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指明智的为*者,*尚清简,不会面面俱到、*令繁苛;为*者*令繁苛,则民无以措手足,因而绝非明智之举。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本句,帛书本作“知者不多,多者不知”,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此处,“多”指自以为多、自炫其多,“博”是旁征博引、卖弄学识,互相印证,于义亦合。汉帛书本最古,故从汉帛书本,即“知者不多,多者不知。”
大音希声天道好静“知”,是“智”的本字,明智,有智慧。《说文》:“智,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易临》:“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
“者”,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说文》:“者,别事词也。”《增韵》:“又即物之辞,如彼者,如此者。”“智者”,明智的人,有智慧的人。
“多”,本义是众多,这里指(为*)多言,*令繁苛,正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多言”。《尔雅》:“多,众也。”《康熙字典》:“又,刻求也。”《左传僖七年》:“后之人将求多于汝,汝必不免。”
“博”,本义是知识广博,这里指面面俱到,*令繁苛。《说文》:“博,大通也。”《玉篇》:“广也,通也。”《增韵》:“普也。”《荀子修身篇》:“多闻曰博。”因此,这里的“博”,是指自己炫耀卖弄,以显示自己见识广博。
含藏内敛不动如山在老子眼里,圣人治世,要遵循天道,而天道,则“大音希声”,因此圣人治世,是希望清净自然、无为自化的,正如第五十七章所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朴。’”如果*令繁多,会导致“民无以措手足”,民心不安,社会动荡,因此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音希声清静自正《道德经》作为“万经之王”,讲的是通理,是大道,自然也可以用于修身处事,尽管有违老子本义,但却也是众多版本和注解所采用的思路。对于修身处事,也可以这样理解:真正明智的人,通常谨言慎行,不会旁征博引,卖弄学识;而旁征博引,卖弄学识的人,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