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勤于治学,自强不息,成就卓著。他活了73岁,在当时来说,可谓身健寿长。纵观孔子的圣言范行,他的修身修心之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孔子提出“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的名言。他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纤巧势利,耗心伤神,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
实际上,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印证了孔子“仁则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现代心理学也印证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因为心情愉快能增强人的免疫力,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做事问心无愧,而且乐于助人,没有心理负担,时常能体会到内心的快乐,这样的人生病的机会相对较少,寿命自然就能长一些。
第二,孔子提倡的是“自强有为”。《易经》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运行不息,人也应当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孔子最见不得懒散的学生,斥责其“朽木不可雕也”。懒散使人四肢不勤,思想怠惰,精神涣散,萎靡不振,难尽天年。
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静止便意味着停滞,停滞便意味着销蚀。孔子认为,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懈努力,力求进取。唯有心强才能体健,体健才能保证事业有成。孔子一生艰苦奋斗,精进不息,青少年时期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学业超群;中年后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致力于教育,编纂典籍。在人生的征途上,孔子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进取精神。
另外,孔子倡导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快乐,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中体会快乐的心情。“孔子很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而他认为快乐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取。”因此,当他的弟子问他如何自我评价时,他说道:“发奋忘时,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正体现出孔子那种忘我投入,陶醉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甚至把时间和所有烦恼都抛诸脑后的豁达心态。
孔子长寿,正在于将“养其身”与“有作为”密切结合在一起,精神作用于身体,健康的体质保证和积极苦干完成了超乎常人的成就。正因为孔子具备了这种“真积力久”(荀子语)的精神,有着积极进取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故而能谱写出辉煌的生命乐章。
第三,孔子提倡:修心也修身。孔子认为,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时时警觉。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意思就是说,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爱护身体,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不要为一些小事就吵吵闹闹,甚至拳脚相向,于己于人都不好。年老了血气衰退,应警觉贪得无厌,要常怀平常心,不计得失,经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畅快,精神愉悦,这样才能健康长寿。古代得道之人能够健康长寿的原因,当中的奥妙就是他们能及早树立节欲长生的观点,懂得爱护身体,爱惜精力,所以精力不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