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三七卷)
/8/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
請掀開經本,緊那羅王偈頌第二首看起:
妙華幢菩薩在前面長行裡面,我們看到他修學的法門,是「能生無上法喜令一切受安樂」,他修的是這個法門。清涼大師註解是說,「聞深適神,故法喜無上」,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深解義趣,所以法喜充滿;到終極他能成無上道,所以受無盡的安樂。在讚頌裡面說出他自己的修學心得,『出生一切諸喜樂,世間咸得無有盡』,這兩句是菩薩現身說法,把他所修學的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所學的、所悟的如果不能落實在生活,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出生的是一切諸煩惱,想想看我們是不是這個狀況?我們自己生煩惱,也帶給社會大眾煩惱;我們心裡面沒有喜悅,同樣帶給社會大眾也得不到喜悅。
喜悅從哪裡生的?從善法生的。這個善法必定與性德相應,才能生法喜充滿。儒家《論語》裡面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就是法喜充滿。儒家學的是什麼?「習」就是落實,學而時習之,把他所學的都落實在生活上。綜觀儒家的教學,它的總綱領就是《大學》前面的三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教的就是這個。這個能夠落實,自然就生法喜。顏回物質生活過得那麼苦,他不改其樂,什麼緣故?他得法喜,從內心裡面「出生一切諸喜樂」。
儒家教學這三個綱目,「明明德」,明德是個名詞,上面那個明是個動詞,明德就是我們佛法講的性德、本性。孔夫子也說,《三字經》裡面都提到,「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性是本性,相近,大家差不多,凡聖一如。佛家講完全一樣,眾生的本性跟諸佛如來的本性是一不是二,無二無別,這個我們要曉得。生、佛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在習性。這個習性就是學,你是學善還是學惡?你學善,那就是孟子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學惡,荀子所講的,荀子主張性惡。性善、性惡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叫佛性,在佛家裡面叫自性、叫真性、叫真如,這個大家是一樣的。我們現在的本性、性德不明,不明就是佛法講的無明,不明。如何把它恢復它的本明,所以叫「明明德」。聖賢教學的目的在此地,教我們恢復自己的明德。所以明明德三個字,就是佛家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都是這個意思。然後把你的明德,落實在生活,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親民」。人與人相處、人與人相接觸要以明德為根本,以明德為基礎就能夠「止於至善」,這是終極的目標。所以一開端,就把教學的宗旨給我們說出來。
教學的方法?接著就講,頭一個講「知止」,「知止而後有定」。你要想真正學大人之學,「大學之道」就是大人之學,儒家稱大人,在佛法裡面稱佛菩薩,諸佛菩薩才叫大人,首先你要知止。知止是什麼?自己要知道自己修學的目的,你止於什麼地方。像孔夫子一生止於學,一生都在學習;再看看諸佛菩薩,也是止於學。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把「學」當作終身的第一個願望,一生都在求學,無止境的在求學。所以知止而後有定,他的心定了,定在學上,其他的統統放下,不再搞了。我們人一生當中,你沒有個目標怎麼行?知止這個名詞含義很深很廣,聖人總目標是學,學無止境,智無窮,學不厭。落實在事相上,夫子說得好,「為人君止於仁」,君是領導人,你是領導大眾的人,你要止於仁慈;「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這是什麼?這是落實在生活事相之中,舉幾個例子。我們今天學佛,發心出家,出家應該止於什麼?要止於弘法利生。由此可知,止的含義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你一生從事的行業,你一定要清楚、要知道。「知止而後有定」,你的心專一;「定而後能安」,身心安穩;「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是什麼?你的願望會實現;你止於學,你的學業能成就;你止於仁,你的領導會成功。
