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理道理解道德经第十九章
TUhjnbcbe - 2022/12/10 20:47:00
沈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6/9283961.html

第十九章

使我介然①有知②,行于大道,唯施③是畏④。大道甚夷⑤,妄徒甚好解⑥。朝⑦甚除⑧,田甚芜⑨,仓甚虚⑩;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译文

使我坚正不移的知道遵纪守法,遵行大道,惟有持续实际施行(实行,推行;乐善好施,慈悲)是敬服。大道太平,狂妄之徒甚好亡道。朝*非常荒废,田园非常荒芜,(粮食和物资储备)仓库非常虚耗;衣着华丽,佩带利剑,厌饫珍馐美馔,过度聚敛搜刮的财货过剩,是为盗夸。盗夸不合道!盗夸违背大道!盗夸亡德、亡道、失理、弃法!

注释

①介然:(1)形容坚定执着的样子。

(2)专一,坚正不移,坚定不动摇。《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3)耿介,高洁。《汉书傅喜传》:“高武侯喜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

晋陶潜《咏贫士》诗之六:“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

②知:(1)(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知道:知大道,惟大道;知道理,惟道法;惟道,是道,遵道,循道,守道,奉道;知法,循法,遵法,守法,奉法;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尊奉自然之法;晓得,谓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管子戒》:“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孙膑兵法·八阵》:“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2)同本义。知,识也。——《玉篇》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知止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知天命者无忧虑)。

(3)晓得,明了,懂得,了解,理会。

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4)认知;认识。

认知: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识物和知道;感知和理知。理知:理性认知,理性认识;指清醒、冷静、合乎实际的思维。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知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认识:认知;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是认知知识,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活动。从广义上讲,认识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即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等心理现象的统称。认识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刺激的接收、编码、存储、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阶段。从狭义上讲,认识有时等同于记忆或思维。

(5)见解,见识,学识,学问,知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6)知慧;才知。如:知力(才知能力)。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

(7)知觉;省悟。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8)告诉;使知道。如:通知(犹通晓;把事项告诉人知道;告知事项的文字或口信)。

(9)闻,听到。

《国语楚语上》:“夫为台榭,将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匮之也。”韦昭注:“知,闻也。”

(10)感到,感觉,察觉。如:感知(感觉);照知(明察)。

(11)欲望,欲求,求。如:知道(求道;循道;得道;守道)。

(12)之。《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行而自炫,人莫知取也。”毕沅校注:“(知)一本作之。”

(13)为,作。

《易系辞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高亨注:“王念孙曰:“知犹为也,为亦作也。”

(14)得;得到。

《列子汤问》:“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张湛注:“此国自不可得往耳。”

《吕氏春秋审应》:“‘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薄疑曰:‘不然,其在于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于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高诱注:“知,犹得也。”

(15)守。守:遵守,遵循,奉行;守则,准则,原则,规范;坚持,保持,保守;保卫;守侯,守护;请求;挨着,靠近;依靠,依傍;看守,看管;掌管。

(16)主持;主管;执掌;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国语越语上》

《吕氏春秋长见》:“三年而知郑国之*也。”高诱注:“知,犹为也。”

又如:知县(县长);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和外交事务);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7)参与。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18)识别;区别。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

(19)匹配。《诗桧风隰有苌楚》:“乐子之无知。”郑玄笺:“知,匹也。疾君之恣,故于人年少沃沃之时,乐其无妃匹之意。”

(20)知遇;赏识。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21)要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22)知己。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又如:知心腹(亲信)。

(23)知己者,知交。

《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方舟新旧知,对筵旷明牧。”李善注:“旧知,庾也;明牧,指王抚军也。”

(24)彼此了解。如:相知;知音。

(25)彼此了解、交好的人。如:故知(老朋友);旧知(老朋友;旧友)。

(26)相交;结交;交游。

《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杜预注:“公孙明,齐大夫子明也,与叔孙相亲知。”

