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楼宇烈ldquo以人为本rdquo
TUhjnbcbe - 2021/7/29 16:16:00

近日,由贵阳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贵阳孔学堂和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承办的“传习社文化沙龙·名家讲座”之《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讲座在孔学堂举行。中国诗词大家周笃文先生担任讲座主持,中国文化大家楼宇烈为主讲嘉宾。

在《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讲座中,楼老着重阐释了“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天地人三才,人为天地之心,参与天地化育;人为万物最灵、最贵。故而人应当认识自己,维系自己的独立性与主体性,不能当神的奴隶,也不能当物的奴隶。

“中国人拜神教的色彩很淡薄,不存在神道世界的问题。需要解决好的是物欲问题。”楼老说,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认为人欲是违背良知的,也就是违背天理的;其落脚点就是处理天理人欲,不能让人欲横流,而应让天理流行。

楼宇烈在修文中国阳明文化园参观。

人在万物中最为贵、最为灵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不同的学派,但都有个共同的文化特质,即对于人的自我认识。”楼老说,人在这个世界上处于怎样的位置,人应当怎样认识自己——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在楼老看来,和西方文化的“神创论”不同,中国文化是从现实世界出发的。“中国文化处处强调万物都是自然生长的,‘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人也是天地的自然产物。”但人和其他万物不同的是,人参与到天地生成万物的过程中去了,中国文化向来将天、地、人并列:天有其时生万物,地有其材养万物,人有其治管万物。换言之,其他的万物都是在天地中间,按照天地所提供的条件来生存的,它没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人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可以去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去改变自己跟其他物的关系。故而人在万物中最为贵、最为灵。”

楼老说,“最为灵”是《尚书》提到的,里面有“唯人为万物之灵”之语;“最为贵”是荀子提出来的。荀子把天地万物归纳成四类:第一类是水火,有气而无生命;第二类是草木,是有气有生而无知;第三类是禽兽,有气有生又有知,但是没有义;第四类就是人,有气有生有知又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在中国文化中,并没有外在的、决定我们存在的力量,人是参与天地化育的。人对自己就要有这样的自我认识。这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楼老说。

中国人的关系是自然内在的

中国文化中的“人”,并没有类似西方文化里有类似“上帝”那样外力的管束。那人由谁来管呢?“由人自己来管”。楼老说,人要管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中国文化就是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的。

他认为,礼教的核心就是要我们能够认识自己、管理好自己,其在维系我们这个社会有序和稳定上是不可缺的。具体说来,礼教首先肯定并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份,也就是所谓的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是从人的自然关系中提炼出来的。“西方文化说人是上帝造的,他们之间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之中国文化里,伦理道德都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自然形成的内在关系里,连君臣、官民这样看上去是外在关系的关系,也被内化为一种内在关系,即君父、父母官。”楼老引申出去,西方人的关系是外在的,故而强调契约、权利与义务;中国人的关系是内在的,强调按照自己的身份尽责任和义务。

那人靠什么超越自己呢?楼老提到了《尚书》有一句话: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皇天是中国人最尊重的祖宗,但是祖宗只帮助有德的人,不帮助无德的人。所以,在中国文化尤其强调德行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德是本。这就意味,人不是靠外在的力量成就自己,而是靠自己德行的不断完善来超越自我。”楼老说。

楼宇烈与周笃文在青岩古镇。

回归天理、克制人欲的关键在“良知”

“要保持提升自己的德行,意味着必须要防止外界的干扰。”楼老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人不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去做物的奴隶,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他发现,中国的文化源头上就没有一个神道世界,国人往往不会成为神的奴隶,但人很容易成为物的奴隶。

他接着说,中国文化一开始就非常警惕物欲对于人的影响,很早就提出来人跟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义”。义者宜也,即懂得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也就是有分辨的能力。但在具体实践中,“义”会面临“利”的挑战,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见利忘义就是人欲赢了,见利思义那就克制了自己的人欲。

“儒家是承认人生来有欲的,包括孔子、孟子、荀子都很明确。关键问题是怎么样能够控制好欲。所以在儒家学说里反复强调的是节欲、养欲、导欲,而不是禁欲。”楼老说,“礼”制定目的就是“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合理地满足人们的欲求。

要能够满足人的欲求,而且又不是无限制去扩张自己的物欲,必然会面临“天理”和“人欲”之争:人欲无限地扩张,天理就要灭了。楼老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实际上也是在探讨天理和人欲的问题,以为良知就是天理,人欲是违背了良知的,也就是违背了天理。

怎么样做到“绝人欲横流,让天理流行”呢?程朱理学强调即物穷理,以此来克制自己的人欲。楼老说,王阳明起初也走的是这条路径,众所周知就是去格竹子。结果,他不仅没弄明白竹子的道理,自己还大病一场。“王阳明开始反思,结果是:万物之理不是外在,就在心里。也就是:心即理。格物不是去格外面的物,而是去格自己的心。‘致知’也不是去获得各种各样万物之理的知识,而是能够回归每个人的本性良知。”他说,这就是阳明学“致良知”学说形成的过程。

简言之,“致良知”认为,只要回归良知,那就可以回归天理,就能够克制人欲。

体会阳明学“知行合一”的实践功能

在历史上,阳明学和程朱理学一样,不仅风行国内,也在东亚国家盛行,尤其在日本。楼老说,日本明治维新前后,阳明思想获得推崇。一派推崇其理论,比如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方面;另一派推崇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事功。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推崇事功派”的影响相当大。现在有的人认为,阳明学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今天我们来了解阳明学,学习阳明学,应当从哪些方面去把握和发扬?楼老认为,要重点讲阳明的“知行合一”:知了就要行,我们不能光说不做;我们要知,更要行。“所以我想我们恐怕也需要更好地去体会阳明学的实践功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楼宇烈ldquo以人为本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