這是把先決的條件說明白、說清楚,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一個奮鬥的方向、奮鬥的目標,他決定一事無成。世出世間典籍對於這樁事講得很多很多,人不可以不立志,不可以不奮發。人有志,能奮發,勇猛精進,決定有成。這是自己本身具備的條件,佛法裡面講因有了,這是好因,殊勝的好因。因要有緣,緣是什麼?親近善知識。你沒有這個緣,雖有好因,也不能成就;有好的緣,沒有因,也不能成就。因與緣統統具足,這個事情難,非常希有,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遇得到的。
至於怎樣去親近善知識,《四十華嚴》清涼大師的註疏,我們過去曾經印過《普慧大藏經》的本子,這個本子有上中下三冊,在第一冊好像是一百五十一面,我還記得最後一行,經典上所講的,清涼大師所說的,如何親近善知識?你要能具足,你遇到善知識就沒有白遇到,他會幫助你、成就你;你要不具足佛所說的條件,遇到也等於沒有遇到,空過了。所以我們看到善知識教學生,他一生當中不是教一個人,接受他教誨的人很多很多。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那邊講經教學三十八年,聽他講經說法的,三十八年我們概略的做一個最保守的估計,不會少過五十萬人,能成就的有幾個?原因在哪裡?具不具足親近善知識的條件。他不具備這個條件,那就沒有法子,聽聽而已,不得受用。真正有成就的,人數雖然不多,仔細觀察心行、心態、行為,確實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不管他有沒有學過,他確實都具足,這個人成就了。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善知識教我們什麼?儒、佛實在講都一樣,教我們先斷煩惱。儒家講格物,佛家講先破煩惱障,首先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裡面,第一個優先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八品見惑歸納五個項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頭一個是什麼?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佛講這是頭一個錯誤的見解,這個見解要是不破,你入不了門。所以我常常講自私自利要斷掉,自私自利是什麼?就是很深的我執,什麼都為我,你就不得其門而入。身見是非破不可,破身見才入佛門。身見要是堅固執著,你永遠在佛門之外,你入不了門;佛來給你講經說法,你也入不了門。這一關非常不容易突破,必須知道我們無量劫來,不知道多少生、多少世修學佛法,修了無量劫到今天還成這個樣子!自己知道,什麼原因?這一關突不過去。於是我們就要曉得,這一生當中這一關不能夠突破,那就跟過去一樣,再過個無量劫又遇到佛法,就像現前環境一樣,沒有什麼兩樣。
佛教我們,孔老夫子也是這樣教我們,要「格物」。物是物欲,佛家講的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格就是現在講的,你要有本事戰勝物欲,格是格鬥,跟它打仗。你要戰勝自私自利,你才能入佛門;你要不能克服物欲,這一些物欲天天在誘惑你,你還為外面境界所轉,你怎麼能入得了門?佛法學得再多,也都是皮毛,儒家所謂的「記問之學」,你記得很多、聽得很多、看得很多,也能說得天花亂墜,你不得受用。儒家講得好,「不足以為人師」,你沒有資格教人。必須要做到,你做到的時候,你開真智慧,那就不是世智辯聰。所以自私自利沒有放下,你所學的是佛家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自私自利放下之後,你所學習的是真智慧。為什麼?不為自己,念念為造福眾生,念念為服務一切苦難眾生。自己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的?為苦難眾生活的,不是為自己,智慧才開。智慧開了,那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住真實慧」,那你成功了。住真實慧,必定「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那就是《大學》裡面講的明明德,「惠以真實之利」就是親民。你們想想佛的話跟孔老夫子的話,你來配合配合,一樣!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開過會、沒見過面,他們教的東西完全是一致的。《無量壽經》講三個真實,就是《大學》裡頭的三個綱領,「止於至善」就是「住真實慧」。
