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寒山石人生随笔二
TUhjnbcbe - 2021/2/4 20:14:00

凡生四句

昔有张载“横渠四句”,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至高追求,也是读书做人的终极意义。对此,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赞佩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然心有其所向,行当有所为;既要仰望星空,也需脚踏实地。为此,也拟得四句:“以人格立身、凭良心干事、靠本事吃饭、拿成绩说话”,姑且称之为“凡生四句”。凡者,人人当身体力行,学习圣人、做好凡人,方配为人。

第一句:以人格立身。格,既是标准,如格式;又是品质,如格调。国无格则衰,人无格则耻。对于国人而言,人格是个舶来词。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追求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所以中国传统人格理论的精粹就是“内圣外王”,也就是今人常讲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是人格设计的基本架构和理想目标,是人格理想与*治理想两者的完美结合。同样,传统人格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的精神训条。

人生一世,就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没有止境;而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做人没人格,人生不及格。歌德说过:“人们最大的幸福乃人格之欢乐。你如果失去了金钱,你只是失去了一点;你如果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如果失去了人格,你就失去了全部。”有句歌词也说得好:“一辈子能有几回活,活就活出个好人格。”要活得坦坦荡荡,而不阴暗萎缩;活得正直挺拔,而不摇尾乞怜。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没有人格,枉谈做人。一些人在生活的夹缝中成为了权力与金钱的奴隶,秉性扭曲、灵魂污浊、气节丧失、人格萎缩,甚至变成了任别人呼来唤去的一条狗,完全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实在可怜至极。所以,人格的要义在于其独立性。活出好人格,就要有操守、有坚守,活出自己的精气神,活出你独特的这一个。当然,耿直不是鲁莽,有格不能出格。既为人之格,就当有人之智慧。做人不讲智慧,总拿鸡蛋碰石头,那是愚钝、愚蠢,是人格缺陷的表现,那叫傻蛋。

第二句:凭良心干事。良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天凭日月,人凭良心。良心是个人自律的突出表现,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心灵完美的试金石。卢梭说:“良心是灵魂之声,而情愫是肉体之声。”孟老夫子说:“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之于木,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劝诫人们不要放弃良心。王阳明最重要的理论就是“致良知”,“吾平生所教,只致良知三字”。守住良心,福报无穷;丢弃良心,灾祸不停!有良心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丢什么也不能丢了良心。没有良心,就会生坏心,长黑心。要尊重良心、敬畏良心、坚守良心。工于心计或存心不良,终将自食其果。

良心是内在的品质,是做人的根本。人无良心,与兽何异?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有一种朴素的信仰和善良的心灵,无论是当官、经商、打工、种田,都讲究要“对得起天地良心”。“苍天在上”“天理昭昭”,不能“伤天害理”“违天逆理”,不能干亏心勾当,否则“天理难容”。要维护良心的真诚、纯洁、正直、公道。曾国藩说:“人无一内愧之事,是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做人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做什么事都要“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有的人之所以干不好事、干不成事,也不是没本事、没能耐,而是没良心,用老百姓的话来讲,那是昧着良心干事,是良心瞎了,“良心让狗吃了”,甚至“良心太黑,连狗都不吃”。昧着良心做事就会不计后果,小则缺德,大则作恶,后果不堪设想,可能毁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所以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不得好死。”良心坏了,就有一辈子也还不完的良心债、感情债,就要受尽良心的折磨,备受煎熬、寝食难安。凭良心,就要心想好念、身行好事,这样才会心安,正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也才能“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第三句:靠本事吃饭。干事,要凭良心;但干成事,得靠本事。所谓本事,就是本领,就是一个人谋事、干事、成事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比如才学、智慧、胆识、能力的总和。真本事是“内功”,讲究的是功力深厚,出神入化,无招胜有招,绝不是花拳秀腿。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常言也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斧快不怕纽纹松”“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讲的都是要有硬本事、真本事。有本事永远不怕没饭吃。故郑板桥临终前给儿子留下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遗憾的是,生活中,那些越是没有本事的人,往往越加自命不凡,好指手画脚、高谈阔论。所以要多长本事,少长脾气。

