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本质探讨系列之三ldquo中rdq
TUhjnbcbe - 2021/2/26 18:03:00

“中”

本质探讨系列之三

“中”的本质探讨

——用现代语言解读古代智慧

⑤至德“中”的价值内涵

“中”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常与“庸”字联用为“中庸”。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后来孔子的嫡孙孔伋(字子思)作《中庸》,是为《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

作为儒家“三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絜矩之道,只有通彻中庸之道(包含天道、地道、人道),才能具体践行忠恕之道(只涉及人道)、絜矩之道(只涉及*道)。(启功书法“中庸”)正如毛泽东所说:“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页)中庸思想源于儒家“五经”之首的《周易》所体现的“中位多吉”“物极必反”的“尚中”观念,以及“太极”“两仪”“三才”的思维模式。时至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应该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这里的“德”是指遵行正道的方法。《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可见,“中庸”是儒家的最高德目,具有“至德”之称,“中庸”是君子的最高的品德。“中庸”是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在有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不真诚,圆滑世故,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不讲原则,模棱两可,无进取心;做事不彻底、平庸无为,不出头、不冒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满足于随大溜。认为中庸思想缺乏原动力和进取心,是落伍而不时尚的陈旧观念。这些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正如孔子所说:“乡愿(老好人),德之贼也。”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庸碌无为”,把“中庸”简单地理解为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这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本意。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中庸”意义呢?在了解了“中”字的含义之后,再看看“庸”字。《说文解字》:“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就是说,庸,使用。字形采用“用、庚”会义。庚,表示变更做法。《易经》上说:‘先变更三天。’台湾“四书”学家陈满铭教授在古代经典文献中,对“庸”字意义进行胪列统计,认为经典里“庸”字的用法主要有三:一是在众多用法里,先有“用”的意思,然后才有“常”之训释;二是就多寡而言,在秦汉以前,“庸,用也”的本义是最为普遍的。三是在先秦的重要典籍如《今文尚书》《毛诗》《周易》《论语》《左传》《孟子》《荀子》《庄子》《墨子》与《韩非子》里,没有一处是与《周礼?春官?大司乐》一样地把“庸”当作德性看待的,可见“庸”成为德目之一,当是秦汉以后的事情。可以说,陈氏的统计结果是非常有价值并有足够的说服力,进一步论证了“庸”训为“用”的合理性;“庸”的“用”“常”二义相结合,使之具有了“长期普遍适用”之意。关于“中庸”的本来内涵,较权威且流传较广的有三种:一是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认为:“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所谓“中庸”,就是解释怎么用“中”的。二是北宋理学家程颐以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就是不偏,即不偏向“太过”,也不偏向“不及”,既不左倾又不右倾。“庸”就是不易,也就是不改变、恒常不变。不走极端才是治事处世的正道,道之恒常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三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论语集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所谓“庸”就是平常,可理解为恒常,就是始终保持。按照朱熹的注释,“中庸”就是始终保持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状态。《中庸》第六章:“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其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一句正是“中庸”一词的注脚!因此,郑玄训“庸”为“用”,训“中庸”为“以中为用”“中之用也”即“用中”,这在方法论上讲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恰好契合了儒家重视实践的一贯思想。中庸者,中而用也!因为“中”是一个常道,所以“中庸”亦被称为“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以中为道)、中行(循中而行)、中正(得中求正)、中和(因中致和)。(“中庸”释义)中庸之道者,乃人间至高无上之正道!中庸,就是正确而普遍的真理。中庸之道,可以面对一切情况而应付自如——可以励志以修身、可以处事以适宜、可以待人以人和、可以齐家而家睦、可以治国而国安、可以处于国际而天下大同,可以处于天人之际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实,中庸的道理,大凡人人都明白,只是仅仅明白道理是没用的。正确的道理,“用”才“有用”,“不用”则“无用”。因此知道“中”“有用”还不够,善用“中”才“有用”!知“道”没“用”,行“道”才“有用”!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中庸”的内涵及方法,需要从“执中”“时中”“中和”三个层次入手。1.