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古玉的内涵与外观上诸子百家辩玉
TUhjnbcbe - 2021/2/26 18:03:00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www.zggylt.com/

所谓内涵,即指古玉的人文思想与价值观;

所谓外观,是说古玉的沁色,与鉴赏有关。

1

古玉的内涵

我们的祖先不但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制造和使用玉器,而且很早就有对玉本身内涵的一些理性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不断赋予玉器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钟鼎文,这两种古文字中均有“玉”字。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玉”解释为“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就是说“玉”是一个象形字,最初的意思是把三块横玉用一条玉贯连起来。

许慎认为玉的特性是“石之美”,即外表美观,色泽纯正的岩石。他还说“凡玉之属皆从玉”,就是说凡是用“美石”制成的东西,器物名都有“玉字旁”。

《说文解字》中收录了个带“玉”旁的字,代表的字义很繁杂,有玉名、玉色、玉声以及治玉,还有“石之似玉”者。

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人们用玉字组成不计其数的词,来表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例如玉貌、玉体、玉女、玉容……等等,并把为正义而死形容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崇玉之风炽盛,可见一斑。

那么,古人在玉的自然属性之外如何增添观念形态方面的属性呢?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德是质量,符是颜色,即质量是首要的,颜色是次要的,至今这仍是评价软玉的两个基本标志。

玉的外观颜色一望便可知,但其内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古人有很多评价标准,如《礼记》为十一德,《管子》为九德,《荀子》为七德。汉代许慎将先秦对玉自然属性的观察和演绎加以概括和充实,提出玉有五德之说。

这五德是“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繲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可见五德不仅包括了玉的质、色、声、雕等内涵,而且把它们同人的品质结合起来。“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比喻,都是古人将玉人格化,并赋予它美和德两重性格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玉器的功能价值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反对掠夺战争,主张节约,把是否有利于解决人们的温饱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因而对玉器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他指出:“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安社稷乎?曰不可。”

他认为:“和氏之璧”等天下公认的宝物,既不能使国家富裕,也不能使人丁兴旺,对社会安定起不了作用,所以不是什么宝物,只是少数统治者的奢侈品而已。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君主集权制,提倡以法治天下。他对玉器的态度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认为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如果一件装饰华丽的玉器不能使用,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他以玉卮和陶器为例来阐述他对两者价值,说玉卮如果没有底连水都不能盛,而陶器不漏却可盛酒,陶器虽贱但可实用,玉卮虽值千金却无用,因此陶器比玉卮强。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在他的论述中也多次提到了对玉器的看法。孔子对玉器采取较为实际的态度,对它的内质、外观及价值不轻加否定。

孔子认为玉材的价值并不大,玉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制成品。例如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这里有块美丽的玉材,是藏在柜里呢,还是把它卖给识货的商人?”

孔子回答得很干脆:“把它卖掉吧!”可见孔子对玉材的态度是很随便的。但是孔子对一些用玉制成的器物却很重视,《论语》描述了孔子执玉圭时,弯着腰,十分谨慎,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用玉制度形成的时代,孔子非常重视礼制,对于玉制礼器也极为推崇。不仅如此,孔子认为玉帛等器物还不足以表现礼的全部内容,玉器的内在美也是很重要的,他强调玉器的表现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

由于儒家思想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统治的主导思想,因此孔子论玉对后世玉器体系的理念化影响也最大。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儒家思想的介入,玉器从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的“法器”、祭祀鬼神的原始礼器,发展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佩饰,这在玉器发展史上是很大的进步。

贵族阶层佩带成组玉饰的习俗在西周时期就已盛行,儒家学派将这种佩玉习俗在理论上给予肯定,提倡以玉比德,使佩玉制度化;因而玉从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这个转变过程,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以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含有唯物论因素的中庸思想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古人爱玉、崇玉的传统,选择“玉”作为其*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将玉道德化、人格化,大大加强了玉的文化含量,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未完待续)

古方师生汇

共同探索古玉的神秘世界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玉的内涵与外观上诸子百家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