巴尔扎克说:“因为无能,才变得无用。”靠本事吃饭,就是要做有用的人才,不做无用的奴才。“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 这句名言,形象地道出了人才与奴才的区别。站着的农夫比跪着的绅士高贵。多学一点本事,就会少说一句求人的话,就不会仰人鼻息,看人的眉高眼低,更不会滥竽充数、浑浑噩噩。只有靠本事吃饭,才能活得堂堂正正、实实在在。当然,有本事,还得守本分。人们常说: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有本事,强调的是干事有水平、有能力,讲求干成事;守本分就是尽职责、守规矩,不做出格事。有本事和守本分,好比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没有本事会误事,不守本分会出事,有本事守本分才能成大事。

第四句:拿成绩说话。工人用产品说话,作家用作品说话,庄稼用成熟说话,干事用成绩说话。有没有本事,要拿实实在在的成绩来印证。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是本事,瞒天过海、欺上瞒下不是本事,八面玲珑、曲意逢迎同样不是本事,而是低品劣徳。有真成就,方有真本事;有多大本事,得看有多大成就。销售讲业绩,官员讲*绩,没有功劳,苦劳就是“白劳”。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乃至社会对一个人价值认可的程度,取决于你为企业、单位或社会创造业绩的多少。因此,在人生的考场上,假如你要想证明自己有能力、有本事,想证明自己在真干事、干实事,惟一的法则就是用“成绩”两字来证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需要任何借口。成绩就是实力,成绩就是尊严,成绩就是荣誉!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但一定要问心无愧!

成绩来自实干。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无小,不为不成。”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打粮食的话不要说。在任何一个舞台,都应该能上演一场好剧,把本事用到极致,把工作做到最好。而不能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些人信奉“干得好”不如“跑得好”,“能干事”不如“会来事”,千方百计琢磨如何玩技巧、走捷径、拉关系,皆是心术不正,旁门左道,有可能一时受宠、风生水起,但终将一生被弃、为人不齿。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你没有做出成绩,你迟早是一枚被弃用的棋子。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三不朽”也是对一个圣人的评判标准。据说,我国五千年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看来我等芸芸众生,只能望其项背。然以上“凡生四句”,人人既当为,人人又能为。四句之中,人格是基石,有人格,方顶天立地;良心是内核,有良心,方从善如登;本事是实力,有本事,方如鱼得水;成绩是标志,有成绩,方有位有威。得此四者,虽非朝夕之功、一蹴而就,但当立足本职、竭尽所能,以求日有所进、砥砺前行。倘如是,虽不能做圣人,但亦可为能人。身为凡生,此生足矣。

贪欲是生命的“灾星”

讲贪欲,首先要从欲望说起。什么是欲望呢?百度词典如是解释:欲望是对能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或是强烈的向往。

分析上述解释,我想大概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欲望具有客观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需求;第二,欲望具有广泛性,涉及纷杂的事物或丰富的经验、体验;第三,欲望具有快乐性,它能带来愉快、满足或兴奋;第四,欲望具有自主性,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选择;第五,欲望具有强烈性,是一种热切的期盼与追求。

毫无疑问,欲望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元素。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是骨子里天生就有的基本成分,是人所共有的一种自然生理心态和思维,是一种最内在的、最基本的元素。简言之,欲望是人的本性,正所谓“食、色,性也”。欲望作为人之所共同,如荀子所讲:“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霍布斯也将人性理论归结为“两条最为确凿无疑的人性公理”,一条是自然理性公理,另一条是自然欲望公理,这是很有道理的。

