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战民专栏子学时代的哲学家读冯友兰的中
TUhjnbcbe - 2022/5/29 14:36:00
发现生活美学·传达诗意生活创造生命哲学·塑造理想人格学然后知不足。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已经读了很长时间,越读越觉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再不补上这一课,不仅对不起老祖宗,也有愧于人生。这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分为两篇: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虽然出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读起来并不觉得隔漠,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先就读完上册之后,说说对子学时代哲学家的认知吧。中国文化,至周而具规模。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心目中,周之典章制度,实可以“上继往圣,下开来学”。孔子的一生,以能继文王周公之业为职志,被后世尊为惟一师表。在孔子之前,先贤并非没有建树,而是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可以称之为哲学。因而,中国哲学史多从孔子讲起,结于战国之末,此段时间为子学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家,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其中,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影响最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后世对孔子的评价。年5月,曾到山东曲阜游历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所到之处感悟尤深。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尊孔、批孔大剧一直在中国轮番上演,但总的说来,反孔、批孔都是短期的,而尊孔的时间远远大于批孔。我认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反孔的人大概也是没有理由反对的。

图源网侵联删

我知道孔子是在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跟着乱批了一通“克己复礼”。但却不知道孔子一生念念不忘要复的是什么礼。直到参加工作之后,年参加了由光明日报举办的“文史哲经”自修大学学习,才认识到自己当年的行径是多么的可笑和无知。今日读冯先生《中国哲学史》,感悟颇深。冯先生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贡献有三:(一)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他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广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二)孔子的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仿佛。(三)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孔子虽然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标榜自己,但却是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准则的。虽然未曾制作六艺,但却是以六艺教弟子的。《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后世发展概括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书?艺文志》说:“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这些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再传弟子当中,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和荀卿。此二人为孔子后儒家的大师。如果说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的历史,那么,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则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则如亚力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将孟子和荀卿合在一起,有《孟子荀卿列传》。在写到孟子时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由于当时社会是中国东周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孟子所学不为列国所用,于是他一心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其师子思乃孔子的嫡孙。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宣扬“仁*”,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图源网侵联删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这是《史记》对荀子的介绍与评价。荀子的著作见于《荀子》一书,这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著作,其中名言、警句迭出。如“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肉腐出虫,鱼枯生蠹。”“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学不可以已。”这些哲学思想,够我们享用一生。

图源网侵联删

与儒家尚文相区别的,当时还有一个有组织的尚武团体——墨者。相当于如今有些国家的雇佣军,不但军纪严明,而且讲诚信、重功利、尚节俭。其代表人为墨子,有《墨经》传世。他们主张:凡事物必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方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则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这种思想放在今天,也同样是适用的。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还有《老》学与庄学。《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的的老聃所作,后世以为由战国时的李耳所作,出自于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害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主张清静无为而治。《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定论,根据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关于庄子其人,据《史记》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似亦与孟子同时,有《庄子》一书留世。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图源网侵联删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庄子认为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其实,在此一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群星灿烂。有“轻物重生”之说的杨朱,特立独行之士陈仲子,农家者流许行、陈相,持“性无善无不善也”的告子,阴阳五行家驺衍,以能言善辩著称的惠施、公孙龙,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韩非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蔚然景象。但由于这些人物及其思想,离我们越来越远,加之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能静下心来去读他们的人已经不多了。之所以作这篇读书笔记,意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古人所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有美食,不吃就不知道味道;有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懂它的好处。只有学了才能知道不足,进而进行思考,达到发奋图强的目的。

李战民:笔名秋原,现任陕西秦尚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策划总监、六艺工坊社总编辑、多家民营公司品牌顾问。编著有《长安八水记》《发现宁县·义渠国都》《孝经故事》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战民专栏子学时代的哲学家读冯友兰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