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赵凯论文力作推送相县新考
TUhjnbcbe - 2023/1/17 19:29:00

相县新考

文/赵凯编辑/磐石

相县,是证明老子出生地的重要的依据之一。多年以来,没有引起许多学者的足够重视,而将这一重要的证据搁置在一旁。由于没有深入探讨和研究,将相县这一问题搞清楚,造成了很大的混淆,最终导致研究方向走偏。

最早对司马迁的苦县说提出质疑,进而否定的当数边韶。他提出了和司马迁不一样的说法——即老子出生在相县的说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司马迁和边韶到底谁说的正确呢?或者更接近现实呢?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我对此进行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史籍,找出了其缘由,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下面就相县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与大家一起分享。

古相县就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尹喜墓的附近作者摄

第一节相县之名是怎么产生的?

相邑之名的起源,可能是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即来源于人名和相的引申义。来源于人名,应与相土有关;来源引申义,应与相的引申义有关。

一、相邑,因相土而得名

相土,是商汤王的十一世祖,是殷商诸侯国的开国之君契的孙子。据《世本》载: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被契封于商(即今商丘地区)。相土也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在夏朝时,商就由山东曹县、定陶一带的封地向南发展,将国都向南迁徙,并定都在睢阳(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后来相土又从商丘向东南开疆拓土,先后征服了沿途的部落,在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停顿了下来,在山南筑了一座城,此城因是在相土主持下筑起的城邑,故取名相城邑。相城邑,就在今天的安徽淮北市相城区相城乡。

商朝末年,天下大乱,周武王姬发联合反对商纣王的诸侯,征伐商朝,朝歌一战,商纣王兵败自焚,周武王建立了西周。公元前年,周武王姬发在追思先贤圣王时,下令寻找先贤圣王的后人,并将他们分别敕封为各诸侯国的国君,又将姬姓兄弟子侄封为诸侯老子的母亲尹寿氏王守利画国的国君,以便加强对商朝贵族和商朝遗民的管理。武王死后,其子姬诵继位为成王,将商朝素有贤名的,商纣王的胞兄微子启,封为诸侯国的国君,因其封地就在原商朝时的宋地,所以又被称为宋国。又因宋国是商汤后裔子民的辖区,又被称称为商宋,或殷宋。

微子启立国以后,极为注重*令的畅通。他总结并深刻反省商朝灭亡的根源,制定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鼓励*策,以仁*取代暴*。他极为关心百姓疾苦,为改善百姓的生活,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并用青铜器具取代木铲,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他极力倡导发展经济,利用商朝原有的经济文化优势,加大青铜器的铸造和商业贸易。宋国是商朝的发祥之地,宋国的百姓都是商朝的百姓,微子启又深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上下齐心,使宋国的实力不断加强,成了周边诸侯国中的强国。宋国在当时,除了晋国和楚国之外,国土面积最大的诸侯国,比齐国和鲁国合在一起都大,齐国有七十余城,鲁国有四十余城,而宋国有一百多座城。

涡阳县西阳镇的范蠡西施墓作者摄

二、相,除了本意之外,还有引申义

相的引申义,应该是远处的家乡,或者是远处的异县。从商丘到淮北大约有多公里,虽说不算太远,也不算很近了,毕竟两地相距二、三百里吗。由此看来,此引申义,也能说明相邑之名的来源。可是细一想,相邑这个地名,又似乎与相的引申义关联不大。因为早在夏商时期,殷商时的地名,大多没有用词语的引申义来取地名的。

第二节相和相县的字义

一、相的字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相,只有一个读音,却有两种注释。同时它还有两种引申义。

1、相:(1)、互相。如相马、相识、相距太远、不相上下;(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好言相劝;(3)、姓。

2、相: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亲、这件衣服她相不中。

3、词语:相安、相帮、相称、相成、相持、相处、相传、相当、相等、相对、相反、相仿、相逢、相符、相干、相隔、相关、相好、相互、相继、相间、相交、相距、相礼、相劝、相扰、相商、相识、相率、相思、相似、相通、相同、相投、相象、相信、相形、相沿、相依、相宜、相应、相映、相与、相约、相知、相左、相似形、相思鸟、相思子、相对论、相得益彰、相对高度、相反相成、相对湿度、相对真理、相对主义、相辅而行、相辅相成、相忍为国、相生相克、相敬如宾、相依为命、相提并论、相形见绌等。

