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荀子》《韩非子》
一、荀子与《荀子》
1、荀子:
①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重要代表。
②曾游学于齐稷下学宫,在诸先生中“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③在楚国春申君门下做了兰陵令。春申君去世后罢官,定居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一生有两个著名门徒,皆成为法家代表,即秦丞相李斯及《韩非子》的作者韩非。
2、荀子的思想:
①在*治上,荀子强调礼治,但已打破周礼世袭出身的等级贵贱。“王道”“霸道”兼行。
②在人性问题上,与孟子性善论相对,荀子主张性恶论。同时,每个个体则应勤于学养,去恶从善,因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
③在自然观方面,荀子更在各家多方探讨基础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3、《荀子》:
①主题明晰直露。
全书多为独立成篇的专题说理散文,篇篇有题,标题即是该篇的中心论题或基本观点。
(《天论篇》即论天人关系,《劝学篇》即劝后天学养,《王制篇》即述*治主张。)
②长于对论题全面周密地展开论证,注意运用分析、综合等种种方法,尤其善于从问题的各个层面、角度和方面分别加以解剖说明。
③文章结构谨严,语句整齐,从而给人以严谨规范之感。
(《天论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虽句式多变,但无不排比对仗,富于整齐修饰之美。)
④《荀子》中有的篇章也较多援用了历史故事及比喻等形象化阐发、论证手段,从而人以思维细密、形式整齐之感。
(《臣道篇》连用史实:“故齐之苏秦、楚之周侯、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韩知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者也。”
《劝学》篇运用比喻:“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二、韩非与《韩非子》
1、韩非:
①战国末期韩国人,为韩之诸公子,就学于儒师荀况门下,却独“系刑名法术之学”,成为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②曾屡次上书韩王,提出崇尚法术、富国强兵的主张,但“韩王不能用”。
③韩非被扣留秦国,然而没有得到秦王的信用,加之同窗李斯的嫉妒陷害,被投狱中,服毒自尽。
2、韩非学说:
韩非建构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结合的法家学说体系,尤以具体论述治国驭臣之术及社会历史观为其内容的基本特色。
(“法”:依法行事,信赏必罚,利用功利和震慑来刺激功业实效,谨防仁义情感扰乱国法。
“术”:即君上驭臣手段,诸如持二柄、群臣见素等。
“势”:人君凭借权势统驭天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社会进化历史观:韩非将社会历史分成“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当今之世”四个阶段。)
3、《韩非子》:
①说理全面周到,且更着力全方位捕捉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各种可能。
②说离必持之有故,且为加强可靠程度,论据必出于历史事实、现实故事和写实譬喻,几无玄想和虚夸。
③善于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
三、《赋篇》《成相篇》与《说林》《储说》
1、《赋篇》《成相篇》是《荀子》中用韵文写成的文学作品:
①《赋篇》包括“隐”和“佹诗两个部分。“隐”有五篇,以“隐语”体式、问答形式描写了五种现象和事物。
《佹诗》包含“佹诗”和“小歌”,以四言韵语为主,间以杂言。
②《成相篇》是《荀子》中采用当时歌诀说唱形式写成的一组韵文作品。
“成”有“击”“奏”之义,“相”本为乐器,形如小鼓,“成相”犹如“击鼓”。表演者唱诵时应是以手拍击相器以控制节奏,类似后世的“快板书”“花鼓词”,故名“成相”。形式短小、节奏轻快,读来朗朗上口。
2、在《韩非子》中,《说林》《储说》不是一般故事集,而是韩非阐发学说的组成部分:
《储说》已被分门别类,每一类又分别明确分为经、说两个部分。
《说林》是短小故事汇集,没有分门别类,也似无统筹安排,但其中大部分内容应是经过韩非有意挑选摘抄或积累而成,皆用来印证或佐证韩非理论。
注:学习笔记整理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码字不易,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