所以要從格物做起,決定不受外面境界誘惑。如果見色聞聲還會起心動念,趕緊收回來。孟夫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把那個放心收回來,這叫學問。不能為外境誘惑,心地要堅定,決定不能動搖。專志就是知止,我們才會有成就。「致知」,這就是求學問。由此可知,求學問的條件,是要斷煩惱,是要破我執。我們講得最粗、最明顯的,必須要斷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念頭存在很濃厚,致知沒希望。致知就是佛家講的開智慧,你的智慧不可能開,你的欲望太濃,我執太深。智慧開了之後,你意就誠,心就正。「誠意」、「正心」,就是佛家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才發得起來。所以不斷煩惱,沒有智慧,菩提心怎麼會發起來?必須住真實慧,才發得起菩提心。菩提心發出來之後,你的思想言語行為自自然然止於至善,就是身修。身修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就是惠以真實之利。你能幫助別人,自自然然「出生一切諸喜樂,世間咸得無有盡」。
世出世間聖賢人的教化是通的,如果有障礙,那不是真理,真理決定是沒有障礙。所以有人問我:各個宗教的東西能合得來嗎?你說合得來合不來?它是通的,怎麼會合不來?合不來的原因在哪裡?自己不通。不要說對別人的教義沒有通,對自己的宗教經典不通。《華嚴》說得好,一通一切通。為什麼會不通?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它在那裡搞鬼、在那裡障礙,你就不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通了,你這一看就都通了。你要問為什麼通?因為它本來是通的。佛在《華嚴》上講得很好,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說通不通?根本是一。無量無邊的法界,無量無邊的佛剎,無量無邊的國土,無量無邊的族類,都是心現識變,它怎麼會不通?所以你只要找到根,就通了;你沒有找到根,不通。像一棵大樹一樣,枝葉很多,你看到這個枝跟那個枝是對立的,但是你要找到根本,全是通的,是一不是二。因此佛在經裡面才無數次的囑咐我們要深解義趣,解得淺不行,淺了跟別人有障礙、有磨擦,到深解就貫通,所有一切障難統統解除。這是第二句講的「世間咸得無有盡」,佛菩薩做給我們看,做出榜樣。
『能令見者不唐捐』,這是菩薩教化眾生,教學。說一個「見」,也就包括聽,見、聞、覺、知。「唐捐」是古時候的名詞,用現在的話就是白費,沒有成就,叫唐捐。不唐捐,你跟他學習時間光陰沒有白費,你真學到,你真有成就。我們見夫子,《論語》裡面學生對於老師的評讚,學生各個都承認夫子的德行有五條:溫、良、恭、儉、讓。這是什麼?這就是明德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所表現出來的。
「溫和」,孔夫子如是,釋迦牟尼佛、法身菩薩哪一個不如是?他們是多麼溫和、善良。溫和是沒有絲毫暴戾之氣,現在人講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氣氛,你跟他在一起,你感受他的溫和,跟一般人不一樣。那個很凶的人有殺氣,你跟他坐在一起感覺到一身都不舒服,寒毛直豎,殺氣很重,瞋恨嫉妒心很重,你跟他在一塊不舒服。你跟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在一塊,那感覺到非常舒服,一句話不說,你感受那個氣氛,你就得受用。現在科學家裡面講的波動,你感受他的波,他放射出來的波,外國人叫磁場,好!那是止於至善。「善良」,決沒有一絲毫的惡意,真是《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說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他們心地純善,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絲毫不善的念頭。
「恭慎」,恭是恭敬,謹慎、小心謹慎。對人恭敬,就是十大願王裡面的「禮敬諸佛」,「曲禮」裡面所講的「毋不敬」,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禮敬一切眾生。我們要學會了,對諸佛如來如何恭敬,對地獄、餓鬼、畜生也是同樣的恭敬,決定沒有差等。對佛恭敬多一分,對凡夫恭敬少一分,錯了,你沒有學會;果然學會了,你的恭敬是平等的。「儉」,儉是美德,節儉。這個外國人沒有,外國人是鼓勵你消費,中國聖人是教人節儉。所以我聽國內的同修來告訴我,他說國內銀行存款利息都很高,外國的利息很少,外國的利息在外國銀行存,通常差不多是二釐,很少;他說在中國差不多有十釐,超過十釐以上,所以大家要存款到中國去存。中國人鼓勵你節儉,外國人鼓勵你消費,希望你銀行不要存錢,你的錢都花掉。中國人教人還是節儉,我們曉得節儉是美德,浪費的習氣要養成之後造罪業,不是好事情。我要多宣傳宣傳,大家要存款到中國去存。第五條「忍讓」,處處都讓人。