“中庸”在静态层面上——“执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简称“执两用中”。“执两”是为了“用中”,“用中”先得“执两”,“执两”才能“用中”。这实际上就是“三点论”,一体三分,三位一体,“中间”已经蕴含了“两端”,若无“两端”就谈不上“中间”,“中间”和“两端”本就是一体的,尽管“执两用中”可以简称为“执中”。但是“执两用中”并非掐去“两端”独取“中间”,而是掌握“两端”(太过与不及)而采用“中间”,即是坚持“执中”,戒其“太过”,免其“不及”,因此“执两用中”基于的“三分法”“三点论”,就是中庸之道所据以立论的最基本的法则。“两”之间的“中”,不是数学和物理上的中间、一半、百分之五十,而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要求是中正、不偏、适度、恰当。可以通过生活用水常识,来理解“执两用中”的道理。水温有两个极端,一端是水处于℃(可以气化为汽),一端是水处于0℃(可以固化为冰)。只有先规定了水温“两端”0℃~℃的计量,才能以此表述实际用水的具体温度。比如,泡澡的水温若超过正常体温(37℃),称为热水浴,低于正常体温而高于皮肤的温度(33℃),叫做温水浴。水温在34℃~36℃,有利于去垢止痒;在37℃~39℃,有利于消除疲劳;在40℃~45℃能舒筋活血、发汗镇痛。冲泡茶叶也是如此,冲泡绿茶要用70℃~80℃左右的水;冲泡花茶、红茶要用90℃左右的水;冲泡乌龙茶、普洱茶要用95℃以上的水;少数民族饮用的砖茶,要放在锅中熬煮。再比如,酒精的浓度范围为0~%,不同的浓度对应不同的功效:20%~50%的酒精常用于发热患者的物理降温;40%~50%的酒精用于卧床患者预防褥疮;65%~75%的酒精用于杀菌;95%的酒精用于医疗器械外表面的消毒。朱熹对“执两用中”的认识更全面到位:“两端未是不中”,认为中庸尽管不包括“两端”,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无限接近“两端”。比如,面对暴徒的残暴行径,完全可以采用近乎极端的方式予以解决。这就要求以原则为前提,以客观需要和效果为标准。可见,“执两用中”的“中庸”极其复杂,是对人的原则、格局、境界、智慧的一大挑战。因此大舜以“执中”之道治国安邦,孔子就说:“舜其大知也与!”。舜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中庸”就是“以中为道”,亦即“中”是人的认识符合客观规律的体现,人的言行又可以根据所认识的客观规律而恰到好处,真正做到以“中”为言行的标准,是为“中行”。“中庸”就是适用于一切事物、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可以理解,“不及”作为不“中”的一端,是指人的言行还没有达到事物客观规律的程度,因拘谨和保守而没有达到“中”;“太过”作为不“中”的另一端,是指人的行为已然超过了事物客观规律的程度,因放纵和激进而超越了“中”。《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其实,中庸思想最难把握的是分寸、尺度、火候。有一则《上帝造人》寓言故事说,上帝捏一个泥人,放到火上烤一烤就有了生命。第一个泥人火候小了些,泛生泛白;第二个泥人火候大了些,泛焦泛黑;第三个泥人火候恰好,微黄适中。于是乎,地球上就有了白、黑、黄三色人等,黄色是“中”的颜色,因此也就出现了中华、中国、中医、中餐……(黄种人的中正形象)中庸思想的真谛就是:既不走极端、也不取中点,反对极端主义、折中主义、平均主义、机械主义。因为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和而不流”,若折中取中点,就把事物平分为二,彼此同流,这也是一种极端。正如《孟子?尽心》所言:“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说:“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而孔子所取的是“和”,不是“同”。折中主义使对立的双方等同了、无差别,事物就静止了、不能发展了,那就意味着毁灭。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调和、是一种平均主义的体现。因此“中庸”之“中”,不是“折中”之“中(即同)”,而是“和”,这才是“正好”“恰好”。比如,最具审美意义的黄金分割比例不是0.5而是0.。执中,就是要“叩其两端,而求其中”;就是要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要全面看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测、片面武断、表面猜想;就是要兼听则明、知己知彼,而不是一相情愿。2.“中庸”在动态层面上——“时中”《中庸》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太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所谓“时中”,即时时守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趋时变通”。“太过”就是超前于时间,便是激进;“不及”就是落后于时间,便是保守。好比赛跑中的起跑环节,抢跑犯规,迟跑吃亏。同样的言行,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下,将会产生十分不同的效果。因此一个人的言行要获得好的效果,遵守“合时”和“权变”的原则非常重要。“中”的外在表现是“平”“和”,由观察是否“平”“和”,来体悟是否“时中”,进而自我调整,做到随时处中。就是说,要在运动中把握不平衡的平衡、真正实现动态的平衡,即坚持原则,但不死守原则,还得兼顾对立面。就像骑单车,保持相对的前行才会平衡稳定,一旦停下就会摔倒。“中庸”之“中”作为“道”是不变的,但针对“时”却是变化的。《庄子?盗跖》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是孔子的老乡,但他不行“时中”,既命丧桥下之水,也害死了心爱之人,令人耻笑。假如一名军人守在桥下待命炸桥,命令未到而水先至,他不能断定在被淹死以前是否接到命令,于是他只能死守桥下。在这种情形下,他死守桥下的行为就是“忠”,他因水而不跑开的行为就是“恕”,这是一个军人的“恰好”行为。就像《中庸》所云:“忠恕违道不远。”只要做到了“忠恕之道”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中”一般处在“两端”之间,但并非静止在“中点”,它随时而动,一个“时间的点”对应一个“恰好的度”,一个“片段的时间”对应一个“恰好的区间”,而这个“恰好的度”或“恰好的区间”始终不得超越“中”的最大区间。你做到了这些,你就践行了中庸思想。比如,我们驾车出行,在车速的把握上就充分体现了中庸思想,在高速路行驶的情形下,车速在规定的60—之间就是守规(即中庸),而低于60(不及)或高于(太过)都属违规(反中庸);在驶出高速路进入省道的情形下,车速为60以内就是中庸,超出后即为反中庸;在进入市区的情形下,车速为50以内就是中庸,超速或乱停即为反中庸;在遇到红灯的情形下,停车就是中庸,前行或倒车则为反中庸。