(27)表现;谓有动于中,表现于容色。

《管子心术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杜预注:“喜见于颜色。”

(28)知,汉语一级字,读作zhī或zhì,最早见于甲骨文。知的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由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引申为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又由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引申为管理,主持。

③施:(形声。从(yǎn),也声。本指旗帜)

(2)旗飘动。

施,旗貌。——《说文》

(3)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

施,予也。——《广雅》

德施普也。——《易·乾》。释文:“与也。”

施其功事。——《周礼·内宰》。注:“赋也。”

齐侯好示务施。——《国语·晋语》。注:“惠也。”

又如:施予(给,给别人恩惠、财物);施生(施惠于人,给人生路);施人(施恩于人);施食(施舍食物);施报(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施赈(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施遣(施舍赠送);施泽(给予恩惠)。

(4)设置;安放。如:施关(设立关卡);施置(处置;安排)。

(5)施行;实行;推行。如:乐善好施(乐善好行善,乐善而好行善)。

施行:执行,实施;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实施:实际的行为;实践;开展;实际施行;实行。

实行:实际行为,实际的行动;实际施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策、计划等);犹德行,操行。

推行:奉行,履行,执行,实践;普遍实行;推广(经验、办法等)。

(6)用;运用。

施则行。——《礼记·礼器》。疏:“用也。”

爪牙之士施。——《荀子·臣道》。注:“谓展其材也。”

(7)恩惠;慈悲。如:报施(报恩)。

给予人们安乐叫慈,拔除人们痛苦叫悲。后用慈悲泛指对人的同情和怜悯。

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与悲伤。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亦谓给诸有情快乐与快乐之因,并将彼等从苦难与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8)蔓延,延续。

蔓延: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延续:持续;继续;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

持续:延续,继续;延续不断;没有间隔,连续不断。

④畏:敬;敬服。

敬服:敬佩;敬重信服;尊重佩服。

敬:(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尊重,尊敬,恭敬;敬意。

⑤夷:(1)夷,从大从弓。古代东方部族善于使用弓箭,以“夷”统称东方部族。

(2)平坦。

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太平。

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平安。如:化险为夷(化险阻为平易;从险境中化成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5)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

(6)平正。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安闲。如:夷由(从容自得);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8)通“怡”;喜悅。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9)使平,拉平;铲平。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⑥解:(1)(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又如:土崩瓦解;解落(散落分离)。

(3)分解,熔化。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4)解开;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如:解缆;解扣儿;解绶(解去印绶,指辞去官职)。

(5)脱去;松开。如: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解冠(脱帽);解巾(脱去隐居时所系的方巾,表示出去做官);解珥(脱去耳饰。古代妇女请罪的表示)。

