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体,起于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因此得名
“骚体”指的是什么体裁的诗歌?
骚体,起于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因此得名。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被称之为“骚体赋”。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近的一些赋。
季羡林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吐火罗语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散文创作,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季羡林选集》等。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怎么回事?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中出现的不同知识分子学派之间针对自然、社会、伦理等问题出现的互相争论、辩难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等学派。各学派分别代表不同阶层、不同*治力量的利益和要求,对万事万物作出了不同解释或主张。这是当时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
何谓“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往往含有贬义。“三教”指儒家、佛家、道家;“九流根据《汉书·艺文志》指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个学派。
儒家是如何产生的?
儒家指的是儒家学派,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儒,指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贵族人家相礼的人。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创立了儒家思想。其核心主要来自于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
儒家的*治观如何?
儒家*治思想是“仁*”、“王道”以及“礼制”,理想是“大同”、“大统”。儒家的*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的“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荀子的“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在现实*治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承担义务,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矿民本思想。
谶纬学说是怎么回事?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治预言。
清谈是怎样的一种文化现象?
清谈,又称“清言流行于魏晋时期。汉末中央*权瓦解,地方势力上升,儒家经典随之衰落。乱世之中,老庄思想逐渐抬头,一般文人不谈俗事,不谈民生,为老庄立论,大振玄风。其中最常谈的是《周易》、《老子》、《庄子》,称为“三玄”。“清言”在当时很流行,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
什么是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作有屈原的《离骚》等。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赋是怎样的一种文学体裁?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什么是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两汉时期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