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乱世求生战国时代小国们的求生之道完整版
TUhjnbcbe - 2021/4/13 15:44:00
此为完整版文章,细节更多。战国中山王陵复原图随着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这样的节点性事件,诸夏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但是当时的世界地图上还有一些小国,虽然他们有过光荣的历史,有的是前朝后裔,有的是姬周王室宗亲,但在新时代里处处挨打,国势不振。子产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那么求生欲很强的他们,是如何在乱世中求生的呢?这些小国有的贡献了各路人才,有的积极变法,有的富国强军,不仅留下了各种*治和文化遗产,并为日后的历史进程埋下伏笔。亡于野心的殷商后裔:宋国殷商武士宋国在战国时代是一个颇有活力,多次挣扎的中小诸侯国,但是它最终还是亡于自己和其他大国的野心。为了约束这个不安分的商人后裔,姬周天子在宋国周围布置了鲁,曹,陈,郑等周人诸侯或者前代帝王后裔,防止他们复辟。到了战国初年,宋国位于四战之地上,东有齐,西有楚国,北方有赵国,韩魏对他们也是虎视眈眈。公元前年,韩国大举入侵宋国,国君一度被韩国俘虏,导致国家元气大伤,之后随着魏国整体东迁,所以魏国对宋国也制造了很大的压力。公元前年,魏国攻城略地,占领了宋国都城睢阳附近的仪台,这意味着睢阳也近在魏国的威胁之下。这让宋国一度对于魏国畏畏缩缩,俯首帖耳,比如有一次魏国要求宋国追随自己讨伐赵国,宋剔成君为了避免得罪两强,于是提前和赵成侯打好照面,仅仅派兵象征性包围了赵国的一座边城。宋公栾青铜戈但是相比于其他的中小诸侯国,宋国整体表现得更有活力,且实力更加充沛。首先是因为宋国整体上处于中原和东南方世界的贸易路线上,有数条区域贸易路线经过这里,水资源丰富,黄河、淮河、沂水、泗水等众多河流交汇此地,利于水路运输。在历史上,齐国与宋国在阳谷会盟时,相关的条约就包括保持水路畅通,各国之间保持谷物贸易,就与宋国的贸易传统不无关系。战国货币地理之便,加上先秦时代世代相传的手工业特征,这里形成了几座较大的商业城镇。按照《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有邯郸、燕、洛阳、临淄、陶、睢阳、彭城、寿春、番禺、宛等都会。其中,宋国一国就有陶、睢阳与彭城三个都会,数量明显多于其他诸侯国。范蠡离开越国之后,将这里陶地选择作为传说中的经营地,也是考虑到可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治产积居”,静待时变,能做到及时把握商业动向。即使宋国本土物产不甚丰富,但是在殷商人自古积累的贸易天赋的弥补下,宋国成为了商贾辐辏之地。《韩非子》的《杨子过宋》《宋贾买璞》《宋人酤酒》及《庄子》的《不龟手之药》等成语保存下来的商业案例,是这里物产流通量大的证明。其次,宋国是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而且位于平原之上,一旦入侵这里就意味着将其全境吞并,但独吞这只金绵羊,意味着和其他几个大国接壤,破坏地区势力平衡。所以其他大国对于宋国一直采取的,是掠夺而不灭亡的策略,尽可能多的让宋国产生利益。战国时代的军队但宋国又和其他中小诸侯国不一样,这是一个有想法的中等诸侯。虽然历经了数百年的互相通婚,这些殷商后裔已经和周人诸侯的上层实现了一体化,但自称与别国对他们的称呼都是商。比如泓水之战中,司马子鱼就认为上天放弃商朝很久了,宋人恢复大商是不可能了;吴王夫差北伐,给周天子上的贺信中,也是将宋=商。宋国=小商朝是当时的公认。虽然商周革命之际,周人的天击败了商人的“帝”,天从一家的保护神,变成了凌驾于各国,各部族之上,惟德是辅的天帝。不过随着周王室的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后来连大夫和家臣都可以叱诧风云,这让宋人觉得周朝的天已经可以撼动了,所以开始野心勃勃的尝试复辟:除了偶尔拒绝天子或者晋国摊派的任务,还有宋王偃这种在首都里用韦囊灌血,然后给它披上铠甲,一箭射穿,鲜血四溅,然后宣布自己射天得胜;射天之后还不解气的宋王偃,又公开鞭笞土地。这两种行为,正是商王武乙和纣王举行过的仪式。宋王偃的返祖表演,是表示自己要挑战现行秩序,在群臣的山呼万岁中恢复殷商。虽然宋王偃在即位之初,有过一段时间希望推行王道仁*,就连孟子都一在前-年前往宋国,看看自己的王道理想能否有市场。