欲望是灵魂深处的内在追求。没有欲望就没有灵魂。欲望在灵魂深处,或如一汪泉水在涌动,或如岩浆在奔腾,体现着个体内在不断生成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不同层次。这说明,人的一生不仅是满足一个又一个需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走向更高层级的过程,是一个不可穷尽的过程。人们对财富、对功名的追求也大抵如此。对芸芸众生来讲,与其说人生是一个追求梦想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一个实现欲望满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欲望其实就是追求或理想。

欲望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人有欲望,但人不是低等动物。人的欲望不只是生理的需求,更是思想的体现,是一种有意识地、能动地、自觉地行为,是有计划、有步骤、有追求的行为。智性之自觉与兽性之自发,这是人类欲望区别于动物欲望的根本体现。所以,有欲望并追求欲望的满足与实现,表明我们是进步了、文明了,而不是退化了、可耻了。对个人正当欲望的尊重与满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把思想和革命激情看成历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的唯心主义错误时还说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里,对利益的追求无疑是欲望的体现。可见,欲望不仅是个体,而且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走出的是一条越来越人性化的路子。满足需要或欲望,这是符合人性发展的,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压抑人性的行为,那是很幼稚、很愚蠢的,当然也是很残忍的。

很显然,有欲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决不能认为欲望是个羞于启齿的、甚至见不得人的坏东西。正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细细品味这段话,很深刻、很精辟。

所以,欲望只是一个中性词。可是现实中的人总是习惯于把它当作贬义词,对欲望有片面性的理解,甚至还有人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没有欲望的人,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所以,对欲望,一定要正确地看待。要卸下面具,真诚面对,不要当伪君子。这也是在讲贪欲之前,为什么要讲这一大段话的原因。

欲望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要看你如何控制他、驾驭他;欲望更应是一种正当的追求,不择手段显然是不可取的;欲望也是一个应该适可而止的东西,需要量力而行、切实可行。不恰当的、过分的、被放纵的欲望,就成为贪欲了。

过犹不及。和欲望这个中性词不同,贪欲则是一个贬义词,指一个人觊觎非分之物,贪心甚至贪婪。贪欲萌动、贪心不足、贪婪成性,这大概也是“贪”的层级之分了。有人讲,年来,地球上过去现在,存在的个体人类大约亿人了。有贪欲的人,十有七八;有贪心的人,十有四五;贪婪的人,也就十有一二了。不知是如何估算的?但观众生之千姿百态,似乎就是这个状况。

“贪欲”两个字很有意思。“贪”,上边一个“今”字,今生、今世;下面一个“贝”,古代通用的货币。把今生都压在钱上,能不贪吗?“欲”字也很有趣,“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欲求,甚至欲壑难填。所以,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贫穷只要一点东西,奢侈需要许多东西,而贪欲却要一切东西。这就是俗话讲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清人胡澹编纂的《解人颐》中有首《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这首诗将“不知足”、将贪欲的过程,刻画地淋漓尽致。古今同理,今天读来既令人忍俊不禁,又一声叹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人苦不知足,贪欲浩无穷。”贪欲,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站在洞口的人,永远也无法感知到它的诱惑力与吞噬力。稍有放纵,就很容易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让人贪心不足、贪得无厌。比如:有的贪财无度,心为物役,一门心思钻钱眼,为堆成金山银山不遗余力;有的贪色无度,纵情于声色之间,寡廉鲜耻,骄奢淫逸;有的贪杯嗜酒,沉醉于觥筹交错,甚至淹死在小小的酒杯中;有的贪求功名,追求“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总想青史留名,“鹜声华忘*事”,不惜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有的贪位好权,一天到晚琢磨“再上一个台阶”“再换一个岗位”,为谋取更高权位,费尽心思,用尽心机;有的贪而无信,不讲诚信,讲得头头是道,做得背道而驰,“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左手拿现金,右手拿先进”,何知“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有的贪赃枉法,视法律为儿戏,视规矩为无物,压根儿就不知人间还有天理、公道和正义;有的贪利忘义,为了蝇头小利;有的贪玩成性,朝歌夜弦,乐不思蜀,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如是等等。

