熟虑,荀子终于发现:现在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兼并、争夺、战争、屠杀,各国间征战不断、流血漂杵、血流成河,想的都是怎样消灭对手,“抢钱、抢粮、抢地盘”,这个时候,你再跟手里拿着滴血的刀子红着眼珠的人讲仁义道德,有谁听、有谁信呢?

所以,孟子的“人性善”到荀子这里就必然变成“人性恶”了。

而且,荀子现在已经清楚地判断出统一的大势已不可阻挡,他现在再想转行干法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当他从兰陵县令离职之后,就开始专心研究法家理论。然后,开始广招学员,讲授法家学说,他要让他的学生花了学费,毕业以后有饭吃吧?要交给他们真正实用的技能吧?这可是未来最炙手可热的职业哦。

所以他收了很多弟子,其中最有名的两位,就是我们熟知的李斯和韩非子。

不过,荀子作为儒家的后圣,即使是转行研究了法家理论,他也是集思广益、揉合了当时各种先进的理论。而且,他巧妙地将儒家和法家分成了看似势同水火、冰炭不同炉的对立门派,实则是外法内儒的“王霸之术”。

历史告诉我们:儒家和法家之间的争斗,既是军事权谋:守住两端(一柔一刚、一笔一刀)、窄口封堵(中央集权)、全力封杀(墨、道、释);又像是一场谋略极深的商战之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之争,他俩看似打得头破血流、一地鸡毛,但是,你会发现,这行业老大和老二打得这么热闹,却没有老三、老四来凑热闹,为什么?就是因为整个行业都被他俩打成“不毛之地”、寸草不生了,谁来谁死。

所以,整个中国大一统的朝代里,一直都是儒法之间的斗争,像墨家、道家、释家什么的,都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对于中国*治制度的走向,荀子是有他的贡献的。

这就是司马光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大段大段摘抄、引用荀子的言论。

按道理,荀子虽然也是儒家弟子,但是,他的很多言论都偏离的儒家的轨道,被后世的儒家弟子逐出了儒家师门。而且,他的弟子里还出现了李斯、韩非子这两位叛逆儒家的法家代表。所以,虽然在汉朝以前荀子在儒家的地位很高,几乎与孟子同列,但是,在宋朝时期被请出了孔庙,也算是被后世子孙逐出了儒家庙堂。

但是,上述这几段话,无一不是在论述儒家最引以为傲的精神核心---仁义道德。这是儒家的精髓和骄傲,而且,在司马光的时期,荀子虽然被后世儒家所诟病,但还没有撕破脸皮,彻底决裂。

所以,司马光即使是不喜欢荀子这个人,但是,荀子的这段话,他是无论如何都要引用进来。因为,这正是他想告诉宋朝皇帝的话啊!他不过是借荀子的口,说出自己心底的话语罢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儒学后圣县令谈兵法教出俩法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