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历代方志的编修“风俗”是格定的要素。为后世的治国理*留下移风易俗,教化人民遵理守约的经验。
风俗是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荀子·强国》:“入境,观其风俗。”《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我们现在可见的平遥方志中最早的平遥风俗是明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平遥卷,虽然寥寥数语,却将平遥人风土人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卷之二(地理)风俗:
明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平遥卷·卷之二(风俗)
“按相嘘成风,相沿成俗,是虽一时习尚,而实世运污隆系焉。汾往率朴约,犹存陶唐遗意,迩来效尤宗室僭靡相高,宴会品褒,水陆服舍,动擬(ni)王侯,此其渐安可长乎?挽奢归俭,在司世教者身先之而已。平遥县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少商贾,健讼尚侈,虽唐尧遗墟,而婚丧尤奢,尚望当事者抑焉。”
注释:
擬同“拟”。有类比,效仿,打算。
瘠薄读音为jíbó,意思是土地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而不肥沃。出自晋法显《佛国记》:“至鄯善国,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麤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
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健讼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喜好打官司。
明万历版崇祯增刻《平遥县志》更加详述了平遥风俗。
明万历版崇祯曾刻《平遥县志》卷之一·地理志(风俗)一
明万历版崇祯增刻《平遥县志》卷之一·地理志·风俗:
“平遥土壤瘠薄,风气刚劲,人多耕织,少商贾,习俗健讼简朴。独婚丧二事尚奢,多未协礼。传云:‘观民风者,奢则示之以俭,俭则示之以礼。’夫礼者中而已矣!如婚礼人道之始,礼仪岂容疏简?但自古荆钗裙布亦自成礼而太祖诰云:婚礼论财,夷虏之俗,奈何以粉华?相轧其聘财之多,大家顿费百金,次五七十金,再次三四十金,完婚之日,又备粟麦百装,马价三四十金,猪羊油麯(qu),鹅、鸭、鸡、兔俱排列。明将鼓吹甚剧,乐舞成行,宴会通宵,华筵绮丽,即赏厨唱,亦满数十余金,其舍家群役等类(髅luo)亦费数十金,犹且互相争角,颇不如意,即油污客衣,眦睚客面,如此恶俗,相竟成风。其迎婚俱用火炮,尤其费眇(miao),而害钜(ju)者也!先是万历二十三年知县周公大举崇俭,会昭,明禁约,遗风犹踵,覆未变。当事者任崇俭会,严加申饬(chi),庶俗可还醇,而民趋朴茂矣!
又如丧礼,乃送终大事。传不云,丧具称家之有无乎!无奈侈丽相高,富厚恃贝,动备华细,旙(fan)纸数百余杆,粧(zhuang)餙(shi)象馱(tuo),仪卫引路显神等类(髅luo),繁竖盈街,烨然耀目。甚至,扮戏杂剧,毛女伞盖之餙(shi)祇,供观娱,哀戚荡然。如此,滥费巨者,不吝千金,细者不减百金,从未闻有赙(fu)賵(feng)之风,自经崇俭,会举婚友邻,会方有助讣之,仪仅革诓布之,诮(qiao)其奢工,无益之费尚因仍而未尽。革间有妇媳之丧女,父母家需索孝礼辄(zhe)诬,包娼宠妾,驾詟(zhe)成贪,此习尤为痛恨。司风化者,欲下慎终之令,布宁戚之规则,有申明崇俭之法在。
注释:
麯通“曲”酒母。这里指代酒。曲以米、麦包罨而成,故字从麦、从米、从包省文,会意也。酒非曲不生,故曰酒母。《书》云∶若作酒醴,尔惟曲。是矣。刘熙《释名》云∶曲,朽也,郁使生衣败朽也。
髅异体字,应为“類”同“类”。
眇古同"渺",远,高。引申眼睛失明,或一目失明。
钜古同“巨”,大。
申饬.告诫、斥责。汉刘向《说苑·修文》:“脩德束躬,以自申飭,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告诫。
旙纸同“幡”用于丧葬和祭祀纸折用品。
粧餙同“装饰”
馱同“驮”。
赙賵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以财助丧也。賵,泛指送给死者的布帛﹑车马等财物。赙赗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送给死者的布帛、车马等财物,出自《汉书·叙传上》。
诮责备。~呵~责。
辄文言副词。就;总是:浅尝~止。动~得咎。
詟惧怕:~服(慑服)。~惧(恐惧)。丧胆;惧怕:“积此千载恨,一发~万夫。”
时间延续到了清代,康熙十二年志的史学家亦是这样描述平遥人的:
康熙十二年《平遥县志》卷一·地理志风俗
“平遥土壤硗(qiao)瘠,风气刚劲,人多耕织,少商贾,习俗俭朴,独婚丧二事尚奢。多未协礼,传云:‘观民风者,奢则示之以俭,俭则示之以礼。’夫礼者中而巳矣!当事者严加申饬,庶俗可还醇,而民知慎终矣。”注释:
硗土质硬,不肥沃:~薄。
明万历版崇祯曾刻《平遥县志》卷之一·地理志(风俗)二
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卷之二·建置志风尚
“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焉。参为晋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水深土厚,性多刚直。晋魏以降,文字盛兴,并州近北俗,尚武艺。人物辈出,代不乏人,皆有文武全材。平遥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少商贾,健讼,尚侈,虽唐尧遗虚,而婚丧尤奢,尚望当事者抑焉。其民纯俭节用,有陶尧之风,慷慨好义,仿佛子夏、干木之遗烈。风俗返朴还淳,人物居仁而由义,虽云去古以益远,犹有陶唐之遗意。”
清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卷之二·建置志风尚
注释:
子夏卜(bǔ)商(前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