虽然这只是南柯一梦,但是在戴不胜,戴盈之等王族大臣的辅助下,宋国一度试图轻徭薄赋,减少关税,在积蓄了一段时间国力之后,宋王偃开始膨胀:他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国,一度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其他诸侯的警惕,诸侯国纷纷将他看成夏桀和商纣再世,对于宋国的做大充满警惕。唯有喜欢在山东列国间安插飞地的秦国,一度远远的支持宋国,阻碍其他诸侯对宋国的过度蚕食。宋国地理位置的敏感,也可以通过另一事件证明:据传曾经是宋国大夫的墨子,曾经为了保卫故国,也为了避免楚国攻宋引发更大的侵略性战争,他指派自己的弟子多人,为宋国抵御楚军,自己还前去游说楚国,促使对方打消了入侵宋国的念头。苏秦而宋国的灭亡,是由一个和它素无往来的诸侯种下的。为了报复宗庙被毁,国都沦陷的国仇,受命于燕王的特务苏秦,通过种种操作,激化齐秦矛盾,解除秦国对于宋的庇护,让齐国以攻秦为掩护,趁机独吞宋国,齐国直接灭宋的幌子,无非就是宋国残暴,恢复殷商旧俗,引发天怒人怨。但是比起冠冕堂皇的说辞,齐国灭宋,直接引发列国对于齐的仇视。这一波操作不仅导致了宋国故地被魏国,楚国等势力瓜分,而且还在无意间,为历史埋下一个有趣的伏笔:参与楚国复国战争的刘邦,其实是出生在被楚国分到的宋国故土。虽然宋国灭亡,但根植于于商宋文化的《逍遥游》里瑰丽奇幻的世界,则中国文学中比较匮乏的浪漫主义源泉之一,并将源源不断地泽被后世。小规模变法的姬周后裔:鲁国孔丘面对战国初期的变法,孔子和左丘明的故乡鲁国,在战国初年也曾经有过一波并不显著的改革运动。在姬姓重臣公仪休和孔子的孙辈子思的协助下,这个王室宗亲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只是这个当年的王室强藩因为体量太小,无法深度影响战国格局,但是也因为没有攻击性,而存活到了战国中后期。家臣叛乱极大的动摇了鲁国的国力当年和孔子纠结不断的鲁国三桓家族,虽然极大的削弱了公室,但客观上也采用了作丘甲-初税亩等改革措施做大自己的宗族,孔子的很多弟子也成为了三桓的家臣。但是到了战国初年,欣欣向荣的田氏齐国崛起后不断地侵夺鲁国之地,在战争中击灭了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大家族中只有季孙氏继续和鲁国君主对峙。在这一波内忧外患中,公仪休收拢了公室权利,扶正了君主。虽然鲁国内部,子思结合齐国的进步经验和法家思想,在建议扶正公室的同时,主张利民,用人不疑,并且杜绝私门弊病,鼓励士人抨击鲁君,敢说坏话。在战国初年的改革浪潮中,实干派儒家和法家确实是相互影响的,比如段干木和子夏都是参与了魏国变法,就是证明。鲁穆公时代的鲁国长期和齐国战争但是新成立的田氏齐国就在鲁国附近,齐国的威胁,让鲁穆公时常处于战争状态,所以为了远交近攻,他一面破格提拔了有军事才能,但是人品存疑的儒家弟子吴起为将,一边让自己的公子们去三晋和楚国任职,以便在关键时刻获得外援。虽然鲁国2次击败齐国,但是齐国击败鲁国的次数更多,给鲁国造成的实质性破坏更大。对于吴起的用而放弃,一面说明国内传统势力的影响太大,一面也证明鲁国的体量和与齐国过近的位置,无法让他们进一步强大,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改革的无疾而终。变法者公仪休的个人言行也是耐人寻味: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虽然这样的个人作秀能展示高风亮节,但是对于国家的工农业生产而言,这无法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压制求好求精的欲望,和渴望雄厚国力本来就是矛盾的。最后,由于公室的收权行动,已经很小的诸侯国发生了分裂:季孙氏依托费、卞、东野独立为小国费。由此可见,由于没有足够辽阔的腹地和资源,鲁国即使分裂,也无法成为一个个更有活力和整合能力的小实体,所以鲁国的分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微缩版和是失败版的三家分晋。因为没有攻击性,所以鲁国以十分消极态势,一直苟在山东南部,躲过了齐魏争霸,躲过了乐毅伐齐,田单复国后也没有攻灭此地。到了战国中后期,战略整体东迁的楚国,为了扩充地盘而攻灭了这个人畜无害的小国。项羽虽然国家破灭,但《左传》记载的贵族精神,却在楚人身上继续流淌了一段时间:鲁国的兰陵地区是荀子为官的治理地;秦末动乱中,孔子后裔孔鲋,戴着各种典籍和礼制为第一位楚王陈胜站台,并光荣战死。