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彭晓龙人生实难,经典解惑大学四
TUhjnbcbe - 2023/1/4 8:21:00

原题: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人生实难,经典解惑——《大学》第四、五、六节之我见

彭晓龙-文

三皇五帝夏商周,汤盘孔鼎有述作;儒道法墨俱峥嵘,取义成仁留其名。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唯孔孟儒学矞矞皇皇。子学、经学、理学、心学、朴学,前赴后继,余音袅袅;文武周召、孔颜思孟、董马戴郑、程朱陆王,道统长存,余绪未绝;五经、七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普照万民,光大发扬;制礼作乐,化民以道;杏坛讲学,有教无类;施降纱帐,高台阙幘;东铭西铭,继往开来;章句集注,一统大成;格物致知,万物存心。援疑质理,俯身倾耳,忍冻孤吟,弦歌不辍。孔孟儒家让天下士子心有戚戚焉,逐尘追慕耳!

存圣人之心,至圣人之志,养圣人之气,行圣人之道,而立圣人之德。这就是孔孟儒家所阐述的内圣外王的智慧心法。欲为君子,必修儒学典籍,而欲修儒学典籍,必以《大学》为首。正如朱子所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再读《孟子》以观其发越;后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尚书·说命》有云:“学于古训,乃有获。”《易·乾》又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今天,我就学习《大学》之四、五、六节的体悟、感想与大家做以交流和讨论,以期携手共进,的人生愉悦之境。

《大学》第四节原文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qiè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wéi)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zhù)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读其文,心思之,我以为本段文字着重于“诚”、“善”、“慎独”这三个关键词。“诚”表现为:对已,不自欺;对外,不欺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是《中庸》对“诚”的深刻而精微的阐述。历代儒家都把“诚”作为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易经》上也说:“修辞立其诚,可以居业也。”南京大学已故老校长匡亚明先生说:“中国文化中有七十多个极顶词,而诚位列第一。”

“善”是“诚”的延伸与扩展。凡诚者必善人;善者必成人。盖儒学源于道家,而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合起来就是一个“善”字。荀子以为:人的本质是“能群”,而“能群”的真谛尽在儒家的“仁者爱人“。欲仁者爱人,回归人类,只能通过“礼”来完成,即所谓:“明王道,述礼乐。”是也。故而荀子说:“有礼,人;无礼,兽。”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都可归于荀子的一个“礼”字。礼的最高境界是“人人合一”、“四海之内皆兄弟,”而这人人合一,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是“善”,又能是什么呢?

“慎独”是历代士子的做人准则,此二字常被人悬于中堂,日日敬之。能慎独者,必是至诚的善人。东汉杨震,人赞其关西孔子,是司马迁外孙杨恽的七世孙。杨震掌权时曾举昌邑令王密为秀才(时称“茂才”)。王密因之深感其惠,尝于深夜怀十金谒杨,并言无一人知道此事。杨震坚辞并忿然作色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关西孔子杨震“不欺暗室”,是慎独君子的典型。而如何做到“慎独”呢?愚以为其途径是大学八条目之一的“格物”。

只有格除物欲,做空自己,无欲无望,不伎不求,才可至“慎独”之境。去岁刚刚离世的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曾将《庄子·人间世》中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作为自己的养生之道。何为“虚室生白”?后人解释为:“虚室能生白,人心能做空,人心若空虚,则纯白独生也。”这是一种何其澄澈明朗的至高境界啊!无欲无求,做空自己,何愁不能成为慎独的君子?慎独是在没有外在监督状态下仍能坚守自己的一种道德信念,是要求把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的过程。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慎独,就可以抵御贪念滋生,堂堂正正地做人。

《大学》第五节原文为:《诗》云:“瞻彼淇(qí)奥(yù),菉(lù)竹猗(yī)猗,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兮,有斐(fei3)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xiàn)兮者,恂(xún)栗(li4)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fei3)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本节文字以经解经,即引用《诗经》中对淇奥君子卫武公的描写,来阐述论证如何通过“明明德”而达到“止于至善”的道德高地。文字奇崛,论证严谨,探骊得珠,一空依傍。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将中国文化概括为四大体系,即刚健有为,和合而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而淇奥君子段的叙述,正是这四大体系的表现和实证。赫兮喧兮是说其仪表威严,正是四大体系中的刚健有为的体征;瑟兮僴(xiàn)兮是说其谦恭谨慎,这和若春风的谦谦君子不正暗扣着四大体系中的和合而中么?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不就是在说中国文化中的崇德利用思想吗?如切如磋的治学态度,如琢如磨的修身精神与瞻彼淇奥、菉竹猗猗的美丽景色交相辉映、相映成趣,这不正是对天人协调的最生动、最形象的表达么?文采杰出、品德高尚、玉树临风、万人敬仰,我等后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大学》第六节原文为:《诗》云:“於(wū)戏(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gào)》曰:“克明德。”《大(tài)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冯友兰先生谈读书时说:“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文字的表达常常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心的,我们读书不光要懂得文字,了解章句,更重要的是要明其义理,即得其弦外之音,知其味外之味。正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言:“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也。”愚以为,本节文字重在“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句。《孟子·尽心下》中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论语》中讲“泛爱众,而亲仁。”横渠先生张载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周公、孔子到张载、二程、朱子、阳明先生,儒家以一贯之的“贵德”、“仁爱”思想和推己及人、成人达己、泽被后世的普世精神,在本节文字中历历在目,彰显无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王蒙先生说:“阅读的魅力在于书与生活的互证、互见、互补。”我们将循着古圣先贤的足迹,在洋洋大观的典籍中自在遨游,排疑解惑,经世致用,让人生绽放异样的光彩和璀璨的珠华。

.2.23草成

作者简介:彭晓龙,祖籍陕西岐山,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诗人、学者、文学学士。

百荷书房作品,转载需授权,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晓龙人生实难,经典解惑大学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