与启蒙时代人不同,康德对于人的丑恶包括贪欲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人与动物之不同的确在于他有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始终服从理性。相反,在理性与欲望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张。个人基本上是为自己的自然欲望所驱使,所以他往往不能满足和符合道德律令的要求,这使得人类历史至今是一个罪恶的故事。”看来人的欲望是很容易膨胀或疯狂的,是有低等动物的兽性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治学》中说得更为直截了当:“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

常言道,贪字头上一把刀。人生80%的悲剧,皆来自于贪欲。贪欲是灵魂的腐蚀剂。明代名臣杨继盛曾在自己的遗书中告诫子女:“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坏了,无所不坏。对电脑,机芯坏了,那只是个废品;而人心若是坏了,就成毒品了。而“有欲甚,则邪心胜。”贪欲越重,机心越深,以后的奇祸就越大。因此佛教中将“贪”列为“三毒”之一,曰“贪嗔痴”,足见为贪之害。“为人行事勿猖狂,祸福渊潜各自当。”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讲:“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贪欲之为狂。”“狂”则必然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最终被贪欲吞噬。

贪欲是生命的“灾星”,是痛苦之源。我们之所以常常感到不快乐,那不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为了快乐生活、幸福生活,就要学会节欲不纵欲、正欲不乱欲。也正如荀子所言:“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节”,就是节制、控制。那么,如何节制、控制?

要有“知足”之心态。人生在世,要有“三足”意识:对自己,要“知足”,知足者常乐;对别人,要“知不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事业,要“不知足”,要有进取心。这里,单说说“知足”。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要有“布衣桑饭,可乐终身”的满足、“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清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的满足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老子还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不知足,不知止,栽进了罪恶的泥潭。这是悲剧,也是警示。

要有“知止”之智慧。“知止”,是比“知足”更高一层的人生境界。写文章,要行于当行、止于当止,甚至增一字则嫌长,减一字则嫌短。人生也是如此。隋朝大儒王通说:“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若知止,就能明白自己的定位,扮好自己的角色,管得住自己的欲求。人不知止,就会得意忘形、肆意妄取,或者由盛转衰、乐极生悲。就像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其作品《蝜蝂传》中描写了一种“善负重喜爬高”最终因“其力不已,至坠地死”的小虫蝜蝂,聚敛资财、贪得无厌。为人切莫“智若小虫”,像蝜蝂负重,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知进知退、知舍知得。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倒是很值得学习。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代表你的七情六欲要拿得起、放得下。一双筷子为什么必须拿起来?那是因为你饿了,不拿起筷子吃饭就要饿死;一双筷子为什么又要放下来?那是因为你吃饱了,吃饱了还硬吃个不停,就会把你撑死。道理就这么简单。钱多钱少,都有烦恼;官大官小,没完没了。贪财求官,为什么就不怕撑死了呢?果真是“事中迷、事后悔”?只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要有“知界”之清醒。“知界”就是要为自己设定一个为人处世的界限,不可逾越。真理向前走一步就是谬误。人生有很多警戒线、高压线是不能突破的,有很多雷区是不可乱闯的。否则,那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做人要有底线。老百姓也常说,“做人要讲原则,做事要守规矩”,“凡事都要把握个度”。这里所讲的“原则”“规矩”“度”,其实就是“底线”。底线是为人、做事、从*的最基本准则、标准和限度,是一条分界线、一道分水岭,不能有一点变通或一步越界。只有明底线,方能知敬畏。要自己给自己立规矩、定框框、划边界,学会认识自己、懂得限制自己、善于克制自己,做到不义之财不拿,不当之利不得,不法之事不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要有“知守”之坚定。“知守”就是要坚守,做到坚守意志、坚定定力。何为定力?定力是一种不为诱惑所动的坚定信念,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精神状态,是一种顶得住压力的意志品质。简单讲,就是做到“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别人送你一千元,你可能无动于衷;送你一万元,你的小心脏会不会为之怦然心动?送你十万元,你会不会就乱了方寸;送你百万元、千万元,你会不会为之发狂、为之不惜铤而走险?生活中有时候不是因为你能做到控制或拒绝,而是因为诱惑还不够,还没有让你感觉到“值得”去做。所以一个人面对外界繁杂的诱惑、无处不在“围猎”和内心冲动的贪欲,做到坚守是不容易的。况且,不是坚守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毫无节制的欲望,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一败涂地。人之为人,要有理智、讲理性,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才是人的价值所在。所以,要学会抛弃私心,让心远离尘垢;少些欲望,让心远离痛苦;要珍惜当前所拥有的,而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有过度的非分之想。否则,“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你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连现在拥有的权位、财富、快乐,也一并失去。