老子母亲墓又称先天太后墓,位置就在天静宫东边作者摄

二、相县的字义

1、相县:除了本身义之外,还有引申义。如远处的家乡,或远离家乡的异县之意。

2、相县:在古代汉语中,可用于通假,作“相悬”来解。即意思是差距大,相去悬殊,相去甚远来解释。如荀子的《荀子修身》:“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朱熹的《答张敬夫书》:“务使州县贫富不至相悬,则民力之惨舒亦不至大相绝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一女如何有二天?况於叔姪分相悬。”

第三节相县的历史沿革

相县,在夏朝时,是商汤王的十一世祖相土所筑的城邑,由于此城为相土所筑,所以取名为相城邑。自此以后,相土及其后人便在此居住。商灭夏之后,相一直是商朝的重要城邑。

周武王灭商纣王后,因周王朝的文化、百工业和商贸,远不及商发达,为此而担心管理不好商朝的贵族和遗民,为确保新*权不发生动荡,就任命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商故都朝歌(朝歌为商纣王的国都,故而称故都,今河南淇县)的诸侯王,负责管理商朝的贵族和遗民,又因对武庚不放心,又将朝歌之地一分为四,让自己的三个弟弟——蔡叔鲜、管叔度、卫叔处分封为诸侯王,在武庚封地的周边来监督武庚的一举一动。起初大家相安无事,武王去世后,其子姬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理朝*。由于其他人的官职都已经得到调整和升迁,管叔度由于年长(长兄伯邑考死得早,二哥武王掌管天下,管叔度排行老三,武王死后,最有可能接管大权的就是武王的儿子和管叔度),又是周公旦的哥哥,所以,管叔、蔡叔、卫叔等人也希望能回到朝中担任要职,可左等不见消息,右等也不见消息,于是便怀疑周公旦有篡权的野心,私下便与武庚联合准备发动*变,然而叛军还没有动身,周公旦就已经得到消息,于是发兵围歼叛军,武庚和管叔被斩首,蔡叔被流放,卫叔被免职。

关于武庚被杀一事,许多学者都搞错了,有的学者认为是武庚自己发动的叛乱,所以武庚被杀,是咎由自取。其实这是武王的兄弟鼓动的结果,并非是武庚的心愿。武庚的父亲商纣王拥有七十万大军,都没能打败周军,武庚手下有多少军队呢?又有多大的号召力呢?武庚即便有心也不敢轻易造反,当武王的三个兄弟要联合他时,才有可能使他动心。还有一个问题,是许多学者把两件事搞混淆了,他们把武庚被敕封和微子启被封为诸侯王这两件事也混为一谈了,总以为武庚被杀后,才能再封微子启。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将其混为一谈,焉能不错。淇县与商丘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无论是周武王,还是周成王,都不可能把如此广阔的国土面积,封给一个异性诸侯王。更何况是刚被灭国的商纣王的儿子呢?即便是商纣王的哥哥,贤名的微子启又当如何呢?所以周武王封给武庚的是以淇县为中心的诸侯王,而且是将商朝的旧国都一分为四,武庚只占其中的四分之一。微子启也不是周武王封的,而是成王。成王将商丘(商丘,是商朝的早期国都)为中心的地区封给微子启,让他担任诸侯王,由于其贤明而受尊重,被称为“三恪”,意思就是周王朝的尊贵客人,与周天王不是上下级,而是平级的。

春秋时:宋国的国都商丘遭受水患,宋共公将都城迁往自己的封地相,在相邑建都达九十年,后来国都相邑又遭受大火,王后和太后都被大火烧死,可见火势之凶猛,由于南部的火势较小,只得向南迁徙,直到今涡阳境内的涡河岸边,才停住脚步,便在此建立临时国都,由于是从相城邑迁来的,此地被称为相县。这就是老子出生于相县的依据,因该地过于贫穷,交通不便,又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对相城邑的重建,待相城邑建好之后,又将国都迁回到了相城邑。这一说法在《老子铭》、《水经注》中得到了证明。

秦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设三十六个郡,其中泗水郡的郡治就设在相县。此相县为今淮北市相山区相城乡。

相城遭受大火之后,宋平公就将国都迁往今涡阳县的涡河岸边,建立了临时国都。十年之后,被大火焚毁的国都相城重建之后,宋平公又将临时国都迁回到相城邑。临时国都迁走后,这座临时国都逐渐萧索了,由于人口的剧减,导致商贸凋零,由于宫殿和豪宅无人居住,无人维修,日渐苍凉。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见宋国的陪都荒凉及这里的人民遭受的苦难,便将宋陪都相县附近建立苦县,苦县始有其名,即今原张老家乡*府所在地。宋临时国都相县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县从此就失去了记载。