這是明德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叫道德。道就是指自性、明德,德就是你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一生所表現的:溫、良、恭、儉、讓,這是德,這是德行。這是以道德來親民,親民是處事待人接物,跟一切人事物交往是以道德。這裡面自自然然具足五戒十善,世出世間善法圓滿具足在其中,所以人家看到,仰慕,要跟他學習,這是見不唐捐。我們沒有見到,聽到了,聽到的時候,也仰慕,也發心跟他學習。我們沒有見到,也沒有聽到,但是聖人的弟子很慈悲,將聖人的教訓寫成文字留傳到今天,我們在書本上看到了,也能生起嚮往之心。
我們今天見是見到經本,見到經本裡面所記載的,我們想想這是對的、是正確的,也能發心學習。學習裡頭最重要的,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教導我們「真幹」!你要不肯真幹,那你還是唐捐,空過了,你什麼都得不到,一定要真幹。真幹是多方面的,頭一條要真學,你不肯認真學習,縱有善根,你缺乏善緣,你的善果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真的學,要真的理解。有疑一定要問,自己的疑惑不能夠斷除,要向別人請教,要向同參道友請教,大家互相切磋琢磨,斷疑才能夠生信。經上佛常講,「疑為菩薩最大的障礙」,不能明心見性,所以一定要斷疑生信。佛菩薩、善知識給我們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深解義趣,我們才知道怎麼做。這個怎麼做就是現在講的,才知道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你才曉得這個學問有用,不是沒有用。教我們怎樣過幸福美滿的日子,不同世間其他的學問。說老實話,佛法、聖賢教誨是非常現實的學問,學了馬上就可以用,用了立刻就產生效果,這個果報立刻就感受到,確確實實功不唐捐。
如果我們學習用的功夫,得不到如經上所說的果報,我們一定要回過頭來冷靜的思惟,我們一定出了錯。如果不是在理解上出了差錯,一定是在行門上出了錯誤。要檢點、要反省,把錯誤找出來,再把錯誤消除,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就得到了。做學問、做功夫最怕的是知過不能改,改過不究竟,這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人。這樣的人縱然學佛,也免不了墮落;雖然墮落,可是他所修學的,阿賴耶識裡頭種下種子,這很可貴,這一生不能成就。可是這一生不能成就,李炳南老居士常說的,你還不免長劫輪迴。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在六道裡頭還要受許許多多苦難,到哪一天再遇到佛法,你真的覺悟,你就成就了。因為你有因,你遇不到緣,在六道裡頭捨身受報遇到佛的緣不容易,絕對不是說你每一生、每一世都會遇到,沒有這個事情!確確實實像開經偈所講的,百千萬劫你才遇到一次。
所以聞佛法的機緣比得人身難。得人身已經非常非常不容易,像彩券裡頭中第一特獎,不容易。得人身,再能聞佛法,那是特獎裡頭再中一個特獎,你說多難!所以我們今天得人身、聞佛法,曉得難中之難,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會緊緊抓住這個機會,決定不放鬆,我在這一生要成就。我聞佛法很歡喜,證明什麼?證明自己阿賴耶識裡頭善根深厚,這一次遇到緣,因跟緣結合,果就要現前。能不能現前?看自己是不是勇猛精進,看自己現前是不是能夠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說,決定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這些東西不是好東西,是害我們的,不是幫助我們的。
有些人說弘法利生是好事情,沒有名聞利養對弘法利生不利,有名聞利養,弘法利生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沒錯!你得名聞利養,弘法利生,你出不了三界,你還搞輪迴,這就錯了!所以聖人常講,「好事不如無事,多事不如少事」。弘法利生的事情不難,你要真正這一生超越輪迴,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弘法利生的事情,那就做得太多太多,沒有障礙了。在今天在這個世間,你做弘法利生的事情,你有沒有把握往生?有把握往生,沒問題,不妨礙你;沒有把握往生,那弘法利生是擺在第二,不可以擺在第一。確實有把握往生,我把自行放在第二,把利益眾生放在第一。為什麼?他不妨礙。這個一定要曉得。
