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三一轮中华文明的奠基思想文化
TUhjnbcbe - 2021/5/15 20:49:00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很好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当今世界,文化、学术辩论几乎天天、处处都在发生,优秀的辩手们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给世界人民以知识享受的同时,推动着文明的前进和发展。但是,你知道吗,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在别的国家和民族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一场场盛大的、不输于当今社会的文化学术论辩就在同样不输于当今社会任何一所大学的战国高等学府——稷下学宫里举办,并且成功的促进了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让几千年之后的我们,提起它,脸上依然能泛起自豪的笑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稷下学宫,去一看、一听它的传说和故事。“稷下学宫”的出现,是“大争之世”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客观产物。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战国时期由田氏齐国举办的最高等学府,始建于田齐桓公田午。“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因此得名而来。稷下学宫虽然始建于齐桓公(田齐),但是真正把它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儿子,齐威王。父亲尚是“公”,儿子却称“王”,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稷下学宫。1、“稷下学宫”的出现,是齐威王为了国家统一发展的需要。齐威王统治前期,由于爱好荒淫享乐,彻夜饮酒,沉沦不改,导致国家朝*废弛,文武百官荒淫散乱,其他诸侯国看准时机,齐齐侵犯,并很快占去了齐国的一大片地盘,国家存亡只在顷刻。就在其他朝臣莫敢轻言的时候,齐王近臣淳于髡却看准时机隐晦的对齐威王道:“国家里有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说自己,而且他确实已经有了悔改的想法,便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如果这一则故事只是故事的话,那么我们来看一篇史实,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肯定看到过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它出自《战国策》。在这篇文章中,谋士邹忌根据齐国当前的各种不利情况,劝说齐威王虚怀纳谏,广开言路,改良*治,从而富国强兵,实现一统天下的目的。在邹忌的劝说之下,齐威王幡然醒悟,于是他大力整顿吏治,诏见各县令七十二人,奖赏一人,诛杀一人,诸侯皆惊。不仅如此,幡然醒悟的齐威王,知道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稷下学宫获得了新生。2、当时的齐国,有“稷下学宫”建立的各种必要条件。*治上,齐国自从“田氏代齐”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已经是东方大国,和西方的秦、中原的赵魏皆为强国。经济上,当时的齐鲁之地就是现在的山东,气候温和,土壤湿润,特别适合发展农业,农业经济十分强盛;不仅如此,齐国因靠近海洋的缘故,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和养殖业、水产业,经济实力一度成为七国之首!人文上,齐国也是当时中华文化的男一号。要知道上古时期的文化圈,主要分为中原文化圈和东夷文化圈,就连夏朝之前的天下共主,也是两个文化圈子的首领换着当。我们知道,帝尧属于中原文化圈,但是他禅让的帝舜,却属于东夷文化圈,舜死亡后,天下共主又换成了中原文化圈的帝禹...而上古时代的东夷文化圈,大致面积和齐国的国土相差仿佛,这一点,给齐国的稷下学宫的发展造就了雄厚的人文因素。地域上,齐国两面靠山,一面靠海,只留一条路西进北上,为文化学术的繁荣昌盛准备了良好的地缘范围。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代,社会动乱,人心思变,国家和社会制度将往何处发展,不仅每一位国君在思考,以国家为基础发展自身的“士”也在研究。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条件,稷下学宫才得以在落地生根,转而风靡东周众国。“稷下学宫”的发展,给华夏民族铸就了永恒的学术文化基因。稷下学宫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在这座学宫里,发生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文化学术研究”。文化上,当时的诸子百家们,各各争鸣,在这座看似不大、实际包含天下学术的学宫里,论辩、宣传自己治国救天下的思想!下面我们通过部分有代表性的学说流派,来看看这一时期的文化学术研究。第一代表队,是面带笑容的儒家。儒家又分为两派,分别是孔子、孟子代表的“仁义”流派和荀子代表的“唯物主义”流派。以孔孟为代表的“仁义”流派认为: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要做到“仁者爱人”,统治者在实行统治时要爱惜民力,用“仁*”治国,轻徭薄赋。同时孔子还特别注意儒家的教化,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同时,孔子和孟子还都有自己各自的主张,孔子认为“恢复周礼、以礼治国”是有效治理天下的一个有效手段,孟子则反对周礼规定下的社会结构层次,认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才是当前治理乱世的有效思想观念。而荀子代表的“唯物主义”流派在继承儒家的“仁*”思想上,主张运用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解决国家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它又提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不应违背自然规律,这在当时的哲学思想上是一巨大的进步。第二代表队,是羽化飘然的道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因此道家思想,也被称为“老庄哲学”。道家思想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是老子总结古老的道家思想后所形成的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它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无为、不争,是道家学派最基本的观点,不与民争利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追求“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代表队是悲天悯人的墨家。墨家的学说以“墨子”为代表,观点是:兼爱、非攻、尚贤。在国家和人际交往上,墨家重视“兼爱”。兼,意思是视人如己;所以“兼爱”的意思,是爱人如己。墨家认为只要“天下兼爱”,就可达到“相互交往、利益相加”的目的。但是墨家的“兼爱”和儒家的“仁爱”不一样,儒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看问题,墨家则是站在平民的角度提出观点,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在*治和国家交往上,墨家主张尚贤和非攻,墨家认为,国和国之间、人和人之间要和平相处,反对一切形式的侵略战争,主张君主以贤明的统治来达到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的目的。第四代表队,是义正言辞的法家。法家的主张是治理国家,一定要“严刑峻法”,这是法家和其他三家学派学说的根本不同,按照实施方式和一定原则,法家的思想又被划分为“术”、“势”、“法”。法家的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后经过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的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大的学派。