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荀子ldquo生态文明rdquo
TUhjnbcbe - 2021/5/28 18:50:00

图为本文作者大同市区域文化学会学术顾问孙安邦先生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第四文明”——生态文明,要归功于“生态文明论”的提出。同经济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比肩而立的生态文明,早在孔子、孟子、荀子时代就有类似提法。荀子思想中不乏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和论述。今天论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作用。荀子学说前继孔孟思想,后开儒家新风。《荀子》一书集哲学、*治、经济、伦理、教育、文化、军事于一体,博大精深,自成体系。诚然“自秦汉以后,*治学术,皆出于荀子”。两宋时期,荀学受到批评,淡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荀子,生态文明,荀子学术地位之变化。

在我国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人类穿越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阶段,跨越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时期,走过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从历史的时间隧道呼啸而来,这就是本世纪初与物质(经济)文明、*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比肩而立,并且越来越醒目地耸立于中华大地的千山万壑之间,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第四文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总结人类在过度放牧、野蛮狩猎、无序开垦、过份采伐、破坏环境、征服自然所造成的恶果之后反思的结果。

“生态文明”这一提法,二十世纪初以来,屡屡出现于各种媒体、官方文本。到年秋,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论》,才系统阐述、分析、归纳、总结,并深入研究了“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的哲学命题。《生态文明论》作为一部“收集整理汇万端于一体的全景式文献”,既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又有精辟的独到见解,严谨洒脱,亦庄亦谐。

论述“生态文明”,不得不面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这样一个困惑。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正像人与非人动物,要么是人,要么是非人动物。一个学者很难合乎逻辑地说自己既非人类中心主义,亦非非人类中心主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生态文化。生态文化自身就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发展阶段应该可以或者必然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譬如“生态文明”在现在提出,与经济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第四文明”。

其实,早在孔子、孟子、荀子时代,就提出了类似“生态文明”的话,如:

荀子关于“时禁”的观念,关于“人贵”的境界,关于“和谐”的状态。这里只举荀子关于“时禁”、“和谐”的几句话。

先圣荀子《王制篇》提出: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yuán)、鼍(tuó)、鱼、鳖、鳅(qiū)、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意思是草木正值开花长大时,砍伐的刀斧不准进入山林,这是为了不夭折它们的生命,不断绝它们的生长;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怀孕产卵时,鱼网、毒药不准投入湖沼,这是为了不夭折它们的生命,不断绝它们的生长。

同在《王制篇》还有一句话:

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

意犹按亩征收十分之一的税,在关卡集市进行检查而不征税;对山林湖堤按时封闭开放而不收税。尊重生命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这也就是儒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

荀子还在《王制篇》提出“和谐的观点”:

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

意即组成社会群体的原则恰当,那么万物都会得到合适的安排,六畜就是马、牛、羊、鸡、犬、豕,都会得到应有的成长,众生都会得到旺盛的生命。正是在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之下,中华民族生态文明也就是荀子所说的,因为“群道当”,故自然万物、禽鸟六畜、人类社会才各得其所,各守其位、各安其分(参看《荀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山西古籍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荀子故乡话荀子》,安泽县文联《沁河情韵》年第二期),中华民族同自然环境、自然万物具有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优良传统。

以上几例,充分说明荀子思想中不乏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和论述。

无须讳言,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生态恶化,环境破坏,屠戮偷猎,滥砍乱伐,诸多污染,已成为危及动物生存及至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生态伦理、生态*治、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内国际由*界、学界、民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荀子ldquo生态文明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