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内容提要
ABSTRACT
《春秋》“借事明义”说辨析:
《公羊传》的传统与宋代理学的新诠
王沁凌
内容摘要:
“借事明义”是《春秋公羊传》诠释《春秋》经义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由董仲舒点明,经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推阐,而成为贯通《公羊》学“三科九旨”诸说与《春秋》经文的无形脉络。宋代理学化的经学家在注解《春秋》时也自称运用“借事明义”之方,其代表程颐、胡安国以“穷理”统摄《春秋》经解的一切方法,将“借事明义”等同于“格物穷理”,并对《春秋》所包含的“圣人之心”进行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
《春秋》《公羊传》借事明义穷理
“法象自然”的先天八卦之学
——试论尚秉和对先天之学的考究与补证
韩慧英
内容摘要:
作为近代象数易学的代表性人物,尚秉和先生的易学思想对于近日之易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尚先生对于“先天八卦”的定义,从其文本来看,尚先生对于宋明以来的图书之学保持了一种较为谨慎的认可,具体到八卦方位,则其仅取“先天”“后天”之说,却并不认可这些图表与所谓伏羲、文王之关系。与此同时,尚秉和先生以其严谨求实的态度,遍考群集,发现了《左传》《焦氏易林》《乾凿度》以及《九家易》、荀爽《易》注中关于先天说的蛛丝马迹,明确地提出了“先天方位,在两汉皆未失传”的论断,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先天八卦方位”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尚秉和先天八卦图
荀子“成人”思想研究
——基于成人与成己成物关系的辨析
李记芬
内容摘要:
成人与成己、成物密切相关,学者或持成己包含成人成物说,或持成物包含成己成人说。但基于荀子成人概念的辨析,应当是成人包含成己成物说。成人,是指成为一个全人。全人既要成己也要成物。成己指向的是“内自定”,突出的是自我身心的德性成就。成物指向的是“外应物”,突出的是类意义上的整全发展。成人不是与成己相对的概念,成己与成物才是相对的概念;正是在成己、成物的交互发展中,成人才最终得以可能。
关键词:
成人全人成己成物
宋代礼制变化与理学兴起
殷慧寻梦依
内容摘要:
宋代礼制的变化与理学的兴起、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祀高禖这一礼仪活动自古以来需要男女共同参与,而宋代高禖礼中出现的男女分祭现象,使皇后不再能出宫门行礼。综观其他的赵宋皇家礼典和礼制,出现的诸多变化,很明显受宋代礼治格局的影响,表现出重内外之别、强调闺门之礼的特点。宋代理学的兴起也受这一趋势的影响,理学家从关心社会*治出发,致力于维护礼制秩序,一方面建构了天道性命合一的形上义理体系,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上探索系统可循的礼仪规范以满足士庶群体的需要。然而理学家以天理释礼,用义理的绝对化来裁损礼仪,对君主、士大夫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女性的要求,给宋以降的明清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后世的批评直接针对理学和理学家,而往往忽视了其理论建构的礼制背景。
关键词:
高禖宋代礼制理学程朱
“性由心主之”与“心由性主之”
——明代“气学”心性论建构的两种路径
周磊
内容摘要:
明代“气学”心性论建构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分别以王廷相的“性由心主之”与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为代表。王廷相建构了现实、动态的人性论,其“性由心主之”理论将人心设定为人性养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这种致思方向符合“气学思维”逻辑推演。而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则依然没有摆脱理学“复性”模式,人心在人性养成过程中作用较低,因此偏离了“气学思维”致思方向。在宋明儒学视域下,王廷相“性由心主之”理论开辟出了一条既不同于理学也不同于心学的新道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气学心性论工夫论王廷相吴廷翰