战国末韩非子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从而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对建立法律、以法治国最为重视,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世的封建王朝建立极度专权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法家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本。除过上述有代表性的文化学术流派外,在稷下学宫中“学习、思考、答辩”的,还有好多的小流派,甚至传说在以后影响战国局势的导师级“纵横”家大师鬼谷子,也曾在这里度过自己“学法”的最初岁月。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稷下学宫”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并且由于当时不少学宫学士是把学术和*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堪称我国历史文化史上的一大盛宴。最重要的是,“稷下学宫”里,我们看到了领先当今世界几千年的中华学术答辩。百家齐聚、百家争鸣,对于学术主张问题,争论是免不了的,而至于解决的办法,当时的士人思想家们的选择不是动刀动枪,而是坐下来开一场“学术答辩”!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学宫四辩”:王霸之辩、义利之辨、天人之辩、人性善恶之辩。当时的各派思想家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积极的宣扬自己的思想观点,以期能为君王认同,从而达到“治国、强军、并天下”的目的。“稷下学宫”的鼎盛,是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第一次觉醒的历史写照。1、“外儒内法”局面的形成,源自于稷下学宫文化学术的辩论宣传,并影响了将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首先从稷下学宫得益的,是齐威王。空前的人才集聚,让他顺利的在*治、经济、文化上得到了最有力的学术支撑,并很快领导齐国成为天下有数的强国之一,并且和魏国相王,获得了“王”的称号。齐国的成功,让其他国家十分眼红,纷纷从齐国引进人才,而在稷下学宫里深造的各派思想家们,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方针,也乐得被其他战国群雄引进。而在这些文化学术流派里,最成功的的当属儒家和法家。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是法家大占上风。由于春秋战国是一个大争之世,诸侯们最喜欢的,不是温言软语的“礼相往来”,而是血粼粼的王霸战争,因此倡导战争和依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受诸侯们看重。因此,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国土不一但向往相同的国家里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田婴其变法以及楚国的吴起变法。经过变法运动,秦国率先强大起来,并且成为华夏版图里最鼎盛的国家,做到了以一国力压其他六国的局面,最后经过几代人的持续续努力和发展,秦国最终一统天下。但是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采取和平的手段,以人民为重发展生产,而是更加肆无忌惮的滥行严刑峻法,并且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进行“焚书坑儒”,最终引起六国旧贵族的反弹,一代霸主,就此落幕。这个时候,儒家踩着法家的鲜血闪亮登场了。西汉武帝时,有儒士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取儒家的思想治国,才能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代雄才大略之主,是“武力扩张”的主要践行者,如果董仲舒的建议仅仅是这样,那是不会打动汉武帝的。奈何董仲舒在“儒家学说”之上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观点,这一下子俘获了汉武帝的心,从此之后的几千年,儒学大行其道,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但是“法家学说”永远不会寂寞,因为表面上承认“儒家思想”的君主们,一个个都是法家行动的践行者,毕竟一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强大和繁盛,仅靠儒学的“仁爱”,是得不到的。因此,一个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儒内法”、王霸相辅的制度在中国崛起,并且影响了整个的中国封建王朝。2、稷下学宫的众多学术和思想,是和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觉醒分不开的。众所周知,我国的民族整体意识觉醒,分为好多阶段,但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最有影响的,永远是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之时,天下实际的共主东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将周朝文明礼仪的交往,在三家分晋之后,变成了赤裸裸的战争。周朝的礼乐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已经不符合诸侯们的想法和利益了,每一位野心者,都在思考而且寻求最好的、最正确的社会制度。“上有所求、下必效焉”,既然诸侯们有需要,那位诸侯们服务的“士”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以前代的先进经验和自己的思想观点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制度、问题的办法。从此,“稷下学宫”中思想繁多,学术日盛。这个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是中华文化学术却是以一种井喷的形式在发展,人人都在思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谓大争之世,争的不仅是地盘、是人民、是财富。更重要的,则是文化学术的鼎盛、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且这种寻求未知、敢为天下先的意识,永远留存于我们民族的基因之中。国相评说:“稷下学宫”,在作为大争之世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仅是文化学术的摇篮,更重要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为铸造我们中华的文化基因,立下了不朽功劳。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等各家学术流派在这里激扬雄辩,论证自己救国平天下的人文思想,也可以看到为了王霸学说观点的不同,各派学者引经据典、对坐论辩的局面。不仅如此,稷下学宫的论辩,还引发了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儒法之争,最终形成了封建社会“外儒内法”的局面,而这一切,成了我们民族文化基因显著的标志。今天,当我们进行学术论辩、文化思考时,如果能偶一抬头,思考下几千年前的稷下学宫,说不定还能得到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而这,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学术传承的基本方法,也是写作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来源:古史炼丹炉/未央国相主编:李国平

责任编辑:李畅易学者荣誉出品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和首发媒介。作者观点不代表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三一轮中华文明的奠基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