汉时:刘邦在取得楚汉争霸的最后胜利,建立了汉朝。刘邦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年),将泗水郡改为沛郡,郡治仍设在相县。其辖地包括今天的阜阳、亳州、宿州等地,下辖三十七个县。此相县为今淮北市相山区相城乡。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因苦县在今涡阳县的涡谷二水交汇处的北岸,又因谷水之名,改秦苦县为汉谷阳县,不久,又将秦苦县迁址到今涡阳县义门镇,再置苦县,此苦县当为汉苦县。

汉武帝时,曾改沛郡为沛国。元狩六年(公元前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国都城仍设在相县。此相县为今淮北市相山区相城乡。宋之陪都相县已改为谷阳县了。

王莽新*时,改相县为吾符亭。此相县为今淮北市相山区相城乡。宋之陪都相县依然称为谷阳县。

宣帝时改为彭城郡,之后又改为沛郡。宋之陪都相县依然称为谷阳县。

东汉时:刘秀于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封其子刘辅为沛王,都相县。相县属豫州。豫州谯郡刺史治(下辖两个郡,三个诸侯国,98个县),治所就设在谷阳县,即今天的涡阳县闸北镇,涡河和谷水的交汇处。

风雪中的紫光公园作者摄

三国时:曹操析沛国置谯郡,銍县属谯郡;曹丕又分沛国置汝阴郡,相县初属沛国,后属汝阴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相县改属豫州谯郡。此相县为今淮北市相山区相城乡。而此时,谷阳县则属于谯郡。

西晋时:泰始元年(公元年),复置沛国,封司马景为沛王,国都设在相县,属豫州。此相县为今淮北市相山区相城乡。

南北朝时:相县先属于石勒建起的后赵,为豫州沛郡郡治。东晋时,归属东晋。刘宋时,属徐州沛郡,郡治在萧县。不久,相县和銍县为北魏所取。此相县为今淮北市相山区相城乡。而谷阳县先属谯郡,后又属铚县。

北齐天保七年,废相县,降为相城乡,自此以后,相县便没有了郡、县治所的编制。而今涡阳之相县,依然称谷阳县。

第四节有多少地方被称相县?

相县,是证明老子出生地的一个重要地名,边韶在《老子铭》中说:“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也正因此,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和安徽亳州谯城区三地都在说相在其地。实际上,相县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地方,可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研究老子出生地时,由于没有搞清楚相县的特殊性,以至于在确定相县的地理位置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歧义的提法,更是无法让人理解,从而造成了对相县理论研究方面的混乱和相县地理位置难以确定的问题。除了有楚国相县,陈国相县,宋国相县说之外,按照相县的现代地理位置,还有确切的和不确切的说法。甚至还有的学者把下相县也搬出来说事,下相县固然与相县存在关联,但关系不大,它只是因相山和相水而取的名,并依照相县的地理位置而确定的地名,只能证明下相县在相县的西边的地理位置而已。

一、相县的确切说法

1、相县在今安徽淮北相山区相城乡;

2、相县在今河南安阳;

二、有争议的说法

1、相县在今安徽涡阳的说法;

2、相县在今河南鹿邑的说法;

3、相县在今河南淮阳的说法。

除了以上这几种说法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由于多属谬谈,不必做过多的讨论。下面我们就几个关键的问题作具体的讨论,来弄清相县的地理位置。

第五节相县各种说法的依据

随着对老子出生地研究的深入,各种说法跃然纸上,各抒己见,这其中有的观点比较客观,有的观点较为生硬,也有附会的内容等,这里就不一一评说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有关的说法和依据,并就有关的观点作具体的分析。

一、解析有关相县的各种说法

1、相县在今安徽淮北的说法

相县在安徽淮北市相城区相城乡的说法,在《汉书》、《后汉书》、《老子铭》、《水经注》、《水经注疏》等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公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出异议,说明淮北就是古相县的所在地。但是,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却没有在淮北这个地方做出相县的标识,说明地图集有疏漏。

2、相县在今河南安阳说

河南安阳的相县,与老子出生地无关,安阳人也没有人为此提出过异议。问题是安阳这个相县是怎么产生的?若是淮北之相县,又是怎么跑到安阳去的呢?其实这不是发生在春秋时的故事,而是隋朝时才发生的事。隋朝开皇十年(公元年),置相县,属相州,大业三年,(公元年)废相县,入安阳县;唐初,又复置相县,武德五年废相县,入安阳县。其故城址在今安阳西7.5公里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商周时期的地图上,在安阳附近却标示了一个相县,很明显与历史事实不符,是地图出了问题。