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警车追捕驾车的暴徒,就必须以近乎极端的车速,达到尽快逮捕暴徒、减少暴徒危害为目的,这也是中庸应有之意。3.“中庸”的效果层面上——“中和”其实,“时”“中”“和”三者关系密不可分。“时”为原因,“中”为过程,“和”为结果。《中庸》开篇即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关于“中和”,著名哲学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说:“情感完全没有发生的时候,心的活动就无所谓太过、不及,而恰在好处。这是中的一个例子。情感发生了,而无所乖戾,这也是中,因为和是中的结果,中是来调和那些搞不好就会不和的东西的。”“中节”,非在喜与怒,或哀与乐之间取中性,而是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哀则哀,当乐则乐;既出于内心之真情,又合乎事理之宜,才是“中节”。每种感情都“中节”,全部感情的总体也就达到了“和”。《中庸》用“喜怒哀乐”让人来体会“过分”与“不及”。“喜怒哀乐”在未发之前,什么感情也没有,这种“心静”的状态,就叫做“中”;“喜怒哀乐”在已发之后,什么感情有点但都不过分,这种“心平”的状态,就叫做“和”。就是说,心情“平”“静”也即安静,才能健康长寿,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养生之道。“中”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和”则是达到道(得道)的状态。《黄帝内经》就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因此国人大多讲求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追求心平气和,防止乐极生悲。《中庸》的主旨就是“致中和”,即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万事万物,使天人、人我、身心达到和谐的境界。而“致中和”的前提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恢复人所固有的善的本性。要恢复人的善的本性,首先要努力做到“诚”,即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是沟通天道和人道的桥梁,因此“诚”是中庸的关键所在。《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言己所思为“诚”;践己所诺为“信”。讲“诚信”就是“说实话,办实事”。有诚有信,才能互相尊重(礼),互相关爱(仁),互相帮助(义);才能内则成己,外则成物,而“致中和”。中国在传统节日的时间设定上体现了中和的思想。其遵循的是“月日同数”“月内取中”“年内对称”的原则。月日同数的节日有:正月正“春节”、二月二“春龙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晒霉节”、七月七“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月内取中的节日有: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上元节”与“中元节”则是年内对称的。这种取中对称的节日安排是一种刻意追求,是传统节日文化中庸和谐、不偏不倚的中和观念的写照。“时中”是手段(言行方法),“中和”是目的(整体和谐),中庸追求的就人事的“中和”境界。正因为崇尚“中”所以达到“和”,正因为达成“和”所以返求“中”。世间万物与人事总的要求就是“中”——世界的平衡发展需要遵循“中道”,人的思虑审事行为方式要求“中庸”,顺“中”则“和”,反“中”则败。(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的总纲是,《中庸》里所说的:“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说:“君子尊崇天赋的道德本性,又通过求教和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既宽广博大,又精微细妙;使自己德行既高尚文明,又能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原则是,在动态中兼顾正反两面、统筹左右两边、虑及前后两段、把握分寸、力求适度的“中道”。反对“过分”与“不及”;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搞绝对。不是“五五平分”的折中主义和平均主义;不是骑墙头、和稀泥的老好人;更不是不讲原则、不论是非、不求上进、平庸平凡、调和妥协、圆滑保守。“中庸之道”的实质是,基于“三才(天地人)”思想的“三点论”“中点论”“中心论”“中道观”。是一种不同于“黑白思维(矛盾思维)”的“灰度思维”,被誉为“最高境界的思维”,这种思维是“阴阳思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走的是“第三条路线”。也就是围绕“中心”进行协调平衡、实现和谐,中庸就是和谐,就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是在不突破底线前提下灵活处理事情。提倡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间状态,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如同驾车常抱中线、保持中速。“中庸之道”是朴素的辩证法,是统筹兼顾、永续发展,是一种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追求最佳效果的科学方法论。“中庸之道”的特点是,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调谐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end

作者简介

韩玉瓒

沧州周易研究会副会长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委员

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本文由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质探讨系列之三ldquo中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