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乐舞思想有
TUhjnbcbe - 2022/10/25 22:01:00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乐舞观舞蹈的美是一直不可否认的,只是在古代乐舞就不仅仅是供人娱乐,还有很大的社会*治意义。我们只有全面地了解舞蹈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受到的制约因素,才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并给出更为客观的评价和结论。我国的舞蹈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一直都存在争论,早在西周时期,西周制定了“制礼作乐”,让乐舞的功能不仅仅是娱乐或者祭祀,而是可以关乎到国家兴亡的一种工具,西周用这种礼乐来教化人的思想,让乐舞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儒家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一个时期,各个学派会发表出自己的言论,并且以自己的思想为独特,那么在乐舞方面也就有了更多的言论。在春秋的初期到春秋的后期,是延续了西周的礼乐制度的,同样将礼仪、忠义、孝道等作为重要的思想内容。先是儒家和道家的出现,让中国历史有了焕然一新的阶段,再后来出现了法家、墨家等等思想学派,这些学派都有自己的言论,并且也都自主招生,发展自己的思想学说,于是,便形成了百家争鸣这一现象。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诸子百家各有特点,其中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学说最为丰富,也对后期中国的发展有更多的影响。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注重伦理道德,倡导仁爱,他们认为人就应该懂得忠义、孝道等,要有君臣之礼以及父子之礼,要懂得长幼尊卑的顺序,不可以违背。而墨家的思想学说则是建立在实用,兼爱的思想之上,墨家主张有贤德,没有战乱,更是主张国家要懂得强本节用,墨家的这一学说在战国时期更是有很重要的意义。

乐舞思想众所周知,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提出“仁爱”,认为必须要有“礼乐”,其中“礼”是来要求人们的行为,让人们懂得尊卑有序,而“乐”则是用来潜移默化的教化人的思想,这二者互相配合,就能充分发挥乐舞的教化、统治作用。那么,儒家思想对乐舞是报以肯定的态度,孔子更是认为,乐舞是有价值的,是有艺术性的,他对于乐舞的评价就是“美”,那么在乐舞的“美”中还要有“仁”和“善”。

孔子认为乐舞是美的,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的,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的艺术形式,认为乐舞的是对社会风貌有益处的,而人们在乐舞中感受到“美”,也更让自身的素质变“美”,这样就对国家、社会的秩序有了根本上的作用。其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本人就很喜爱乐舞,在史料中就有记载说:孔子由此访问了卫国,见到了好朋友师襄,师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琴师,于是,孔子变向师襄请教学习弹琴。所以孔子他本人就是喜欢音乐的人,他从中感受到乐舞的魅力,就十分重视这一方面的教育。

所以儒家思想中对于乐舞的喜爱就有了更具体的表现。孔子的乐舞思想学术是收集在由他本人的弟子所录的《论语》之中的,《论文》我们都知道,是记录孔子在平日生活中一些言论思想的书籍。其中当然也就有关于乐舞的思想言论,也带有了他个人对于乐舞的喜爱的感情色彩。就比如:乐舞,在最初是周代建立的礼乐制度,有明确规章制度,天子为最大,可以使用的人数是八俏,一俏是由八人构成,因此天子是可以使用六十四人的,而诸侯使用的是六佾,卿大夫使用的是四佾,士大夫可用的是二俏。

后来在《论语八俏》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生了一件让孔子忍无可忍的事情:孔子听说鲁国的卿大夫季氏使用的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十分恼怒,就说出“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的言论,这是严重逾越了等级,是不忠不义的行为。由此可见从孔子对违背德礼之事的反对,也是极其强烈地反对一些不正当的音乐的,这就让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礼乐是建立在*治社会上的,那么,孔子是认为什么样的乐舞才是正确的呢其实就是有益的音乐,孔子认为乐舞是“尽善尽美”的。

可更多地谈论了关于礼的问题,当然不是回头走以前的道路,而是有所侧重,让人们知道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美的音乐才可以带给人美,而一些在孔子看来不正的音乐是要杜绝的,是可以教坏人,让人沉迷其中的。孔子是以“礼”“仁”“美”去分析有关艺术的问题的,由此创立儒家学派的美学思想,也招收了很多的弟子,也为后世的乐舞思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子的乐舞思想以民为贵为上的,认为百姓们是国家的主题,“礼乐”上应该由之前对于先王的重视分一部分转移给百姓们,民心所向才是正确的,国家才能长久,社会才能长久。但是孟子也是阻止不了下级逾越上级的事件发生,所以,孔子的思想就由孟子的民为上的思想所取代,同时孟子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不充,当然其重点还是要尊重礼仪,不管何时的礼仪都要从自身做起。荀子也强调乐舞的重要性,认为乐舞可以改善坏习,让人们可以心向善,做事规规矩矩、进退得宜。