唐朝龐居士龐蘊,他所表演的那一套把戲,那是演戲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看到之後覺悟。他們真的是明心見性,法身菩薩,世間大富長者。他覺悟了,把他家裡的產業全部財物都裝在一個船上,船划到長江的當中,砸個洞讓船整個沉下去。別人看到,向他請教:龐居士,這麼多的財物你不要,你拿去做慈善事業不是很好嗎?世間還有很多窮苦的人,你去救濟他們,豈不是好事?他回答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他只有這樣做,就是留這一句話給後人。我們想想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第一等好事。
救濟社會這一些工作要不要做?要做。什麼時候做?自己無事的時候再做,那對自己就沒有妨礙了。自己還沒有到無事的時候,好事做多了,貪心就起來,裡面免不了要造惡業,對自己又造成障礙。所以什麼時候做好事?無事以後再做好事,就不妨礙。龐居士的用意在此地,我們要懂得。我們還沒有到無事,所以好事少做一點,到無事要拼命做好事。這個無事是什麼?無自私自利,不受外境的動搖,你才可以做;你還會受外面境界動心,就勸你少做好事。這個道理很深,要細細去想。我們看了古聖先賢這些表演,要去想一想他到底為什麼那樣做?他做給我們看的。我看了之後,到底得什麼利益?我懂得多少?我要如何去學習?他是在唐朝時候示現的。
近代也有一些大德給我們示現,出家、在家都有。在家的楊仁山居士,他也是中年才聞到佛法,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他是在中國駐日本的使館,他是使館的參贊,在日本舊書攤裡面,逛舊書攤,念書人!看到一本《大乘起信論》,買回去看,看得很有興趣,從這兒入門的。以後退休之後,全心全力護持佛法,弘揚佛法,講經教學,刻經流通;把他自己住的房子捐獻出來做刻經處,就是現在的「金陵刻經處」,那是他的老家,我去參觀過。這是在家居士給我們做的榜樣。
第二位是丁福保居士,他是個醫生、是個大夫,學佛之後也覺悟了,全心全力也做護持佛法、弘揚佛法的工作。他也印經布施,而且還給經論做註解。他做的註解別具風格,箋註,完全不用自己的意思,以經註經。他做了十幾種,現在有他的《全集》流通,很有參考價值,他們看的東西太多了,在家居士。
出家大德當中,印光大師大家都知道,他給我們表演的,在傳記裡面我們看到,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不是普通人。但是示現在這個世間,示現跟普通人完全一樣,並不示現奇特神通,沒有,他可以示現的,他不示現,他示現一個很平凡的人,這個用意很深。現在這個社會多少人說他是什麼佛再來、什麼菩薩再來,搞許多神通放光。李木源告訴我,他說放光是什麼?他用三菱鏡擺在自己桌上,那個光照的時候反射,他照的那個電影照片,這個法師放光。原來是這些東西、把戲在裡頭,我們都不知道,我們認為真的放光,用這些東西來欺騙眾生。所以真正菩薩來示現,示現一個老老實實的凡夫,不以神通做佛事。印祖一生示現的,真的跟《圓通章》裡面講得很像很像,示現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老實念佛,不求神通,不求感應,這是他示現教導我們的。老實人決定有成就,果報決定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示現的意義非常重大,可以將我們末法時期,《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如何在這個環境裡面自己修行證果?印光大師是最好的榜樣,意義很深很深,我們要懂。
做好事,他一生就做一樁事情:印經布施。十方的供養,他沒有做別的事情,就做這一樁事情,真的做的是專,專精。他把這些供養在蘇州報國寺成立一個「弘化社」,流通佛經。在流通經論、善書裡面又很特別的,他將《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種流通量最大,我在版權頁裡頭看,概略給它估計一下,這三種東西在那個時代,大概它印刷流通超過三百萬冊。是在那個時代,印刷術還不進步的時候,鉛字排版,這麼大的流通量確實是令人驚訝。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現在我們恍然大悟,是為了救今天的世界,用這個方法提醒我們,救現在的世界我們要學什麼?要講什麼?要勸人做什麼?「因果報應」。這三種東西,他這個作法就是強調在現前這個社會,一定要重視因果的教育。所以我們要想他為什麼這個作法?這個作法目的究竟何在?我們要把它想通。
