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反映孔子思想的基本文献。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诸多方面,对当代治国理*、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孔子网特别推出名家谈系列,通过儒学名家对《论语》一书的阐释,让广大读者对学习《论语》有更深入地了解和体悟。本期让我们共同学习范文澜先生对《论语》的解读。
范文澜(-),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
孔子创儒家学说,主要内容是礼乐与仁义(《论语》“义”比说“仁”少,说“礼”实际即说“义”)两大部分。“说道(导)之(民)以德,齐之以礼”(《为*》),是孔子最高的*治思想,“德”指仁义,“礼”指一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是礼的根本,依据这些固定不可变的根本,制出无数礼文,用以区别人与人相互间复杂的关系,确定每一个人应受的约束,使其各守本分,不得逾越。
单要求人守礼,孔子认为不合中庸之道,必须用乐来配礼。乐是从感情上求得人与人相互间的妥协中和,使其各安本分。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的等级;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的矛盾。礼使人尊敬,乐要人亲爱。礼严肃形于外,乐和顺存于内。礼有乐作配,礼的作用更增强了。
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就是说,没有仁作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爱或同情心不可流为兼爱,必须有等次。等次称为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义的意义是适宜、合礼,也就是中庸之道的权。爱父母叫作孝,爱兄长叫作悌,爱君上叫作忠,按照尊卑、贵贱、亲疏、长幼、男女等差别,表现出各种轻重不等的爱或同情,与礼相适应。所以说“仁近于乐,义近于礼”(《礼记·乐记》),在外的是礼乐,在内的是仁义。
讲来讲去实际只是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服从统治阶级的礼。孔门第一大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答称“克己复(合)礼为仁”,具体做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一句话,不合礼就不合做人的道理。
据说,孔子很少讲仁,但《论语》记载讲仁的话,却在一百条以上,其中很多是孔子讲的。不过孔子虽然讲了很多条的仁,一般是讲士的修身法。孔子讲仁的真正要义在孝,他的弟子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少)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人)之本与!”(《学而》)子弟敬爱父兄,本出于心理的自然,在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里,孝悌应是一种基本道德,也是为庶民所乐于接受的一种道德,但在儒家看来,提倡孝悌,在于防止犯上作乱,不问那个“犯”和“乱”是否合理。毛泽东《实践论》里说“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确是不可移易的真理。
孔子学说妥协性多于反抗性,也就很自然的保守性多于进步性。孔子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猛于虎”(《礼记·檀弓》)。《论语·先进》篇载他的弟子冉求做季氏宰,替季氏聚敛,孔子很愤怒,说:“这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敲着鼓攻击他罢!”这是孔子出于真情的爱民精神。他主张举贤才、慎刑罚、薄赋敛、重教化,斥责那些为*者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预先告人准备)视成(立等成功)谓之暴,慢令(自己无信)致期(要民从令)谓之贼”(《尧曰》),这都是孔子学说的进步面。不过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以使由(服从)之,不可使知之”,这又说明他的*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孔子主张大一统,要求天子治天下、诸侯治本国。他崇拜辅相成王、制礼作乐的周公旦。他主张复兴周道,保持并加强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的权力,举贤士大儒作辅相。他的理想*治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齐晋等霸主)……天下有道,则*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孔子生在东周,还只好寄统一的希望于名义上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不可能成为事实,但中央集权的统一思想开始萌芽,实含有进步的意义。
孔子因为要用礼乐仁义来求得统一,对战争采取反对态度(《孟子·尽心》篇所谓“春秋无义战”),不了解兼并战争客观上正是破坏诸侯割据的旧秩序、走向大一统的必经路程。“仍旧贯(守礼制),何必改作”(《先进》),就是孔子保守思想在*治上的表现。
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礼记·中庸》)的复古主义者,但又是善于用权、“无可无不可”的“圣之时者”(《孟子·万章》)。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求,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孔子和儒家学说无可置辩地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封建领主和新起的地主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本质是一致的。由于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有些区别,因而在*治上的要求也有些区别,但这些区别并不损害他们的一致性。而且在孔子时,新起的地主还不是一个成熟的阶级,它还没有脱离领主、自己掌握*权的势力。孔子学说代表新起的地主,同时又主张维持领主统治,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也跟着过去了,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和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因为他删订六经,保存了三代旧典;因为他创造儒学,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核心;他的学说的某些部分,表现了汉民族在文化特点上的某些精神形态(如《论语·卫灵公》所说“有教无类”);他的学说也影响了中国境内外非汉族的各族,在汉族与各族间起着精神联系的作用。
孔子基本上是个大教育家,他一生都在学习,在思考,在温故知新,在诲人不倦。他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教育和行为方面的经验。比较可信的《论语》书中,记录着孔子很多的格言和公式。例如:“学而时习之”(《学而》),就是特别好的学习公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就是极好的科学格言。至于他那种繁富的学说,“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摈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我们是有益的。他给中国人民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人民必须珍惜这一份遗产。
摘编自《中国通史简编》
来源:“中国孔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