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分册,《商时期中心区域图》显示,在安阳市东的内黄县附近,有一个相邑,却没有在今淮北市这个地方标注相邑;而在《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中,不但在今淮北市这个地方没有找到相邑,就连内黄县也没有找到相邑,这说明地图有明显的错误。

3、相县在今安徽涡阳的说法

相县在今淮北市这个地方,不但是宋国的重要城市,而且还是宋国的陪都,宋共公时,因商丘水患,而迁都到其封地相城邑,在此建都达九十年,后来相城邑又因大火,被迫迁都到今涡阳,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里都是宋国的土地,宋国在没有灭国时,无论怎么迁都,都不会迁都到国外。

涡阳说存在两个难题,即缺乏区域文献记载和古遗址。一方面是涡阳建县较晚,早期的涡阳县虽然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地址却在今安徽蒙城县西,隋朝时被取消了编制;清朝末年,为了加强统治,防止捻军死灰复燃,年在涡河南岸的雉河集建县,由于担心文字狱便借用古涡阳县这个地名,由于建县较晚,对之前的历史没有记载,这就成了历史的空白;另一方面是涡阳县的古相县的遗址,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位置。没有找到确切的位置,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相县这个地方呢?还不能这样下结论,或许因为年代久远,相县的古遗址早已毁于兵火,或者洪水,而被掩埋于地下,一时还不能找到。也或者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待将来的科学技术更加高超,某一天会被探测并被确定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涡阳县加快了城市的开发,就在尹喜墓附近发现大量的尹氏墓群和古城遗址,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许多尹氏墓群和古城址被破坏,从而导致古城遗址掩埋于地下,失去了重要的物证。

关于相县的记载,在《老子铭》、《水经注》、《水经注疏》等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述,相县就在涡水的北岸,并且在涡水和谷水的交汇处。如此精确的记载,说明古人还是很清楚的。为了弄清谷水和涡水交汇处这个地方,我们在对河南鹿邑、安徽亳州谯城区和涡阳三个地方进行实际考察和比较时,只有涡阳县的武家河与涡河的有个交汇处,符合文献记载的条件。

4、相县在今河南的鹿邑的说法

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也是《水经注》、《水经注疏》、《老子铭》等文献,尤其是《水经注》中有相县和鹿邑的记载,所以才被鹿邑人认定相县就在鹿邑。我们大家都知道《水经注》这部伟大的地理巨著,是有严重错讹的,自北魏郦道元始,到北宋初,就已经残缺了五卷,明清时,后人重新拆解补充修改,才凑足四十卷。其中的卷二十、二十三、二十四,可能就是丢失的五卷之三,尤其是卷二十三有明显的错讹。首先是对涡河流经亳州前后的描写,出现了于实际状态严重不符的状况,过了亳州,再也没有详写,为何呢?是不是郦道元只考查到亳州的涡河段,此后没有详细的考察呢?这一假设是不存在的,因为郦道元曾率领北魏军队与梁军作战,不但追击梁军到涡阳(古涡阳在今蒙城西),并夜袭銍县的梁军,把梁军打的落花流水,抱头鼠窜,并相继占领萧县等地。《陈书》、《齐书》对此均有记载,说明郦道元来到这里,也必定对涡河进行了考察。其次,鹿邑的县名产生于隋朝,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人,如何知道鹿邑是由武平更名的呢?难道郦道元有先见之明,能知道几百年后的地名更迭吗?再则,鹿邑太清宫到底建于何时?是汉代?还是魏晋南北朝?还是隋代?还是唐宋时期呢?年代的鉴定是要通过考古发掘和相关的研究,以及碳十四测定才能确定,鹿邑太清宫的汉唐时期的古遗址遗迹在哪里呢?可见《水经注》卷二十三存在严重的错讹,由于错讹没有理清,又相继造成《水经注疏》中继续出现了错讹。所以用这两部著作作证据时,一定要审慎,不能被其中的错讹所蒙蔽。

鹿邑人说相县在鹿邑,其说的依据就是《老子铭》、《水经注》、《水经注疏》等文献,这些文献说的就是鹿邑吗?显然不是,因为鹿邑没有谷水,早已被光绪年间的《鹿邑县志》否认了,没有谷水,何来有涡水和谷水交汇呢?鹿邑太清宫的地理位置与文献的记载也不相符,怎么从涡河的北岸跑到涡河的南岸去了呢?