(6)脱,脱解。

脱:离;脱离;脱落,掉落;脱下,取下;逃,亡,逃亡;失去;散落,缺漏;疏忽,轻率;轻漫。脱解:解下。

脱道:脱离大道;亡道;离道,离法;违背道,背离道法,违背道法;不遵守道,不遵循道;不符合道,不合道;亡德,丧德,失德;轻漫大道,轻视大道。

合道:合于道法;合于自然或人事的道理。

背离:离开,离散;违背。背离,指离开、离散,或是违背,是指脱离原来的、通常的、正常的或公认的轨道,或是偏离常规、常轨、习惯等。

违背:违反,不符合;不遵守,不遵循;离开,背离;指去世。

违反,意思是指行为或思想意识不符合制度、规律、法律等的要求。

(7)通“懈”;松懈,懈怠,怠。

懈:(形声。从心,解声。本义:松懈);怠,懈怠;疲困;松散。

松懈:松弛懈怠;关系不密切;纪律不严格;意志不坚定;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

懈怠:松懈懒散;怠慢不敬。如:懈懈(怠惰;懒散);懈厥操觚(怠慢从事);懈忒(懈怠失误);懈沮(懈怠沮丧);懈意(懈怠之心)。

怠:(形声。从心,台声。本义:懒惰);懈;怠慢,慢怠;疲倦,倦怠;使……懒惰;轻漫;骄傲不敬重。

怠慢:懈怠轻忽;轻慢不敬,冷淡。慢怠:轻忽怠惰;犹怠慢。

慢:(形声。从心,曼声。本义:轻慢;对人没有礼貌);怠慢;放纵,没有节制;通“谩”,欺骗;惰,懒惰;骄傲,傲慢。

怠:(形声。从心,台声。本义:懒惰;懈;怠慢;疲倦,倦怠;使…懒惰;轻漫;骄傲不敬重。怠慢:懈怠轻忽;轻慢不敬,冷淡。

轻忽:不重视;不注意;轻率疏忽;轻视忽略;轻率随便。

(8)废。废:不再使用,不再继续;荒芜,衰败,败坏;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废弛,废旷,废阁;废弃,废除;停止,中止;旷废,懈怠;坠落,跌下;荒废,放弃不用的。

(9)亡。

亡:逃,逃离,出走;逃匿;通“忘”;轻视;同“荒”,亡与荒,同韵同义;通“妄”,不知常,不守法,不遵道;扰乱;丢失,丧失;死;灭亡;败亡;过去;通“无”,没有;犹否;不;不论;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忘:不识;忘记,不记得;玩忽,怠忽;通“亡”,逃亡,遗失,灭亡;舍弃;没有。

亡道:不知道;忘道;轻视道;脱道;失道;不道;谓荒淫失*。

失道:弃道;亡道;不知道;不道;违背道,违背道法;失去准则。

⑦朝:(1)〈动〉(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本义:早晨)

(2)同本义。

朝,旦也。——《说文》

朝,早也。——《尔雅释诂》

又如:朝夕相处(彼此天天在一起);朝日(早晨初升的太阳);朝不及夕(极言处境危急)。

(3)早晨省亲,子、媳向父母、公婆请安。

晨见曰朝……子于父母、妇于舅姑皆是。——《说文解字注笺》

(4)朝拜,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5)使……朝见。武丁朝诸侯有天下。——《孟子公孙丑上》

(6)宗教徒参拜。如:朝圣。

(7)泛指拜见。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史记张丞相列传》

(8)会聚;召。耆老皆朝于庠。——《礼记王制》

2)〈名〉(1)朝廷(跟“野”相对);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古时亦称:朝堂,朝宁,朝冶,朝苑,朝省,朝家。如:朝国(朝廷,国家);朝典(朝廷的典章礼制);朝使(朝廷派出的使者)。

(2)朝*,国家大事。如:不听朝;朝柄(朝*的权柄)。

朝*:朝廷的*令;朝廷*事;治理朝廷*务。

*事:*府的事务,即*务,*府施*的事务过问*事;谓有处理*治事务的才能;行*事务,具体指处理*务的才能和值得效法的手段。

⑧除:去掉;废除;荒废。

去掉:摆脱掉;抛弃;根除。

废除:废止,取消,全部丢弃——主要用于法律、习惯、制度、传统。

荒废:荒芜废弃;犹荒疏;浪费,不利用。利用:谓物尽其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犹利器,有效的工具;借助外物以达到某种目的;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

废弃:弃置不用;抛弃。弃置:抛弃,扔在一边;谓不被任用。荒疏:指学业、技术因不常习用而致生疏;荒芜;懈怠。懈怠:松懈懒散;怠慢不敬;松散怠慢。

⑨芜:(1)(形声。从艸,无声。本义:土地不耕种而荒废)

(2)同本义。

田甚芜,仓甚虚。——《老子》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杨恽《报孙会宗书》

田园将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芜荒(荒芜);芜绝(荒芜断绝);芜蔓(荒芜;荒凉);芜废(荒废);芜荟(荒芜);芜蒌(野草);芜旷(犹荒芜)。

