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子夏山上有子夏,杏花村里有杏花汾酒百贤
TUhjnbcbe - 2021/5/3 14:03:00
白癜风是否可以治愈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子夏山上有子夏,杏花村里有杏花│汾酒百贤:子夏

从山西省杏花村向北眺望,一脉远山如黛,其势嵯峨,当地人称这座庄重沉稳、舒缓亲切的大山为“子夏山”。子夏山绵亘蜿蜒,百岩竞秀,山壁峭立,状若锦屏,自古就是山西风景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末、战国初,孔圣人弟子子夏退隐于此,设教西河,遗有石室,子夏山由此得名。

子夏山上至今留有石室一孔及汲水石盆一个,盆内清水盈盈,终年不竭,为子夏休养之处。石室即为当年子夏的隐居之所,位于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面约米。这是一处天然石灰岩洞,高10米,深20米,命为“隐堂洞”。

1

子夏学派的地位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人,生于公元前年,卒年不详,但据说先生高寿,活了多岁。

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七十二贤人中又选出十名最优秀的,称为“十哲”,在各地孔庙中陪着孔圣人受人供奉,子夏是其中一位。

子夏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子夏以“文学”著称,其师孔子逝世后,为师守孝三年,之后来到了风景优美的杏花村定居。在杏花村旁的子夏山设立教馆,建立书院,教授孔子学说,据说学生有三百人之多。

子夏不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而是开创了一个“子夏学派”。据说《诗经》、《春秋》、《易经》、《尚书》等著作都是由子夏传授下来的。韩非子是子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说,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分为八派,但八派加起来也不如子夏学派。其实,无论八派、九派,最后只剩两派:一派是以曾参、子思、孟子为代表的、侧重于“内圣”的“思孟学派”;一派是以子夏、荀子、董仲舒为代表的、侧重于“外王”的子夏学派。

子夏学派出现了历史上许多影响深远的人物,如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开创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荀子,有学者提出要把《大学》、《中庸》归回《礼记》,而把《荀子》编入《四书》;李俚,战国变法第一人,著有《法经》,是商鞅变法的源头;吴起,著名改革家,著有《吴子兵法》;著名儒学经典《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毛诗》等都是子夏学派的成果。

因此,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子夏是法家思想的奠基者,是汉代儒学的肇始者,是“内圣开外王”、“儒法互用”的创始人。从晋国的角度讲,唐叔虞是晋国的开创者,而子夏是晋国思想、晋国学术的开创者。

2

子夏做媒

在杏花村流传着一个关于子夏做媒的故事。

相传子夏喜欢音乐和美酒。隐居山上后,常派自己的一个小弟子到山下的杏花村去买酒。这位小弟子,每次都到村里最有名的酒坊“醉仙居”去买酒,因为这家的酒最香甜醇美。子夏也对“醉仙居”的美酒赞不绝口。他常常在享用美酒之后,与弟子们一起畅谈礼数礼法。

可是有一段时间,子夏发现打回来的酒味道变了,味道不但不如以前醇美,而是一天比一天寡淡。子夏想,“醉仙居”是个老字号了,而且醉仙居的老板有时候也来隐堂洞,与他畅谈做人之礼数,是个忠厚之人,应该不会是他偷工减料。子夏一边品咂着变了味的酒水,一边摇头,思量着变化的原因。可这其中的原委却不得而知。

无奈之下,子夏便派了另一名弟子尾随这名打酒的小弟子,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探个究竟。两人一前一后相继来到了醉仙居酒坊前,负责盯梢的弟子发现这个买酒的小弟子只买了三分之一壶的酒。满腹狐疑的弟子继续跟踪着这个小弟子来到了市集里,见他买了一包包的彩线和一些头花。随后跟随他来到了杏花村,这个小弟子先是走到了村口的深井边,打捞起一桶井水,将酒壶灌满。然后兴高采烈地向着村子深处走去,来到一户农家院前,里面正在打理菜园的姑娘闻声出来。两人亲密地交谈起来。

盯梢的弟子回到隐堂洞,一五一十地将他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子夏,子夏突然明白了这个小弟子这么做的原因。原来这个小弟子喜欢上了杏花村里的一个姑娘,每次去打酒时,将剩下的三分之二的酒钱都给姑娘买了各种各样的礼物。对这件事情,子夏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马上派人赶到杏花村,详细了解了这个姑娘的年龄和家庭情况。听完大家对这个姑娘本人和家庭的汇报,子夏觉得这个姑娘和自己的弟子还是很般配的。他决心促成这桩美好的姻缘。

第二天,子夏准备好了礼物,带领两个徒弟下了山,来到了杏花村。他将亲自代弟子去村民家里提亲。子夏向姑娘的父亲说明了来意,并送上了聘礼。村里人都知道子夏是个大文化人,大家都很敬重他。赶来凑热闹的老乡围拢在这个小院里,老人也痛快地应允了这门亲事。躲在布帘后的姑娘是又欣喜,又害羞。闻听此事的小弟子,是非常地激动,也非常地羞愧。待子夏回山后,他向子夏诚恳地道歉和致谢。

不久,小两口就成婚了。新婚后的弟子带着自己的妻子再次来到山上,拜谢老师子夏。子夏对他们说:“你不适合当官和读书,但凭借你的聪明,做点买卖也很好。”谢过子夏,夫妻两人回家后也创办了一个酒坊,命名为“甘露堂”,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唐代时曾一度被定为国酒。

子夏隐居杏花村深山和撮合美满姻缘的故事,一直在一代一代的杏花村人中流传着,生生不息。清代山西汾阳籍举人曹树谷在《汾酒曲八首》中,还描述了这位儒家知识分子对着子夏山,边饮酒边发思古之幽情的情景:“无限闲愁付醁醽(读音:路零。美酒之意),停杯坐对卜山(子夏姓卜,故子夏山又叫卜山)青。老夫记得高王语,两字汾清补酒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子夏山上有子夏,杏花村里有杏花汾酒百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