相县在鹿邑的说法,应该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因为在春秋时期,鹿邑属于陈国,陈国是一个小国家,只有十一个城市,宋国有一百多个城市,与宋国相比,国土面积小的可怜。在当时,除了楚国和晋国比宋国大,在没有比宋国大的国家了,齐国虽是个强国,但是只有七十余座城市。相县是宋国的国都,无论如何搬迁,也只能在宋国的土地上,怎么会搬到陈国这样的小国家呢?显然不符合历史状况,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5、相在河南淮阳的说法

近年来,有的学者又提出了相县在淮阳的说法。淮阳是陈国的国都,相县是宋国的国都,本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事,更不存在可能,应去拉郎配,岂不是笑话?

淮阳县隶属于河南周口市八县一市一区(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市、商水县、淮阳县、西华县、扶沟县、沈丘县、郸城县和川汇区)之内,春秋时是陈国的国都。

提出淮阳有相县的说法的学者认为,陈国的始封君胡公满的小儿子陈皋羊,是陈国的第三任君主,死后的谥号叫“相”,故称陈相公,并进一步假设,陈相公被封于“相”,让其驻守边疆,“相”成了陈相公的采邑。这一说法存在很大的疑问,陈国有相这个地方吗?根本没有,无论是先秦的典籍,还是后来的史料,均没有一处说明陈国有相这个地方;再则陈皋羊死后才能有谥号,谥号“相”不等于封地,把谥号和封地等同起来,是极为明显的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又说陈皋羊的封地在厉国,厉国只是个小国,有哪些文献记载厉国有“相”这个地名呢?根本没有,假设就不能成立。厉国的地理位置,据《左传》可知,在齐国附近,后被齐国所灭,并纳入了齐国的版图。

通过分析可知,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是把相县的属性搞错了,把相县作为一个普通的地名看待了,相县是宋国的国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和属性的地名,无论如何搬迁,也不会将自己的国都搬到陈国去的国都去的。果真如此,是陈国管理宋国,还是宋国管理陈国呢?就是在今天,我们能把首都北京迁往美国首都纽约吗?美国能将其首都迁往北京吗?显然不符合逻辑。

6、相县在宿迁的说法

提出相县在宿迁的学者,还是把相县作为普通的地名来看待了,还是没有把相县的属性搞清楚。宿迁之相是项羽的出生地,其相称为下相,下相与相是有明显区别的,是以地理方位作为标识的,前面有相县,之后才能有下相县,说明下相县晚于相县。下相县晚于相县,进一步说明下相县不是宋国的国都。因为早在春秋时,人们还没有在地名之前加方位词的习惯,虽然有许多地名重复,却没有加方位词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河南鹿邑说、河南淮阳说、宿迁说不单是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而且还是将相县的特殊性和普通性混淆起来了,没有理解相县的特殊内涵和功能。相县作为宋国的国都,而且建都达九十年,宋国在春秋时并没有灭国,无论如何搬迁,也只能在宋国的辖地范围内,不会搬到陈国去的。

老子的大弟子文子据传出生在涡阳县西阳镇

二、相县各种说法的理论依据及错误观点

《水经注》卷二十三:“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铭》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古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涡水又东经谯县故城北。”

这段话存在着明显的错讹,可以肯定这段话不是郦道元的原文,因为它与现实的地理方位严重的不符,很明显属于后人在调整和补充《水经注》时出现的错讹。就是这段话,把相县定位在亳州西部的鹿邑境内了,这也是鹿邑人说相县在鹿邑的原因。这一错误的根源,就是理论和实际脱节,没有经过实际考察验证,而是闭门造车的结果。

殊不知,相县是宋国的国都,宋人又怎能将国都建在陈国去呢?就是宋人同意,陈国人也不会同意的。果真如此,那么是宋国管理陈国,还是陈国在管理宋国呢?陈国是一个只有十一座城市的小国家,宋国有一百多座城市,宋国不在自己的国家内建国都,却要跑到别的国家去建国都,自己的国家又交给谁来管理呢?