現在這個社會確確實實你給他講聖賢之道,沒有人相信。聖賢人是什麼?古人,落伍了,現在是什麼時代,還去學他們!他不能接受。無論是儒、是佛,儒打倒孔家店,宗教大家都說這是迷信。在外國,外國人已經宣布,上帝已經死亡。我們在美國居住的時候,看到許多教堂插牌子在那裡賣,這一打聽的時候,這個教堂已經沒有人去。都不相信了,你說這還得了嗎?倫理道德,世出世間古聖先賢的教育,沒有人想學。學的人少了,講的人也少了,真想學沒地方學,聖學就這樣衰微,世間就亂了。所以印祖這個啟示非常重要,提倡「因果」的教育。如果我們懂得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曉得這個道理,而事實真相確實就在眼前,只要留意蒐集一下,報紙雜誌資訊裡頭常常有。我們要能夠有心來蒐集,我相信一、兩年就成為一本書,眼前的因果報應,你能不相信嗎?科學家也不能否認。
我是在兩、三個月之前,有一個人寄了一份剪的報紙給我,非常可惜他沒有註明是哪一家報紙,日期都沒有註明,哪裡出版的都不知道。報導美國有一個小女孩一歲多,能夠說一百多年前印地安人的土話,母女照片都刊出來了。現在能懂得印地安人土話的,全美國大概只有幾十個人,還算不錯找到了幾個,聽她講話,跟她交談,她是印地安人投胎轉世過來的。敘說那個時候跟白人打仗悽慘的一個狀況,她是怎麼樣被殺死的,現在投胎過來,證明輪迴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小女孩還不滿兩歲,這個事情在報紙上登出來。所以我們只要留意蒐集這些資料,這些資料是科學家不能否認的,真人真事都在面前。古老印地安人土話現在很少人懂,她從哪裡學來的?一百多年前,白人跟紅番的戰爭,她怎麼會知道?證明這個事情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現在提倡這一種的教育,喚醒大家確實有因果報應,如果我們多看、多聽、多留意,你會覺得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決定不是迷信,於是我們起心動念自然會收歛,你說印祖這個啟示意義多麼重大!
佛法雖好,所謂是不度無緣之人。哪些人無緣?這是說緣沒有成熟。老實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哪個人沒有緣?都有緣,個個都有緣;說無緣是緣沒成熟,是說這個意思。沒有成熟,他不能接受。這裡面又分許許多多等級:完全不能接受,看到佛像、聽到佛說法,掉頭就走的,這是緣完全沒有成熟;有一些聽到佛法也能接受,你帶他到佛堂,他也會拜佛,他也能聽經,聽了也很歡喜,就是不肯做,這是無緣。不願意深入理解,不肯依教奉行,這是無緣,他不能成就,這一生不能成就。所以從接觸佛法、信仰佛法、了解佛法、奉行佛法,行而能夠專精不退,一層一層淘汰,剩不了幾個。在全世界確實中國人的善根深厚,能夠真正做到信、解、行、證,中國人裡面比外國人多。外國人也有,畢竟是佔少數。
因果的教育能挽救今天的劫難,只要大家回心向善,不再造惡。我們今天在新加坡落實,聯合新加坡九大宗教,我們落實這一樁事情。我們勸勉每一個宗教,都必須深入他們的經典,像佛講的深解義趣。你是個基督徒,你對於《聖經》要深解義趣;你是個穆斯林,你對於《古蘭經》應當深解義趣,我們這樣勸大家。我們希望在這個世間,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不要搞對立,不要搞競爭,競爭到最後一定是戰爭,戰爭一定走上毀滅。我們希望大家能夠放棄競爭、放棄對立,我們希望和睦相處,希望平等對待、互助合作,你說這個世界多美好!
其他宗教的朋友有時候來問我:天堂在哪裡?你們佛教講的極樂世界在哪裡?我告訴他,一念善,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天堂;一念不善,這個世界就是三惡道。極樂世界、天堂不在別的地方,如果全世界人都回心向善,大家都不搞對立、都不搞競爭,我們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希望宗教聯合起來,要推動宗教教育,教導信徒。先從信徒開始,然後慢慢影響非信徒,我們走向和平、互助合作的境界。那就是真正做到「能令見者不唐捐」。
『此是華幢之所悟』,華幢菩薩從這個地方開悟的。這個「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從這裡面而證入的,成無上道。所以華幢菩薩也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不是普通的人物。我們聽了,要知道自己如何去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