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咨询官方网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春秋末期老子始创道家学派,道家思想由此产生,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理论概述
道家的兴盛是在战国时期,道家分为两派。一派:稷下黄老学派,主张采各家之长,辩证地吸收法、儒、墨、阴阳等各家的思想;另一派:以庄子为代表的,承袭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凝结形成无为而治的出世主义思想,后世往往以“老庄”并称,作为道家的代名词。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他的思想代表了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潮,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理论都集中于著作《庄子》一书。
“道法自然”与教育目的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二字为宗旨,其中“道”是老子的思想核心。老子所谓“道”并非普通的人生道理,而是客观实在,追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人只有顺应遵循自然无为这一原则,才能真正地成为“道”;一切教育活动也需要围绕“道”而展开,要教人悟道、认道、崇道。
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在社会和自然之中,一切活动最终都必须取法与“道”。人类所特有的教育,也不能例外,也要不折不扣地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施教,“唯道是从”。
庄子的思想完全继承了老子,强调“道”的巨大的自然与社会功能,将“道”视为必须追求的最高理想。
“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家的人性论是一种自然人性论,认为人性即自然,一切听凭自然的安排,像自然一样,对于一切人事现象,做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认为道法自然,而学非自然,故要绝学;道常无为,而学则人为,故要绝学,即我们所熟知的“绝圣弃智”。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们应该把一切人为的知识忘掉,把一切人为的道德抛弃,忘掉的越多越好,抛弃的越干净越好。
当然,道家并不完全否定教育的作用,他们反对的只是违背“自然”的教育。事实上,道家也提倡教育,即“自然之教”,把一切自然之道,当作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任何强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完善美好的,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社会,才是最理想的境界,反对文明的产生是人类文化的进步,把人类文明看成是人类堕落的表现,会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
总之,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对于孔子提出的仁义道德持否定态度。从思想倾向说,儒重理性、道尚直觉;儒主致用,道崇思辨;儒讲启发,道讲辩证;儒讲现实人生,道则讲回归自然。道家轻视知识,主张以自然之道即“天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绝圣弃智”,这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春秋时期诸子思想对比
①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主张学而优则仕;
②孟子:性善论,主张明人伦、劝说统治者施行“仁*”;
③荀子:性恶论,主张化性起伪、培养大儒;
④墨子:人性素丝说,主张兼爱非攻、培养兼士和贤士;
⑤老庄:道法自然,主张绝圣弃智、复归人的本性。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