今天的涡阳县在春秋时,属于宋国,就连太和和阜阳北部都属于宋国,所以被迁都的相县也只能在宋国,也就是今天的涡阳,它既不可能跑到陈国去,也不会跑到楚国去。历史上虽然有将国都建在别国的,那是因为其国已被灭国,不得不搬迁,在别国找一个栖身之所。春秋时的宋国并没有被灭国,宋国灭亡于战国末年的公元前年,而在公元前年的春秋时,相县依然是宋国的都城,所以宋国不会将都城相县迁到国外去的。

《水经注疏阴沟篇涡水》:“《一统志》,秦时故县,非汉沛郡之相县。《环宇记》相县在赖水东。在今鹿邑县东十五里。”

从注释来看,存在明显的错讹和混淆,正是这一依据,生硬地将相县安在鹿邑县了。

别说是古代,就是现代,谁能把自己的国都建在国外呢?这说明注释者杨守敬还是把相县当作了一个普通的地名来看待了,没有弄清相县的属性和真正意义,所以他在注释时,既没有把《水经注》中的错讹纠正过来,也没有深入研究和理解相县这个地名,更没有进行实地考察,从而造成了错误的延续。这一错误的产生,也是理论和实际脱节造成的,由于缺乏实地考证,只能是想当然,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老子铭》:“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此说意在否定司马迁的苦县说,楚相县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个结论可能也是推测出来的,可能是依据《左传》中的一段话,“楚伐陈,取宋之焦、夷二城。”由于此事发生在公元前年,以为此地已被楚军所占领,而距焦、夷不远的赖乡,也可能被楚军占领了,老子的家乡相县也自然属楚了。

西晋的杜预在注释《左传》时,将“取宋之焦、夷二城”的宋改成了陈,后人随之而将错就错,误以为焦、夷是陈国的城市,并推测相县这个地方也被楚国占领了。由于此事发生在老子出生前的60年,误以为老子就是出生在楚国。

边韶同样也是将相县这个地名当作普通地名来看待了,没有深入的考虑相县作为宋国的国都这样一个深层的历史因素,相县是宋国的国都,怎能会搬到楚国去呢?

从文献中的这三条依据来看,相县在鹿邑的理由依然不够充分,《老子铭》并没有点名老子出生在鹿邑,更没有说明相县在鹿邑。鹿邑太清宫与记载不符,“涡水处其阳”与涡水处其阴,不是一个方位,焉能是一个地点。《水经注》卷二十三本身就存在错讹的问题,用错误的证据,来证明正确的观点,结果还是错误的。《水经注》中出现鹿邑的字样,说明是后人对《水经注》进行修订时所造成的,并非郦道元的原文。《水经注疏》说相县:“在今鹿邑县东十五里。”如此清晰的点名,此说出自《太平寰宇记》,然而我却未从该书中查出此语,没有证据的结论,可以做结论吗?

文献证明,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需要地理方位的证明,考古发掘的证明,相关的研究证明、及实地考证的证明、历史沿革及成因等相结合,同时还要理解相县这个地名,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要知道它是宋国的国都,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其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才能最终确定相县的地理位置。

通过分析和深入研究,可以肯定地说,相县不在鹿邑,也不在亳州市谯城区,而是在今天的涡阳县闸北镇。

第六节宋平公为何会将相县迁到涡阳呢?

公元前年,宋文公去世,太子子暇继位,为宋共公。不久,宋共公因国都商丘遭受水患,被迫迁都到其封地相邑,并在相邑定都达九十年。

据文献记载,宋共公迁都是因为黄河泛滥,危及都城的安全,为避水患而被迫迁都。我认为,避水患确有其事不假,但可能是个借口。因宋共公无能,大权旁落,由华元掌控,引起了鱼石族、荡族、向族等贵族的不满,并于公元前年爆发了荡泽诛杀宋共公长子太子肥的事件,华元与鱼石族、荡族等决裂,开始了诛杀鱼石族和荡族的军事行动,宋国的内乱再次上演。这一*治事件,导致了宋国的*局不稳,为稳固*权,防止更大的内乱,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迁都。所以宋共公的迁都事件,应该是由此而引发的,此事发生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间,而促成这一迁都事件发生的人,可能就是宋共公的王后伯姬及华元。

在古代,诸侯国被灭国,或者是迁都,大多是用以前国都的名称作为新国都之名,更多的是用以前诸侯国之名作为新国之名。比如,楚国的国都郢,曾多次迁都,无论迁到何地,依然称郢;许国被灭国,也多次被迫迁都,依然称许;焦国多次迁都,也称焦。所以宋国迁都到此,却称相。有人不禁要问,宋从商丘迁都到相,为何不称商呢?这可能与商朝的传统有关。在商朝的历史上,商从夏朝时就进行过多次迁都,建立商朝后又进行过多次迁都,在这几十次的迁都过程中,只有商、亳、相有沿用前国都之名(在历史上,商丘有三个,亳有四个,相有两个),除此之外,再没有沿用前国都之名的了。这说明商人是很开放的,他们每打下一座城市,只要认为是风水宝地,就在此建都,所以在商朝的历史上,重名的国都并不是很多。

一、迁都到涡阳的可能性

公元前年,正是宋平公当*的时代,都城相邑又发生了大火,整个都城被奇妙的大火所吞噬,宋平公无奈,只得被迫迁都。

相县作为宋国的国都,虽然发生大火,而造成迁都的这一事件,是否会有其它的可能呢?

