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范围极广,其中不乏有生态伦理方面的,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同时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极高的教育意义。
发挥人之“灵”性,肩负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如果说尊重自然是人类在理性认识基础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长远考虑,是人类良知意识的觉醒,那么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则是人的必然选择。先秦儒家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在天地运行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性质的,所谓“天命之谓性”。从这一点来说,人性与物性具有同一性,但儒家不同意庄子的“齐物论”,认为人性与物性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意识、能力与责任。
这里的“几希”是说人有道德良知,这是人特有的珍贵之处,是人天生具有的。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但他认同仁义等道德品质是人的价值优于自然价值的主要原因。荀子认为人能组成社会群体,有道德意识和行为,因此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完善。以上说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道德性,而动物是没有道德性的。人有灵气、有义,能够树立道德意识,执行道德规范,具有道德能力与责任,所以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就要肩负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第一,人类有责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系统有其稳定的结构与自身的规律,任何人为地破坏活动都会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与系统要素的平衡,因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要担负起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责任。
首先,人类要深刻认识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作为人类要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准确把握生物圈内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功能与运行机制。对生态系统及其规律的认识与了解是为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有助于人们有的放矢地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
其次,人类要依靠自身力量维护生态系统整体的平衡。人类的科技力量以及物质装备力量己远远超过地球本身的自然力,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己不能通过地球生物圈本身的调节能力来恢复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
因此,作为万物有智慧、有灵性的人类,就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社会调节机制,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比如说,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免于灭绝,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以阻止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限期取缔氟化物的使用以防止臭氧层的扩大等等。当然,自然调节机制与社会调节机制应该是互补的,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再次,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考虑环境的压力,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人类自身利益,要统筹考虑人、社会、自然三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人类有责任保护生命体的生命。人类为了生存,在任何时代都要利用生物资源,因此会伤害某些植物和动物,这是人的生物性事实,是不可避免的行为。但不能以此为借口随意对任何动植物大开杀戒,从尊重自然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讲,人所造下的最严重的罪孽就是伤害那些并未伤害我们的生命。
著名生态伦理学家史怀泽指出,对生命意志的尊重是普遍、绝对的原则,他认为善是对生命的保存与促进,而恶则是对生命的伤害与毁灭。因此,作为人类绝不能做那些伤害生命有机体的行为,不伤害有生命的动植物,不毁灭种生物共同体。
生命具有最高价值,许多生命都有感受痛苦与快乐的能力,人类不能为了非生存需要,如出于运动、娱乐、消遣、炫耀等目的对动物做出残忍的伤害行为,这在文明程度进步的当代社会是不能容忍的。即使其它生物的行为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时,也应当采取最低限度的行为,将伤害减小到最小,除非别无选择,不应无故伤害生命。
第三,人类有责任维护人类之间的公正。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享有对自然的权利,对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人类对自身的发展也有相应的责任,那就是实现与维护好人类之间的代际公正。人类之间的公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之间的公正,在同时代人之间,“受一种行动影响的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应当加以考虑,而且与他人的利益一样,给予同等的关怀。”
这里的每一个人包括不同民族、地域的人都享有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权利,也都有义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承担环境风险方面施加的不公正对待。在国家内部也要保证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给予同样的对待。
在代际之间,当代人有责任有义务为未来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要树立给子孙后代一个体面的交代历史责任感,保证后代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当代人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和缺乏道德素养的生活习惯,若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是对包括自己家族在内的子孙后代的极大摧残和伤害,不仅严重透支了后代宝贵的生存资源,而且剥夺了他们健康生活的权力。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眼前的利益损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尊重未来人对自然拥有的同等的权利,珍惜和保护当前的现实生态环境。
提高道德意识,树立健康生命观
当今生态科学的发展,为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治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新举措。环境伦理学的深入研究,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但是,要逐渐消饵人与自然之间裂隙,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依赖于人们自觉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第一,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升生态道德素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需要每一个付出艰辛的努力,每一个人都要时时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则”的信念,要不断反省自身行为,陶冶生态道德情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敬佩之情。很难想象一个漠视自然,不懂得欣赏自然之美、不懂得从自然中获取生命灵感的人,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会自发的产生对自然的真挚热爱,减少对自然施加的人为痛苦。
先秦儒家在“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意识上,孔子赞同曾点的人生理想,那就是与冠者、童子们在山野之间沐风、歌咏、谈书论道,将生命理想寄情山水之间,体味大自然化生万物、变化万千的无限魅力,自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应该说孔子的生命理想是怡情的、自然的、崇高的、审美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
第二,开展生命伦理教育,要敬畏自然、珍爱生命。首先,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是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生产力水平不高,思维意识不发达,认识自然能力有限而行成的对自然恐惧、害怕的普遍情感心理。但是,现代社会,认识与控制自然的能力己经大大增强,人们对自然真理性的认识己达到较高的水平,自然的神秘性己不复存在。我们要扬弃敬畏自然的消极因素,继承其亲近自然、感激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积极因素,与自然融为一体。纵观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孕育了人类,只有地球适合人类居住。
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做为大地之子,我们对自然要心存感激,要感激自然的馈赠与养育之恩。试想,没有自然,人类何处安身?没有自然,人类的生命怎得延续?其次,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先秦儒家“人为贵”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诚然,人的生命是高贵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类对自己生命意义的体验是其它生命不可能领会与理解的。
人类真正理解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必然会感同身受地理解其它生命的存在意义。那么就会以“不忍人之心”对待其它生命,高原则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施于万物,达到与万物为一体的修养境界,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结语
总之,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与生命伦理教育,对于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