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看书消遣。听了邱博士的复盘课,看了一会儿荀子,又在书店看了一会儿冯唐的新书《冯唐成事心法》,又翻了几页《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发现还是诸子的智慧是最让人受益的,真理多年前,百家早已道破,后辈们写的更多文字不过是迎合时代发的各种牢骚和或者鸡汤而已。
回顾荀子的《劝学》,感觉这文章已经比躺在高中语文课本时候可爱多了。这篇文章开头就抛出来一个观点即君子曰:“学不可已也。”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是小人,不学习就是禽兽。与此雷同,汉代扬雄也说过:“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可见在先人们眼里,不学就不配为人,这么说有点激烈,我们缓和下:“不学习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差别。”
所以我们要自查下是否最近做了咸鱼?小伙伴说我也想学,就是没时间,还有不知道怎么学,想多看书吧,但是总感觉有很多书看不进去,看完记不住。我说你没时间大概是因为在你的时间管理原则里看书的重要紧迫性低于其他事项;看不进去或者看完记不住,是因为你常常期望通过看一本书就想有所获的得失心太重;又或者你已经太久没看书,这方面的能力暂时关闭了,就好比人在黑暗里突然开灯的头几秒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所以要保持这方面的技能,学习敏锐度高,那就需要保持一个态度:“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就如同三餐一样,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自然得如同自然有四季,天地有日月那样。最好还要给自己建立一个自省机制,就像肚子饿了,肚子会叫,那精神上饿了,脑子就要想到咸鱼。我们经常给问候对方,你吃了吗?下次可以问对方,最近有什么好书?
接着第二段荀子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道地之厚也。”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经历很重要。有条件的可以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没条件听听别人的经历,或者从书本里间接的增加自己的经历。我爹妈是50后,极其节约,尤其体现在他们对待家里三餐的态度上。家里也一直贯彻着吃多少做多少,问客杀鸡这种计划经济作业模式。甚至有时候父亲会借口还不饿而选择最后一个入席,这样他就可以把剩菜都“打扫了。”小时候,听的最多就是他们说,不要浪费粮食,要节约。面对他们的这类教育,感觉说教大于真正的理解。因为“饿”这件事情,我没有体验,所以我也无法共情他们对粮食的珍惜,而更多是遵守他们对我提的要求。直到我看了一些这个年代的文章,才能理解:因为饥荒,他们感受到的匮乏;因为动荡,他们渴望的稳定。原来在那个年代,个人做生意是要坐牢的;农民想多干多得,是要立下生死状的。历史上有很多故事是偶然,但是偶然的背后往往也有必然。我尚且可以从他们这一代亲历者的口中来获得的那个年代的一些缩影。但是再到我儿子辈,他们对这些事件的认知只能全部来自历史纪实了。经历这些事,使得我知道,当我不理解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去多问,多看书,因为你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眼皮子太浅。所以经历是可以从自己实际的经历中获得的,这个和你所遇到的机遇有关系,但是图书馆的书是对人人敞开的,人人平等。
第三段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而招则见者远。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也。”如果前两段讲的还是态度,呼吁大家终身学习和重视经历。那这一段讲到了学习的技巧。上个星期小伙伴给我抱怨工作没动力,价值感太低,一大半工作都是在承接上面的,传播给下面单位办就完了,过程中就是个督办和追踪进度,发作业和收作业,很么有意义感。我问她:“你现在做二传手去执行的这个事项,公司对它定位是什么,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按照目前的配合和分工,在你权限范围内你能做的是什么,别人是怎么做的,你觉得自己有没有做出差异化的价值,你对这个工作看起来有不满,你有什么流程改善的意见否,与相关人提了吗?”公司大,分工细,很多人的确都会随波逐流,能见微知著的人据我观察是少数。这类人,在我看来就是懂“善假于物”,借助一个任务帮助自己理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里的人,流程,配合方式这不就是给未来去做类似项目提效,同时帮自己获得提升,也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其实,工作中够你去“假”的物和场景很多,尤其是大公司。所以荀子这里才会强调登高而招,所以也呼吁毕业生,先去大公司,先登高,善假于物,才有机会实现见着远,这个见我们理解为洞见,见解。
第四段,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这话与孟母三迁,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一样。这一条操作起来,最好实践,那就是靠近那些你认为优秀或者能使你获得正能量的人,与他们交流,向他们求教,再把你学到的内化到自己身上。每周和你认为优秀的人进行沟通,加总不低于10个小时,再加以总结,一定会发现这些的人的一些共性。比如我认识的2个优秀的管理者,都非常自律,这种自律表现在自胜和毅力上。比如T总说自己以前原本不爱早起,但因为美国总部经常有时差会议,她可以天不亮就坐起来,现在还已经不开时差会了,但是习惯还是保持下来了;M总手自己以前斤,酷爱甜食,后来减肥,忌甜食,虽然斤已经保持了8年,但是也不再吃甜食了。不习惯的事情强迫自己去做,这样的自律是自胜,自我驯服,这样的人可以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第五,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荀子强调学习的另外一个技巧是专注和积累。那么问题了来了,为什么有的人做不到专注和积累?据我观察应该是因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承诺。人力资源调研里有个词叫敬业度调研,英文叫做engagement。企业会一段时间去调查员工的敬业度,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去改善。我们观察敬业度高的人,绩效也相对也好,他们的表现构成了敬业度的2个含义:投入+承诺。这个词在英文的动词engaged还有订婚的意思。3年入行,5-8年磨练,十年或者小时成专家,都是在表达同样的意思,即通过对事情有承诺,实现长期的投入带来质的变化。因为把这个工作当作career来承诺而不是job或者work来完成,你才可以实现这个正向的循环。career是生涯是终身的事业,job可能是一份工作,所谓2-3年跳槽那种,work是任务,比如你去楼下打个酱油,这3个词从时间维度上的考量是依次递减的。
第六,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任,隆礼次之。荀子总结学习的要道在亲近贤师,其次是遵守礼法。这里的礼法我们可以理解为基础性的东西,比如你看书最好看经典,别看鸡汤。曾经我和一个高管面试,她特别喜欢问候选人,你曾经跟的老板是什么背景,跟的什么导师,读了什么书等等。这类问题当时看来非常生僻,也不完全符合我们目标选材从行预测未来的理念。但现在想来也有道理。你跟什么人,学什么路子,看什么书,就用什么纲领来统领自己的思想。畅销书不是说不能看,只是说看太多,可能不过是一些浅薄的道理,很直接,但是不深刻。
第七,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是学习内化的过程,也是荀子给我们设置的一个学习的闭环。即学是学了,关键是用不用,在什么环境下用。荀子认为,如果你学了,并且用其指导了自己言行,那是真君子。如果像我妈妈从小骂我和我哥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或者像荀子说的从耳朵进,嘴巴里出,无益于美七尺,那是小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可能是为了炫耀,所以下次我们再让孩子学了什么东西就当众表演的时候,需要十分警惕自己是在鼓励孩子成为小人。但是内化是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活,同一个老师带出不同的学生,就说明了每个人在内化方面的功力差异。这一点,值得后续用一篇文章来分析。
综上,我们总结下荀子《劝学》的几个精髓心得:第一,停止学习就是禽兽;第二,不懂的时候少BB,多问,多看;第三,生命短暂,想成事,需得善假于物(场景),学会从一生三;第四,社会如染缸,亲君子,远离负能量;第五,入门,进阶,登顶,需要专注和承诺。第六,慎重选择学习对象,跟好师,选正本,鸡汤若看,浏览即可。第七,知行合一,用学习指导行动才是真学习,否则也是伪君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