认为在庄严肃穆的乐舞中,人们在感受严肃之后,可以更加重视,达到民心所向一致,只有团结民心,外来的侵略者才不会敢来攻打,而与之相对的乐舞,荀子则认为这种乐舞是可以让人心智混乱,是错误的音乐。荀子从以下的两种观点表达出了他的乐舞思想:一是说乐舞是人们本能的情感需求,乐舞就是人的情感产物而展现出来的艺术,正确的雅乐就可以用来感化人的素质,认为音乐用来教化人的素质行为是最为合适的;二是荀子认为乐舞的作用还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可以建立其井然有序的社会制度。荀子相较与孔孟有了更为进步的发展,不仅明确了音乐可以和*治想通,而且明确了音乐是和人的情感相通的。进一步认识到礼乐演变的历史,但他同样也会排斥民间的俗乐。

儒家乐舞思想,从孔子、孟子,到荀子,由一开始的提出到后来的不断发展、补充,都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思想学说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而这几位儒家的思想也同样影响到了现在人们的社会,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不可改变其重要地位的思想学说。当然在研宄之后,我们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应该对历史有更多的了解,也应该对舞蹈的艺术发展做更多的了解,让舞蹈文化走的更加长远。

二、道家的影响

乐舞思想道家的创立者是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主张人应该恢复自然的本性,对于乐舞是要有真实的情感流露的。刻意做出来的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真情实感的表达,观看者也好,表演者也好,才可以从中有真正的体会。在《庄子外物篇》中有讲“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言”的审美效果,就是要给乐舞的欣赏者带来更多的想象发展方式。

在舞蹈的编排之中,舞蹈的动作,不仅要做好,舞蹈表演者的情感更要加入其中,更要有表演者和观众共鸣的地方,然后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所以庄子的言论中“言”和“意”其实就给后世人们的舞蹈审美带来了一些影响,而庄子的“形”“神”的特点更是中国古典舞中的主要运用。庄子认为人为做出来的音乐是对人有害的,并不是人们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也不能和观众达到共鸣的状态,而相反的,那些没有被改动的音乐才是美的体现,这种音乐更加的天然,老子认为这种美才是更为纯真、更为正确的。

也就是说老子认为人为的音乐不是真正的音乐,没有了真正的美感,就不是音乐了。所以,道家的思想中,对于导致*治变化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乐舞。而道家还有另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是庄子。他对于乐舞的看法,不会像墨子那样保持完全的反对,而是会反对某一些人为之后的乐舞,可以看出,道家乐舞思想是更加支持简单、天然的乐舞。

三、春秋战国乐舞对后世乐舞审美风格的影响

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一场长达约年的乱世,史称春秋战国。这五百多年,是中国古代人们纷乱、痛苦、探索和选择的五百多年。历经这五百多年的痛苦以及思索,让这个民族对于人性和社会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向成熟迈进了一步。其实对于后世最大的影响还是儒教治国,而儒教更是推崇乐舞的,认为乐舞可以教化人,所以至今,音乐与舞蹈都有了更好的发展。

其实它不光是符合了统治者的需求,也符合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也让中国的文明走向更好。后世的人们对于“礼”“乐”依然十分重视,认为确实应该以礼治天下。在西周王朝建立在三个制度“封建、宗法和礼乐”的基础之上,人们会选择更为合适社会发展的道路。所谓封建,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就是让一些宗室贵族,或者前代归顺来的贵族等,把他们分到一些地区,让他们到各国地方去管理、去建立诸侯国,从而拓展势力,巩固王权。为了这个等级的社会和谐发展,周代特别强调礼乐的教化。周的社会秩序就建立在礼教之上。因此,后人常称周的社会治理模式为“礼治”。

春秋战国,就是一个失序的时代,用清代国学大师章柄麟的一个词“礼崩乐坏”来表达再恰当不过。礼崩乐坏,具体而言就是封建礼教的礼法制度、礼法观念遭到极大的破坏。原有的周礼制中,王与诸侯、诸侯与士大夫之间,等级森严,规矩繁复。到了孔子的时代,士大夫季氏竟然在自己家里享用了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得八俏的人数的舞蹈,也就是八行八列共64人,这在孔子看来逾越了礼仪制度。可见旧有的礼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总结

在后世,再继续沿用“礼”治天下的方面,乐舞也就有了更好的保护。乐舞就是被认为可以教化人心的工具,也是人们对于审美的一种培养,在音乐与舞蹈中,人们体会到美,才变得美。乐舞的出现,增加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让国家之间走动更多,民族之间更为融洽由此也会产生更多新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乐舞思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