再后来,鲁国故土成为了鲁公项羽的封地。鲁国人以他们一贯的忠诚和保守坚守领土,直到刘邦告诉他们:曾经是鲁公的项羽已经投降,这才归顺了汉朝。西汉建国后,司马迁访问这里的时候,此地弦歌不绝,文物昌盛,孔门子弟虔诚地在祭拜先师使用过的车架,冠服等物品。但此地仍土地贫瘠,人民生性拘谨,不够大气,这也许能解释,当年有沉重历史包袱的鲁国变法失败的原因。直到今天,以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和以青烟威为代表的齐文化,都是泾渭分明。法家的火种:郑国子产铸造刑书鼎面对当时天下的格局,在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分到的土地面积十分狭窄,而且他的东北,东部,西部的领土都位于魏国的笼罩下,东方有齐,南方有楚,西南方有秦国;唯一有扩展潜力的,就是位于中原四战之地的郑国。此时的郑国内乱不堪,在晋楚两国的侵逼下已经国力贫弱,于是韩康子的谋臣段规的建议下,韩国决定先从土地贫瘠,但是地理险要的成皋(荥阳西北,黄河南岸,汜水汇入黄河的入口处)下手,大举吞灭郑国。公元前年,韩国杀死郑幽公;公元前年,韩国再次攻郑国攻陷了雍丘,虽然*国军队一度在负黍击败韩军,但是郑国日益衰败的局面没有本质上的好转。最后,韩国彻底灭亡了郑国,将新郑作为了自己的新都城。考古发掘显示,灭亡郑国之后,韩人曾经系统性的破坏过新郑的地脉,以断绝郑国复国的可能性。三晋和郑国是变法的发源地之一但是处于晋楚争锋中的郑国,也是当时最早实行改革的小国之一:国家立国初,商人后裔就与姬周贵族订立互相信赖,互不坑害的协议;所以郑国商人多次救国;国人的各种思维也比较奔放开明,正是因为在晋楚两国间反复跳动,所以才对于契约更加重视。著名的子产在与诸大夫执*的过程中,一面尽量隐忍谦让,维护大夫们的利益,一面推出了铸刑鼎,作丘赋,因才授职,不毁乡校的*策,对外进行有韧性的外交周旋,在兼顾君子风雅的同时,大胆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就连孔老二都对他的*策赞叹有加。郑国晚期开启的改革思路,最终通过郑国后人申不害发扬光大,作为术派代表人的他,开启了韩国进入了本国最强的十几年。但是韩国在继承郑国的地理位置和手工业传统的同时,也顺便继承了郑国的敏感地缘位置,并在日后连累自己。多出君子的卫国:为各国提供人才披挂全套护甲的战国武士在春秋末年,陈国虽然灭于楚国,但是本国公子田完的后人成功的在齐国登基,成为了国君。有的小国虽然没有类似的操作,但却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各种人才,比如卫国就是如此。当初卫的国名,直接来源于上古文字中的堡垒守军,意思是捍卫要地的屏障。但是在春秋时代,卫国闹出了卫懿公好鹤的国际大乌龙,这无疑让武德充沛的祖先们倍感汗颜。但卫国人才众多,在先秦历史上有不小的能量密度,他们在各地任职为官,这是卫国一直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桑间濮上的野合风俗险些被腰斩的卫国,不仅有卫文公这样的英明君主复国,还有桑间濮上的海天盛筵,来增殖人口;此外融合殷商和姬周文化的卫国,是公认的德性深厚,国多君子,所以国祚绵长。比如在孔子生活过的时代,虽然本人和南子传出过绯闻,但多次被孔子抨击的卫灵公无疑是当时,对孔子最友好的君主之一,卫国宫廷也不乏各路贤人辅佐;至于孔老二门下,勇武正直的子路,和善于贸易外交的子贡都是卫国人。其中子贡不仅提供了师门运作的大笔资金,而且进行了一番精彩的外交操作,将吴国架在火上烤,加速了吴国的衰败和越国的崛起,颇有后世纵横家的风范。子贡也是卫国人到了战国时代,卫国因为体量过小,过于衰败,所以长期受到魏国支配,国君几乎成为了魏国的傀儡玩具,在外交军事上,卫国在大部分时刻,都是追随魏国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魏国代它受过,也避免了很多刀兵之灾。而且卫国的人才输出是所有诸侯都无法轻视的。这个族群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提供了不少人才:孔子弟子---卫国人子夏前往魏国办学,间接参与了魏国变法;著名的吴起也是卫国人,一度是魏国大将,后来又带着魏国的经验南下楚国,发动了功败垂成的吴起变法;在魏国担任过中庶子,学习了魏国变法得失的商鞅最后入秦,为秦国效力。