(3)杂乱。如:芜音(声音多而杂乱。引申指音律不协畅);芜昧(不明,杂乱不清的样子);芜浅(杂乱浅陋);芜漫(杂乱散漫)。

(4)丛生的杂草。如:芜没(指杂草丛生,隐没于其中)。

(5)草长得多而乱。如:荒芜。

(6)乱草丛生的地方。如:平芜(草木丛生的原野)。

⑩虚:虚耗。

虚耗:(1)空竭。

《韩诗外传》卷十:“今百姓之於外,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口,虚耗而赋歛无已,王收太半而藏之臺,是以天火之。”

《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自羌叛十餘年閒,兵连师老,不暂寧息……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2)白白的消耗,浪费。

郑观应《盛世危言·电报》:“电报,学生测量未準,停报久而虚耗多。”

文采:华美的纺织品或衣服。采:多色的丝织品。

厌:(1)(形声。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2)饱,满足;后作“餍”。如:厌饫(吃饱;吃腻;满足);厌恋(以此为满足而眷恋);厌足(满足)。

(3)憎恶;嫌弃。如:厌物(骂人话,指讨人厌的东西);厌钝(讨厌,扫兴);厌色(厌烦、不满的脸色);厌苦(厌烦以为苦事)。

(4)厌饫。厌饫:吃饱;吃腻;满足。

余:(1)(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2)饱足;足食得饱。余,饶也。——《说文》

(3)剩下;剩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4)剩下的,多余的。如:余润(利润);余资(剩余的钱)。

(5)残留的;遗留的。如:余蔌(剩余的菜肴);余庆(祖先留下的福泽。即因前辈的善行而使子孙得到某些好处);余芳(残花;死后遗留的美名)。

(6)不尽,无穷。如:余哀(不尽的哀思);余思(不尽的怀思)。

(7)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如:余一人(古代天子自称。也写作“予一人”);余小子(古代天子居丧时的自称。也写作“予小子”)。

盗夸:盗魁窃财夸侈,指取富贵或名位不以其道者。盗魁:盗贼首领;指取富贵或名位不以其道者。盗:非法;偷窃;劫掠;引申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侵犯;逃避;篡夺;窃据;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谗佞的人;指欺世惑众的人;对反叛者的贬称;指外来入侵者;杀人者;刺客。夸:把事情说得或做得超过了原有程度,不符合实际;奢侈;夸恣(奢侈放纵)。例如: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贵而不为夸。

《老子》:“服文綵,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王弼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财皆盗夸也。”王弼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财皆盗夸也。”盗夸,盗竽。案:古韵虞、麻通用,则‘竽’、‘夸’皆协韵。《説文》‘竽’、‘夸’皆亏声。盖篆文‘于’作‘亏’,是以形近致误。”高亨正诂:“‘夸’、‘竽’同声系,古通用。据韩説,盗竽犹今言盗魁也。竽以乐喻,魁以斗喻,其例正同。”《韩非子·解老》:“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馀者,是之谓盗竽矣。”明·王志坚《表异录·刑法》:“盗竽,言盗之倡也。竽者,五音之长。”

非道:亡德、亡道、失理、弃法;违背大道,不合道;非法,不合法,违背法则。

非:(1)(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2)同本义。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3)责怪;非难;反对。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又如:非驳(非难驳斥,诘责缺失)。

(4)讨厌。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5)讥刺。如:非讥(讥评,议论);非笑(讥笑)。

(6)通“诽”(fěi);诽谤,诋毁。如:非而不用(诽谤而不予重用);非世(诋毁世俗);非怨(诋毁,怨恨)。

(7)通“避”;躲开。

古者周公旦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盖[奄],人皆谓之狂。——《墨子》

(8)亡;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9)相当于“不”、“不是”。如:非时(不是时候);非计(失策,不是良计);非直(不但,不仅);非细(不小)。

1
查看完整版本: 理道理解道德经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