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教育基础知识重点
TUhjnbcbe - 2021/6/17 15:44:00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

教学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目录

第一部分教育学............................................................................................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6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20第四章

教育目的.....................................................................................23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29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34第七章

课程...........................................................................................42第八章

教学...........................................................................................52第九章

课堂教学技能..............................................................................70第十章

德育...........................................................................................76第十一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85第十二章

教育途径与课外校外教育...........................................................90第十三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93第二部分

法律法规.........................................................................................97第三部分

新课程改革.....................................................................................第四部分

基础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绪论.................................................................................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第四章

个性心理.....................................................................................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第五部分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绪论...........................................................................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第四章

学习动机......................................................................................第五章

学习迁移.....................................................................................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第七章

技能学习.....................................................................................第八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第十一章

教学设计.................................................................................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第十三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乘华图翅膀圆教师梦想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知识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构成了教育的合力。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知识点二:教育概念的另一种说法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知识点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但是从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和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知识点四:谢弗勒的三种定义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是同一的。也就是说,不管其他人是如何定义某个词,我就是这么定义的,并且我始终在我定义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

知识点五: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知识点六: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继承性;5.长期性;6.生产性;7.民族性;8.阶级性。

知识点七: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论述道“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体现了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此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该类观点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认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3.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结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孟禄《教育史教科书》。虽然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它们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也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5.生活起源说生活起源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生长,而生长是在生活中展开、完成的,因而教育就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体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就是在生活中进行的。代表人物是杜威。教育的生活起源说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和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加深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2.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5.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6.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知识点十:古代中国的教育1.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商代出现学校的现象,已从甲骨文中得到证实。2.周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周礼》有记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所谓的“乡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其中以“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为基本内容。这些教育主要目的是使统治者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被统治阶级与作战的本领。当时教育轻视体力劳动。其中“礼乐”承担着*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之首,为“六艺”的核心内容。3.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门下有弟子三千。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4.汉代在汉武帝刘彻以后,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有为”建议,必然影响到文化教育领域。汉代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官学和私学,而当时中央官学包括太学以及东汉时期出现的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著名的地方官学是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人才选拔方面主要是察举制,择贤人。5.隋初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期,定“十科举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国子监,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府设立专门教育行*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唐朝设“六学二馆”(“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即“弘文馆、崇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由国子监管理。唐代的州、府、县各级单位都根据其大小设置相应规模的州学、府学、县学等地方官学。6.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与“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7.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不仅使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使形式的创造性也受到了扼制。8.光绪三十一年(年),科举制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府于是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知识点十一:古代印度教育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4种等级:首先,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种姓,为军事贵族;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上述前面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古代印度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孔

雀王朝时期。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古儒是古代印度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知识分子的称谓,“古儒”全部是婆罗门种姓的人,由他们在家里设立的经义学校被称之为“古儒学校”。古儒学校最初可招收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种种姓的入学习经义,后来随着种姓分化的加剧,取消了吠舍子弟学习《吠陀经》的权利,刹帝利依社会分工的需要也仅仅学习少量经义和语法、逻辑之类的知识,更多的时间是学习射术和*治。学习和研究《吠陀经》便成为婆罗门种姓的特权了。公元前3世纪,佛教兴起,佛教教育随之发展,佛教教育目的在于让人们弃绝人间享乐,通过修行,追求虚幻来世,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共同之处在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一致,主要是道德的陶冶,但其内容多消极、遁世、缺乏积极因素,且都主张禁欲修行。而不同之处在于佛教讲究普度众生,广设庙宇,形成寺院学府的特点。知识点十二:古代埃及教育1.宫廷学校:公元前年左右,埃及王官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开始办学。2.寺庙学校:是埃及的最高学府,进行高深的科学教育,重在学术探讨。3.职官学校:*府为了训练官吏创办的。4.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这是古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世权限,比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教学方法是灌输和体罚,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知识点十三:古代希腊的教育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它们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但由于各自的*治、经济状况不同,因而教育体制也彼此各异,其区别主要是:1.*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而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治和经济活动——跻身*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行尚武教育,军队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府不求整齐划一。4.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5.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知识点十四: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2.教育具有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3.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4.教育具有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5.教育具有刻板性,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6.教育具有象征性,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知识点十五: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知识点十六: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的个性化;7.教育的国际化。

知识点十七: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1.关于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2.关于教育对象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基于这种开放、公平的教育对象观,孔子广泛地吸收学生,“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3.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君子,即“学而优则仕”。4.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孔子的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与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5.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1)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的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所以,朱熹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2)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3)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6.教师观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知识点十八:孟子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2.教育目的:明人伦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明人伦。3.论理想人格: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大丈夫的人格形象应该是充满道义感、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家庭义务感的,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浩然之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论教学的基本要求(1)“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盈科而后进”:强调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还用“揠苗助长”来说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3)“教亦多术”:强调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因人而异。(4)“专心致志”:强调人们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其天资的高低。

知识点十九:荀子1.性恶论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此外,荀子还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2.教育目的:教育应当以大儒为目标3.学习过程:闻——见——知——行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该观点认为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4.论教师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尊师的,荀子尊师思想有两个含义:一是从强调教育的作用角度出发强调尊师,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二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提出“师云亦云”,学生对教师的学术不应有丝毫违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基础知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