到了战国末年,也是在卫国出身的商人吕不韦的运作下,嬴异人和嬴*才得以回到咸阳,接近秦国的权力中枢,他也斥巨资,打造了《吕氏春秋》这样重要的文化典籍。当然,卫国绝不缺乏英雄的个人:卫国壮士孟贲在当时就是大力士的代名词;战国末年深入秦庭,给秦始皇造成过极大恐惧的荆轲,也是在外流亡的卫国人,这算是卫国人在先秦历史舞台上最后的亮相了。最后的卫君,直到很晚才被解散封国,贬为庶民。汉代画像砖上的荆轲刺秦王越国:南方海滨的沉睡霸主越王勾践剑南方越国在一时称霸之后,最终也归于沉寂。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地缘上,越国作为最外围的边缘国家,要直面齐楚两大国的战略扩张威胁。按照先秦列国中的边缘优势规律,边缘上的秦齐楚燕等国有广阔的大后方可供扩张,作为迂回空间和资源储备地,但是越国已经是东靠大海,是没有这一层优势的,一旦国内衰败,或者遇到了其他国家的战略重心转移,就要承受巨大的打击。吴越争霸之后,考虑到吴越争霸让两国的壮年人口蒙受极大损失,而且吴国的大举北上在此之前并不十分得人心,所以越国采用了战略收缩的模式,主动放弃一部分淮上领地。其实这样的战略收缩背后的问题是,吴越这样的蛮族国家由于贵族传统薄弱,基本上没有像北方诸国那样形成庞大的贵族领地割据,所以国君力量强大,可以极端的征发民力武力办好大事,但是这种体制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国君权力过大造成的权力集中,缺乏贵族互相制衡、明确等级尊卑秩序的传统,容易引发王位继承时代的血腥仇杀。在勾践和夫差这种克里斯玛极强的人的统御下国家能够团结一心,但是一旦领导人去世,而王位竞争者才能平庸,就容易将继位战争变成长期性战斗。勾践死后其王室宗族经常发生内乱。尤其是在王朱勾发动*变弑君杀父篡位后,越国连续发生几代内乱弑君篡位的恶行,无疑就是这种弊端的体现。越国国家机制不成熟的问题,也在越墓中陪葬器皿混乱、各种文化元素混杂中有所映射。内*混乱的越国王子错枝,一度甚至逃避即位,是臣下用烟熏的方式将他熏出来,才勉强当了一段时间的越王。当然,由于有勾践称霸的军事经验积累,还有勾践灭吴时代的外交遗产,在越王朱句的指挥下,越国继承了之前沿着海岸线北进的思路,远远的与晋国势力呼应,灭亡了山东南部的滕国和郯国,后来越国还一度占领了之前莒国的故地,以至于在后来成为了田齐开国君主的田和看来,越国还是猛虎,不要轻易与之开战,此时的吴越,依旧保持着艾陵之战以来对齐国的武力威慑。水陆攻战图随后的田氏代齐的战乱,齐国也无暇南顾越国的危险。趁着改朝换代,越国再次北上攻灭了泗水流域的齐国盟友鄫国。但是齐国彻底完成了田氏代齐,齐国内*稳定之后,开始着手应对南方的压力,而且长期和越国呼应的晋国此时分裂出了韩赵魏三个新的*治实体,与之呼应的晋国成为了极小的国中之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越王翳失去了远方牵制齐楚的重要盟友,被迫将都城从琅琊迁回南方的吴地。这一举动则激化了吴地留守贵族和琅琊回迁者的矛盾,经过一番内战之后,越国在此之后连续发生了弑君事件,极大的影响了越的国力。此外,越国对于外来人才范蠡和文种的态度,令外来人才对于越国的*治生态颇感紧张,虽然越国招募过墨家子弟前来,但是墨家具体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影响力就目前的记载看几乎没有。这无疑让地理位置偏僻的越国更加闭塞,对于前沿的时代动态缺乏把控。南方步兵最后在越王无疆的时代,由于秉持着自古以来的自信,他们对于列国进行的两轮变法缺乏认识。在发现齐国修长城之后,认为齐国是怕自己,于是大举入侵齐国。而齐国则看穿了越国希望用韩魏牵制楚国,以便自己伐齐的战略思路,于是暗示越王:韩魏已经不能分散楚国兵力了,而楚国兵力已经分散了,引诱越国去攻打锐气正盛的楚国,结果被楚宣王打的全军覆没,终结了越国作为强国的历史,也让越国分为数个小*权,丧失了统一对外的口径。楚国则趁机重创越国。到了怀王时代,为了应对秦国的战略压力,楚国整体向东转移,最后再次扫荡越地的残余封君势力。当然,在各路中小诸侯中,还有一个白狄建立的中山国,这是各小国中外交和军事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她的起伏故事,可以参考往期文章:一群被华夷之辨套路的蛮子更多精彩,敬请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乱世求生战国时代小国们的求生之道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