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记》的第十五篇,司马迁将周元王到秦二世的历史汇成一张大表。
孔子编定的《春秋》止于周元王八年,但是为了保持表格的完整性,这张表格起于周元王元年。大体上这张表格涵盖的历史,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战国”时期;虽然战国时代应该有“七雄”,不过,为了表明秦国最终接续了中国历史的正朔,司马迁认为应该把秦国和其他诸侯区别开来,所以将这张表称为“六国年表”。
读表格的趣味一点也不比读文章差,在《史记》中,所涉及的历史太过漫长,正文的记录能省则省,但是有些被删减的信息,竟然可以从表格中找到。比如上面这张截图。在《史记·秦本纪》的正文中,只是扼要记录了这场发生在秦献公时期的战争,秦国取得了胜利;而在表格中,更是注明了此次战役的秦军指挥官是章蟜(ji?o)。不知道这个章蟜是不是章邯的先辈。EXTRACTS我的选摘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INTERPRETATION我的译文秦国对六国取得压倒性优势之后,烧毁了《诗经》《书经》(一般指《尚书》)等等典籍,尤其是焚毁了诸侯的历史档案记录,因为这些档案里对秦国充满了冷嘲热讽。后来《诗经》《书经》之类的典籍之所以重见天日,是因为很多人家都收藏了这类书籍;而历史档案一般都收藏在周王室,因此被消灭了。可惜啊,太可惜了!
流传下来的只有《秦记》,也就是秦国的官方历史档案记录,但是这份档案既没有记录明确的年月日,文字也很简约。不过,战国时代的策士们自己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录,今天的人们看这些记录,基本上也能够还原那段历史,所以何必一定要那些官方记录呢?
秦国取得天下的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很多暴行,但是不得不承认,秦国的*策,也非常善于根据时势的变动,适时调整,所以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贤圣哲提出的流传至今的观点中,有一句叫作“效法后王”(可以理解为这是荀子的观点,后王相对先王,指离当前时间较近的帝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后王”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近,风俗习惯比较相似,所以当时的优秀制度规范之类都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执行。然而,也正因为近世易懂而上古难解,当代的学者们受限于所闻所学,看见秦朝延续国祚的时间不长,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秦朝的兴衰始终,就都纷纷采取嘲笑的态度。我也不好意思说,这种没搞清楚状况就乱发言乱评论的态度,好比是用耳朵来吃东西,哪里品得出个中滋味?!真是可悲啊!DREAMING我的臆文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叕遇到了司马迁。我
:
(跽,揖)拜见太史公。司马迁
:
哟,先生又来了?我
:
(揖)还是要向太史公请教啊。(笑)敢问太史公,您在《六国年表》这一篇的简介中,把当时学者的普遍观点驳斥了一番。可是,检讨秦朝失败的原因,不是当时学术界的主流任务吗?贾谊的《过秦论》应该是所有这些观点的集大成吧?司马迁
:
哎呀,贾生过秦,自是与腐儒不一样的!先生想必读过《过秦论》,只这一句“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就说明贾生雄才,一定是考察过秦国很长一段历史的呀!评价一朝历史得失,和评价一个人一样,好的地方要肯定,这样品评过失才更有说服力啊。我
:
(拱手)是了是了,谢太史公指点。司马迁
:
(笑着指了指我)我
:
那再请问太史公,您说的这些腐儒,具体都是谁啊?司马迁
:
先生是后来人,学贾生这样的高论就可以了,何必研习谬论?呵呵。我
:
哎呀,我没什么文化的,太高深的学不会。再说,人都有好奇心的嘛。嘻嘻。司马迁
:
你呀你……(苦笑着摇了摇头)我突然醒了,便赶紧记录下这个奇异的梦。
□参考书目:《史记》,中华书局,年9月第一版not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