1、宋平公不迁都的可能

都城相县虽然发生了大火,或许还不至于让宋平公迁都,这样的命题是否能成立呢?通过对史料的比较,发现这个命题是很难成立的。因为这场大火极为奇特,尤其是王宫中的火势最为凶猛,先后夺取了王太后和王后的性命,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宋平公那能有安全可言,在内臣的保护下,才逃离凶猛的火海。

通过分析,宋平公不迁都的可能性很小。逃离火海,也是一种被迫行为,是暂时的避难。严格的说,避难不叫迁都,后因都城已被毁,临时避难之地就成了临时的都城。所以今涡阳县闸北镇这个地方也称为相邑,直到都城重建之后,才有可能回迁。

2、宋平公要迁都到哪里?

宋平公应该将国都迁往那里呢?在相城的周边,北部有萧县和彭城,南部有宿县和銍县,西部有犬丘、永城、袲、焦、夷等,及前国都商丘,应该迁往哪里好呢?这里有两种可能,有选择的奔走方向吗?即有目的和无目的的奔走方向。

1)、有目的的选择方向

可能商丘距离相城太远而被放弃;北部的萧县和彭城,可能因火势太猛过不去,也被放弃了;西部的犬丘、永城和袲,或因路途不便,也或者是因火势不能西行,也被放弃;南部的宿县和銍县应该是可去的方向,也可能是距离相较近的缘故,由于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一直南行,直到被涡河拦住去路才停下来。当时的涡河北岸,可能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城市,村庄还是有的,所以便把这里作为临时国都。

这个命题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宋平公过于理智了,忽视了人体的动物性本能反应。

2)、慌不择路的避难

宋国相城邑发生特大火灾,宋平公还有时间去讨论该向哪个方向逃命吗?在那个紧急时刻,动物的本能就是避祸,哪里没有火或者火势较小,就往哪个方向跑。西南方这个方向,可能就是因火势较小,所以宋平公才能向西南逃,催马狂奔,一直跑到被涡河拦住去路才停止。

宋平公逃到今涡阳后,有了喘息的机会,便把这里作为临时休息和处理公务的地方,王公大臣得知宋公在此,焉能不来,所以国都也就迁往今涡阳,并不是大搬家。因王宫被大火烧毁,所有的宝贝也荡然无存,只好重打锣鼓另开张。由于涡阳这个地方较为贫穷和偏僻,在此建都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最长也不会超过十五年,所以没有留下文献记载,就是有记载,也被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所焚毁了,直到如今没有查到在今涡阳建都的更早的证据。

3、迁都涡阳后又迁回相县

据文献记载,相县作为宋国的国都,在此(今淮北市相城乡)定都达九十年。九十年可不是一个短时间,与元朝的建国的时间相同,这个事件发生在宋共公时期,直到宋景公时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这说明相县在发生火灾之后,又经历过重建,所以它才能延续到宋景公时期。宋平公时,相县遭受大火,被迫逃亡今天的涡阳,由于王和大臣都在此工作,也就等于把国都迁到今涡阳县闸北镇这个地方,但这个国都在今涡阳县闸北镇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被大火焚毁的宫殿被重新建好,又重新迁回了。按照古人建筑宫殿和都城的规模,及时间来推算,应该是十五年左右。

二、迁都到涡阳的依据

至于迁都涡阳的什么地方,也曾引发不小的争论。有人认为在今涡阳的丹城镇,还有人认为在今涡阳的闸北镇,还有人说在原张老家乡*府附近,到底该在什么地方呢?三地仅相距不远,与袲县有三十里,而闸北镇与原张老家乡*府相距只有几里,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是,我认为在闸北镇的可能性更大。

1、是因大火过于猛烈,造成人员伤亡过于惨重,就连宋平公的母亲和妻子都被烧死了;说明是慌不择路,一路狂奔,一直跑到涡河北岸,被涡河拦住了去路,才停下来;此次大火的起因,应是地下的煤炭自燃造成的,除了淮北发生大火外,可能在銍县一带也有大火,虽然四面都有火,但南部的火势较小,所以宋平公等人才能向西南逃。

