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有一段记载: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着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以上是《史记》中对荀子的记载,可以发现三大重点:
「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过去孔子、孟子必须周游列国,希望自己的学说受到重用,但荀子却早在齐国当官,可以说是现代的教育局长,高层管理人员之一。「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子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甚至受到许多批评,主因是荀子有两个弟子。这两个人分别是法家人物韩非子,以及后来辅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李斯。你没看错,法家的韩非、李斯竟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秦始皇暴*,焚书坑儒,很大部份受到李斯主张法家思想的影响。秦始皇做了一件如此得罪知读书人的事,后人追溯罪魁祸首,得知此为李斯的想法;再发现李斯原来竟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才是最大的坏人!这种历史推论,对后人如何看待荀子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甚至延至今日。「春申君死而荀卿废」,荀子在世时享有高位,离职之后专心著书,「序列着数万言而卒」,一连几万字写出《荀子》。相对《论语》、《孟子》这种以对话为主的语录体,《荀子》已经是一篇又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树立了议论文的典范。另外,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上言荀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如果此言确实,五十才去齐国,及至后来成书,便有上百岁了。所以有学者说「十五」先正确,又有人说他真是这么长寿。
荀子为何成为「儒学之歧途」?
暗黑界儒者之名,非荀子莫属。孔子面对「周文疲弊」、「礼坏乐崩」提出「仁、义、礼」,孟子执重「仁、义」,荀子执重「礼」。荀孟都自称孔子的继承者,但现在大家都只会记得孔孟学说,荀子即成为「儒学之歧途」。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前文谈论荀子生平时,引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将荀孟并列,而且,荀子在世时身居要位,应该没曾想及,后世的人如何批评他……
汉代杨雄批评荀子「见同门而异户也」,即言我也是儒家中人,但却比荀子高了一个级数。唐代韩愈说「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宋、明、清的理学家,甚至否定荀子是孔门一脉,朱熹《四书》只收《论语》、《孟子》,《荀子》正式排除在正统之外。苏东坡《荀卿论》:「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后人之所以责怪荀子,无非是因为荀子作为李斯的老师,其弟子李斯在秦国搞的“暴*”与儒家的“仁*”背道而驰,祸害了天下百姓,那么,这个锅究竟该不该让荀子来背呢?直到清代,才有学者王先谦等人,才将荀子纳回儒门一脉,但孟子的地位仍是远高于荀子。这种主流讲法,直至现在仍无太大改变。近代的思想巨子梁启超:「实则所传者,仅荀学一支派,此真孔学之大不幸也。」近代新儒家学派盛行,劳思光说荀子是「儒学之歧途」,以及王邦雄评荀子是「儒学之歧出」,都是类似的讲法,都认为儒学从荀子开始变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