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做一件事情时,至少会有3个阶段的反思,即:事前尸检、事中优化、事后复盘。
作者l墨多先生
来源l墨多先生(ID:mrmoduo)
这两年来,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所谓的高手,到底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什么差异?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题为《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数型思维”》。这篇文章被大量转载,全网阅读近千万次。
有人说,读完以后醍醐灌顶;也有人说,看完以后不知所云。
无论如何,这篇文章其实总体只讲了一个维度,即高手是如何顺势而为。
换言之,也就是《荀子·劝学》中所说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然而,高手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当然不会只是被动依赖于外部的条件。
除此之外,他们还需具备一种高水平的「元认知能力」。
01
高手,善于自省
何为「元认知能力」?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聊一个人,他就是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
谈起曾国藩,中国近代很多的著名人士都是他的“迷弟”。
例如毛泽东就曾评价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其对手蒋介石,更是一生都在推崇曾国藩的为人处事,甚至他的枕头旁永远只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则是《曾国藩家书》。
若一个人的成功,是源自于他的天赋异禀,我们通常称其为天才;但一个人资质平平,却依然能成就一份伟业,那他身上就必定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很显然,曾国藩属于后者。在许多人看来,他身上有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善于反思。
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出自于孔子的徒弟曾子,而两千多年后却成为了曾国藩一生所践行的信仰。
比如他自打29岁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几乎曾未间断。
即便他晚年右眼失明,却还坚持在写,甚至临死前一天,双手都抖得无法握笔,也依然在写。
为什么曾国藩一生钟爱于写日记呢?很显然,他的志向并非是成为“自媒体人”。
之所以笔耕不辍,是因为在他看来,写日记的过程相当于自省,可以对当天的所思所想,进行一个全盘的检查与反思。
换句时髦的话说,这是在刻意修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02
抽象能力,是高手的基本功
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
正所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换言之,元认知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它又进一步纠正我们的思考方式和结果。
打个比方,如果说「认知」是马,那么「元认知」就是马车夫。虽然马是驱动力,但需要马车夫给马指方向。
马车夫想要驾驭马,但马可能不听话,两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有一方屈服。这就是「认知」与「元认知」的关系。
好比我发现周围认知水平很高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透过繁杂的表象,洞察出事物的本质。
比如,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他问我做自媒体的核心是什么,我回答说:“内容”。没想到他摇了摇头,随即抛给我另外两个字——“爆款”。
听完后我一拍大腿,频频点头以示赞同。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思考问题,往往只会思考一层,而聪明的人则会“思之再思”。
例如同样是上述的问题,有人会说定位,有人会说流量,有人会说打开率,有人会说转化率...
以上答案都对,可这些只是构成结果的要素,并非事物的底层逻辑。
而“爆款”这两个字,却恰恰能给不同思考角度的人,指明一个共同的方向。
换言之,拥有「元认知能力」的人,都有极强的抽象思维。
比如,馒头和包子相比,本质上都是面做的,而猪肉包和韭菜包比较,馅儿才是关键;
又如,学习钢琴和学习吉他,本质上乐理相通,而数学和物理比较,数学是底层方法,物理则是上层应用;
再如,美团和滴滴都是本地物流,只不过滴滴运输的是人,而美团运输的是食物。
爱因斯坦提出了E=mc2,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找到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而“人货场”三个简单的要素,便轻松道出了新零售的商业本质...
由此可见,抽象能力,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以分析、综合、比较为基础,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提取出问题的本质。
抽象思维看上去是一个务虚的概念,却能从本质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
03
元认知,是大脑的安全卫士
在我看来,元认知,就像是我们大脑里的安全卫士。
它不断地审视大脑产生的每个想法,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正确,从而决定如何应对、如何升级。
比如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中的“知”,主要指的就是“元认知”。
所谓“知行合一”,意思并非是说知道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说实践和认知要相互统一,而是说,“知道”和“做到”本就是一回事。
换言之,就是当你真的领悟了某件事,就一定会做到。之所以没做到,是因为你并没有真的领悟。
曾国藩之所以一生坚持写日记,为的就是不断地在行动中反思。
通过日记的方式,他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记录下来,然后再通过第三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予以纠正与鞭策。
这种方式,就好比把自己放在了观众的视角,亦可称之为“换角色思考”。
所谓“换角色思考”,并非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反过来问自己:如果某某处在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
比如,如果领导处在我的位置,他会怎么做?如果是曾国藩呢?马云呢?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若想培养自己反思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抽身出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
这就好比现在很多人爱看宫斗剧,每每女主角被人陷害的时候,就有人会在心里默默着急:“她怎么那么笨啊!连这点伎俩都没发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坐在看台上的人,往往掌握了更多信息,对剧情往往也会有更整体的把握。
因此,元认知能力越强的人,越善于切换视角审度自己。
04
事前反思,避免走向愚昧
之前朋友圈有张刷屏的图,类似于下面这个样子:
这张图反映的是“达克效应”,意思是说,越是那些无知的人,越会有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他们总会自信地以为自己比一般人更加优秀。
换句话说,就是“无知者无畏”。为什么这样呢?
这源自于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叫「合理化」。
它指当我们追求的某一个目标不能实现时,就会找某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
更甚者,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尊,会借用各种托辞自欺欺人。一般而言,常见的反应有以下3种:
比如,有的男生追不到漂亮的女生,就会说“漂亮的女生不可靠、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又如,有的人年纪轻轻,刚刚踏入工作就放弃奋斗,还美其名曰“看破世俗,知足常乐”,这是一种“甜柠檬”心理;
再如,有的人喜欢应酬、饮酒作乐,明明是不甘寂寞,却口口声声说是为了生意和工作联络感情,这是一种“推诿”心理。
以上种种认知,多半来自于我们情绪上的认知,而并非是真正反思后的结果。
它会让我们不自觉陷入一种自圆其说地“鸟笼逻辑”:当我们萌生出一个想法时,会倾向于在这个想法里安居乐业,而放弃考虑更多正确地可能性。
那高手日常里是如何避免自己走上“愚昧之巅”的呢?
据我观察,他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至少会有3个阶段的反思,即:事前尸检、事中优化、事后复盘。
以上后两种动作,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什么是“事前尸检”呢?
顾名思义,就是当我们要着手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想想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又可以叫做“失败预演”。
比如当你公司要开始一个新项目时,可以先在会议上做个实验:
①给每个决策人发一种空白A4纸;
②假设此时已是一年以后,且项目以失败告终;
③给大家10分钟思考,写下这次失败的缘由;
④找出前3个最重要原因,并讨论相应解决方案。
以终为始,并非只是单纯地从乐观角度出发,还要提前反思事情存在的负面要因素,并尽可能将其扼杀在过程当中。
真正的高手,不是动手总比别人快,而是他们具备高人一筹的「元认知能力」。
好比一些极度善于思考的互联网创业者,比如美团王兴、头条张一鸣、猎豹傅盛,他们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所在行业里较早的,但之所以能后发制人,本质上是源于其强大的自我反思能力。
正如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曾说:
“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因此,交不同类型的朋友,看不同类的书,去不同的地方,在碰撞中不断反思自己。
最终,你迟早会迈向成为高手的道路。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