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劝学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3/3/27 19:54:00

「本文来源:*协君」

劝,劝勉,勉励。历史上以“劝学”“勉学”“赞学”以及“勖学”(“勖”读音xù,勉励的意思)为题作文者甚多,如孔子、曾子、荀子、吕不韦、贾谊、戴德、王符、蔡邕、葛洪、颜之推、韩愈、宋真宗、张之洞、杨昌济等。

那么,他们是怎么勉励学习的呢?他们是怎么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目的),学习什么(学习内容),怎么学习(学习的态度、方法、步骤)的呢?

一部《论语》,处处展现着孔子及其弟子的精神品格。《论语》的第一个关键词应是“学习”。孔子强调学习,中华文明其实就是学习的文明,最重视的是人文教育。学习什么?首先是学习知识、文化,肯定“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曾子强调学习的重点是学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尊严有格范的人。

学习内容: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学习目的:学做人,成为真君子、君子儒、君子人格,言行一致,成圣成贤。

学习方法:开放式学习,多闻多见多思考。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留有余地,不贸然下结论;互动式学习,师生与弟子间互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启发式学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学与思的互动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认为,儒学是为己之学,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学习由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自诵读《诗》《书》入手,到学习《礼经》而结束。此即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长期积累,必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的意愿却不能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与禽兽何异?

荀子讲君子有志,要成为全而粹的人,生死由之,不可移也,谓之德操。这是荀子劝学的目的,即学习、读书是为了成就君子人格,成为全面而纯粹的人。他强调德操—能定—能应—成人,提出了“成人”“全人”的概念。后人又发展为“完人”的概念。比如苏州大学的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完人”即源于此。总之,学习的内容是经书,途径是研习诗书礼乐,目标是成圣成贤。古代也有另一类劝学的。宋朝第三个皇帝真宗赵恒的《励学篇》,其中有日后成为谚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这种读书学习的功利性目的,十分明显。

中华文明是学习的文明,中华文明当然有信仰与不同的信仰体系,但与印度、西亚、西方文明相比较,我们更强调的是后天的学习,是理性的思考。

中国文明是学习的文明,强调学而知之,肯定知识理性。老百姓都懂“读书明理”“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读书可分两种,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学习不只是书本的学习,还有在生活中学习。我们中国人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与开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文明上,在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与国家治理方面,在人性自身的协调发展、心性情才的修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反思、反省与提炼、升华,有了自身的独特的文化特质。

我们善于学习内外各地域各民族文化,并不断消化吸收,丰富、凝聚、内在化。从大的规模上讲,我们曾学习印度南亚传来的佛教文化,以后佛教中国化了,形成了中国佛教的诸流派,佛教又与儒、道教融合,形成了宋元明清时代的理学,又传到东亚,成为东亚文化圈的精神文明。明中叶传教士来华,传播宗教与西方文化,我们又开始了多年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现在还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西方文化,不忘本来文化,中西文化相互交融。

今天我们如何学习?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还要提倡自我教育,快乐地学习,古代即有“乐学”的观念。

从学习的目的来看,古代尽管也有功利的,如读书做官,黄金屋、颜如玉等,但主流是学习做君子、做圣贤,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君子人格是值得称道的。君子的内涵也在变化,孔子主张“君子儒”,反对“小人儒”,今天我们提倡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成就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不再是传统精英与大众两极的社会,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彰显出来。做一个现代公民,其内涵很丰富,法律层次上“守法”,严格区分群己权界,人己权界,而在道德层次上则讲“自律”。康德说:“位我上者,头上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我们强调心中的道德律。

从学习内容来看,传统是学五经四书,而今天是多元开放的社会,学习内容多元多样,扩大为世界各族群的基本经典,再就是现代的学术文化,基本的逻辑与逻辑学、基础科学、现代技术,包括数理化生,文史哲,还有经济学、*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学科深度分化,又深度整合,使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从学习的态度、步骤与方法来看。《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枢纽。《中庸》的五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修身养性的步骤。今天,学习方法尤重实验、实习、分析、讨论、辨析。但学习先要立志,要锲而不舍。

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日新,一部近现代教育史可以说就是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全面接触、碰撞、交叉、整合的历史,进而发展为中西教育互相欣赏、互相借鉴的交流史。

蔡元培的“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教育理念非常了不起,他主张德、智、体、美育的全面综合发展,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推动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社会文化的变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出现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与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与“活教育”理论,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等。这些既是各流派人物在教育上的探索,也是他们*治理想的追求。

年以来,改革开放经过了40多年,中国教育的开放,从深度与广度上大大超过了清末民初时期,更多地学习、参考西方现代的教育,力图使受教育者充分地学习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努力学会欣赏、借鉴两种文化。

“国际化”是今天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开卷有益,虚心学习,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我们引导学生们、孩子们循序渐进,慢慢地学习、欣赏、借鉴中国和外国古今的文化及其经典,并且终身有读书、学习、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倡导终身教育、学习、读书。通过各种书院等形式,把教育推广到民间,到社区去,到乡村去,让老百姓有机会读书、学习,提升民间老百姓的文化能力,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现代的“劝学”,与孔子、荀子时代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原文刊登于年9月6日《人民*协报》第10版国学·深度版

版面编辑:人民*协报记者谢颖

编辑:赵爽

审核:毛立军

作者:郭齐勇

1
查看完整版本: 劝学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