嵇康墓作者摄

2、涡阳到淮北的距离,只有八十九公里,不算远,骑马很快就能赶到涡阳。马的最快奔跑速度是每小时六十公里,最慢的速度是每小时二十公里,可连续奔跑一百公里。可见无论是骑马,还是坐马车,也就是马所跑的一口气路程;从淮北到涡阳县闸北镇,可以走公路,直道而行,而到丹城,丹城是袲县的治所,到丹城却要拐弯西行,除非宋公有明确的目标,直奔丹城而去,否则他是不会拐弯的。再说到丹城,马连一口气的功夫都没跑完,没有特别的阻拦,没有驾驶者的调整,马也不会自己拐弯的。

3、从《老子铭》、《水经注》和《水经注疏》的记载来看,相县在涡河岸边,而且是涡水和谷水交汇处一带,不可能在浍河岸边。袲县(今涡阳县丹城镇),的地貌等,与文献记载严重地脱节,说明宋国临时陪都并不在丹城。

可见宋平公应该是到了涡阳县的闸北镇,而不是丹城。很可能就是在今涡阳县闸北镇的古谷阳城这个地方落得脚。春秋时期,这个地方就有村庄,而且风景秀丽,也正因此老子才能出生在这里。

第七节宋国的国都不会建在鹿邑

宋国在其七百多年的历史中,曾有过多次迁都的历史,自商丘迁都到相,又由相迁都到今涡阳,再由涡阳迁都回到相,再由相迁往商丘,再由商丘迁往彭城,又由彭城迁往大棘等。

由于商丘处在黄河的北岸,经常遭受黄河溃堤的水患灾害。公元前年商丘又一次遭受洪水的灾害,都城的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宋共公决定迁都。相本是宋共公的封地,所以将都城迁往相邑,并在相定都达九十年,这也是宋多次迁都中,定都时间比较长的一次。后来相又遭受了大火,而被迫迁都,所迁之地就是今涡阳县闸北镇,但在涡阳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也就是十五年左右,又迁回了相邑(今淮北市相城乡)。

河南鹿邑说相县在鹿邑的说法,显属无据。因为相邑是宋国的国都,鹿邑当时属于陈国,虽然是近邻的诸侯国,也不至于将国都建在别的国家,因为宋国不是被灭国的逃亡*府,而是国都遭受大火。宋国的面积要比陈国的土地大得多,迁都也只能在自己的国土范围内,所以相县在河南鹿邑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除了河南鹿邑有相说之外,还有河南淮阳有相之说等。这些说法同样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就是这些学者把相县这个地名当做普通的地名来看待了。即混淆了相县的特殊意义和自身的属性,又进行附议,或张冠李戴,焉能不错。相县是宋国的国都,淮阳是陈国的国都,宋国迁都能迁都到陈国的都城吗?

老子出生地残碑作者摄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今涡阳县闸北镇老子出生地这个地方,老子出生时,这里既没有苦县这个地名,也没有相县这个地名,很可能连赖乡这个乡名也没有,或者连个里名都没有。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正如孔子出生时,连个阙里这个地名都没有,直到后来,孔子的名气大了后,鲁公在孔子出生的地方重建了房屋,这个地方才被称为阙里的。自宋陪都迁到今涡阳这个地方之后,这里才有相县之名。到秦朝时,相县这个地方已经荒废了,由于这里是早期的宋国国都,于是在原址的西部,择地建苦县,汉时,又改苦县为谷阳,不久又在今涡阳县义门镇建立汉苦县(也可以说是将秦苦县迁来)。所以苦县这个地名,在涡阳有两处。可见,这几个地名,最早出现的地名不是苦县,而是相县,随后才出现了苦县,再后来才有谷阳县。后人在研究老子的出生地时,因为理不清这几个地名之间的关系和先后顺序,闹了不少的笑话,自然就无法把老子出生地的问题理清了。

作者与刘占山在古流星坛落成典礼上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赵凯,老子家乡安徽涡阳人。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策划协会副秘书长、涡阳县老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笔名无能子、凯旋、一帆、平凡。在多家媒体担任过主编、副总编、总编,发表各类文字两千多万字,出版专集二十余部。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大赛,屡获金、银、一、二、三等奖。对老子出生地和老子思想的研究有二十多年,出版了《老子出生地大揭秘》,即将出版的有《破解老子出生地的密码》、《老子出生地地名考》、《老子出生地全息考》、《老子出生地碑刻诏书》、《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军事思想》、《文献辨析》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赵凯论文力作推送相县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