中国禅的通经与解义:从初期禅到洪州宗
龚隽
内容摘要:
该文运用了近代以来海内外禅史学界有关文献与思想研究的最新资料与研究成果,以初期禅与古典禅为例,从思想史的视角深入讨论了中国禅宗会通经教与解经的特点。文章分别从“藉教悟宗”“方便通经”“观心释”及“语录”等议题展开详密论述,阐析了禅宗的经教观及其经典解释的思想方法与历史流变。这对于我们重新理解禅宗思想史上经教观,以至于审视宋明理学中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参考意义。
关键词:
初期禅洪州宗解经方便通经语录
“隐逸”与权力语境下的姚兴劝道恒、
道标罢道事件
陈超
内容摘要:
姚兴劝道恒、道标罢道一事表明,当僧团、僧人成为*治的吸纳对象时,传统仕隐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形成的隐士与权力的互动方式,深刻影响了权力对沙门在王道*治中之定位、沙门参与*治之态度、吸纳沙门参与*治之途径的理解。对于权力类比中国*治文化传统得出的判断,沙门的回应并非简单的“不仕”,而是从经教出发,阐发了沙门理解中的“仕”以及“如何仕”,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这一崛起中的社会力量的诉求,向权力展示了自身的特质,不断刺激着权力脱离中国传统的视角与语境理解佛教。从东晋十六国末年佛教的实践来看,长安僧团不仅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庐山僧团与北魏法果的道路,也在用实际行动丰富着道安“依国主”路径的内涵。
关键词:
隐逸*教东晋十六国佛教中国化《释摩诃衍论》辽朝注疏与辽道宗的佛学思想
袁志伟
内容摘要:
辽代法悟和志福在辽道宗授意下为《释摩诃衍论》所做的两部注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辽道宗耶律洪基本人的佛学思想,即以唐代华严学为理论根基,以真心思想为理论核心,并借助“一心二门”的思路融会禅宗、唯识宗、天台宗等佛学思想,进而建立以华严学为中心、诸宗融合的佛学体系。这些都体现出辽道宗试图统一佛学思想界、进而为现实*治服务的意图。
关键词:
《释摩诃衍论》辽道宗华严学思想融合
“心性情”与“易道神”:
朱熹对程颢思想的创造性诠释
翟奎凤
内容摘要:
程颢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朱熹大概43岁开始一直到晚年,反复以心、性、情来对解这里的易、道、神。朱熹认为易道神是从天的角度来论,相应地从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心性情。借用程子的易道神话语来阐发其心统性情思想,这是朱子对程子思想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和诠释。在朱子的诠释下,“易体”非“形体”,而是变易流行的总体、道体,“神用”非近于理的妙万物之神,而是近于气的阴阳鬼神之功用。朱子的诠释有其合理性,但未必就是程子的原意。牟宗三认为在朱子的诠释中,易体、心皆为形下偏于气的存在;这对朱子文献缺乏全面把握,有偏颇之处。牟先生认为朱子的解释非程子意,在程子,易体、道体、神体是贯通浑融为一的;这种观点也有其深刻性。
关键词:
易道神心性情道体功用程颢朱熹
朱子晚年仁义体用动静关系的再展开
——基于《朱子语类》的史料批判
孙逸超
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朱子文献的史料批判,特别是对于《朱子语类》的批判研究,考察了朱子哲学中“仁义体用动静”关系的变化过程。在乾道七年与吕祖谦、张栻等的辩论中建立了“仁用义体”的新模型,以区别于传统的“仁体义用”。庆元二年在与董铢的讨论中为了协调扬雄和周敦颐的矛盾提出了“仁体刚而用柔”的命题。通过史料批判解决了《朱子语类》中关于这一命题的矛盾表述。同时在庆元三年又在与辅广的讨论中提出了“仁体静而用动”的命题。而在面对更复杂的经典间的矛盾时,又持各自分说、并行不悖的态度。展现出朱子基于经典解释所建立的哲学命题的复杂面向。
关键词:
朱子《朱子语类》仁义体用史料批判
朱子思想中“人与万物的差异”
胡雨章
内容摘要:
人与万物的差异是儒学的重要议题,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这个几希究竟体现在哪里?传统儒家道出了这个议题,但对议题所涵盖的内容却没能作具体的分疏。朱子吸收了北宋诸儒的讨论,重新思考人与万物的关系,以“气异理异”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对于朱子的这部分思想,前人多是从气禀的构成层面进行讨论,而忽略了气异理异的前后分期以及成形后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四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理同与气异”,这是从理气论的大框架概述人与万物的异同。二是“气质、形气与心”,讨论朱子对“气异理异”前后三期的不同理解。三是“人心与物心”,讨论人心与物心的具体不同。四是“差异与意义”,讨论差异与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
气异理异形气人心物心知觉
孤悬与浑融
——朱熹与张栻太极思想异同比较
李丽珠
内容摘要:
朱熹、张栻推尊周敦颐尤重《太极图》,他们分别著有自己的《太极图说解义》,其思想内涵颇为不同。朱熹注解坚持主静倾向,张栻则警惕主静溺于虚无的危险。对于主静问题追根溯源则可以发现,二人对于太极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朱熹以为太极即理,严格区分作为形上本体的太极与形下发用的阴阳动静。张栻以为太极即性,对太极的理解融贯体与用、动与静。对太极本体的理解与工夫论也是一以贯之的,中和新说后,朱熹开始重新重视静时涵养的工夫,这与其注解《太极图》时的主静倾向相契合。
关键词:
太极主静主敬体用
“以百姓心为心”:章太炎《齐物论释》阐微
周展安
内容摘要:
本文以《齐物论释》为研究对象,聚焦于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对于“俗情”、“俗谛”的肯定性阐释,分析了章太炎如何运用佛学的“中道”义来导引其阐释;进而分析了章太炎如何以对“俗情”的肯定来抒发其志在救世的“菩萨一阐提”精神;进而分析了章太炎如何以“两行”之道来绾合“丧我”之义与对“俗情”的肯定,并区分了这种新的“两行”之道和多元主义及相对主义的区别;最后,以章太炎对“阿赖耶识”中“种子”义的论述为核心,分析作为整个“齐物哲学”之归宿的“以百姓心为心”的内涵。
关键词:
齐物论释俗情中道百姓心
从《唯识学概论》()到《唯识论》
——熊十力体用哲学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转变
桑雨
内容摘要:
熊十力年出版的《唯识学概论》与他稍后创作的《唯识论》之间经历了一个由两层体用到单层体用、由体用无实质联系到体用不二的思想转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转变,他的体用哲学体系才最终在三十年代初得以确立。然而,由于这两部著作在内容与结构上的相似性,后者很容易被误认为仅仅是前者的修改版,而二者在体用观点上的区别常常被忽略。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旨在阐明熊氏在这两部著作之间体用思想上的变化,以及这个变化对于他体用哲学体系的建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熊十力《唯识学概论》《唯识论》体用
钱穆汉宋观的转变及其意义
——以“经学即理学”的评价为线索
韩书安董平
内容摘要:
“经学即理学”是顾炎武揭橥的考据学方法论,乾嘉以来成为汉宋之争的一个焦点话题。以“经学即理学”的评价为线索,可以清晰考察钱穆汉宋观的演变。对于“经学即理学”的评价,钱穆早年秉持严厉批判的态度,晚年则逐渐转向温和的认同,这反映了他在汉宋观上从“尊宋抑汉”到“汉宋等观”的转变。这一转变与他晚年研治朱子学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基于经学与理学是朱子学的两个面向之独特认识,钱穆提出了“会通博综”的治学理念,主张考据、义理兼尽,融汉宋之学于一罏,最终回归于儒学的大传统,这无疑更能从根本上消弭汉宋之争。
关键词:
钱穆“经学即理学”朱子学汉宋之争
劳思光与牟宗三、唐君毅的科学观比较
冯骏豪
内容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的价值一直被高举,认为引入科学需要打倒中国传统文化。以牟宗三、唐君毅为核心的港台新儒家以及劳思光均在此背景之下,对于科学的价值与定位进行了讨论。从科学与道德的关系、对社会科学的理解以及对科学的理论效力的理解入手,比较牟宗三、唐君毅与劳思光的科学观,则可以发现劳思光已经走出港台新儒家的形上学思维以及守护传统文化的语境,不再认为道德的价值高于科学,或者以道德赋予科学意义。劳思光也走出了“五四”以来对科学的高度崇拜,不再视科学为绝对的真理,能够重新审视科学的理论效力。
关键词:
劳思光牟宗三唐君毅科学理论效力
文章来源:“社科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