“贪欲本无体,执境便成迷。”只要我们了解贪欲之虚妄不实,心无妄求,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境界来临,都能以正智观察,行无颠倒,自然不会掉进贪欲的泥潭。

有时候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做到却很不容易。所以做人不能对付,做事不能应付,“认真”二字值千金。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控制贪欲,必须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堵住每一个贪欲的缺口。

一念不可放纵。“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明朝道人洪应明有言:“人只一念贪私,便销钢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这都表明,一念之间,咫尺天涯。比如,公私只一念之差,廉耻只一念成祸;“手表”变“手铐”,“贪欲”铸“监狱”,全在一念之间。心无妄求,一生无忧。贪欲之念切不可有,欲念一旦产生,就会如暗流,于无声无息之中汇集成凶险的“地下暗河”,迟早会冲毁思想的堤坝。

一步不可不慎。恐怕没有哪个贪婪之徒是“一步到位”,成为大贪、巨贪的。他们都有一个“练胆”的过程,从小错到大错、从量变到质变,从最初的提心吊胆到最后的胆大妄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然,一些人可能也有“见好就收”的心理预设。可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旦钱迷心窍,就难以自我控制。正如巴尔扎克所言,“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唐代名臣陆贽有一句警策之言:“贿道一开,展转滋甚。”别指望你一次贪婪,下次就会收手。贪欲的胃口一旦打开,是很难收住的。就像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米缸,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它也曾想过跳出米缸,但终究未能摆脱白花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米缸见底了,才发现想跳出去已经不可能了。

一点不可疏忽。“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古人讲:“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心灵上的尘垢并不是一时间长成的,而是在“小节”“小欲”“小过”中一天天滋生繁衍的,是在“喝个小酒、收个小礼、受个小贿”的小打小闹中,走向“贪小便宜吃大亏”的。“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任何微小的贪欲也必须加以控制,加以驾驭,否则就会膨胀,成为一种伤害。

一念不可放纵、一步不可不慎、一点不可疏忽,这“三个一”的提法很严格、很苛刻。有人甚至会觉得这有些不讲情理,或很难做到。然天下大事,必成于细。控制贪欲要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防起。小处不可随便,细微处方见精神。人之高下,或在于此。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控制得住贪欲,做人才能做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佛曰:“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无所贪欲,何忧何畏?”多一份奢求,就会萎缩一份精神;多一份贪欲,就会丧失一份人格。想做顶天立地的人,那就请先从戒除贪欲做起。

作者简介

寒山石,本名崔利民,现供职于陕西某省属国企,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工作之余喜好诗文,曾在《诗探索》《诗选刊》《中国诗歌》《黄河时报》《敦煌诗刊》及美国《新大陆》、台湾《葡萄园》、香港《中西诗歌》等诗刊发表《当下诗歌的十大流弊》《关于网络诗歌的几个问题》《流水时代的精神流血》等诗歌评论多篇,并有诗文多篇(首)公开发表,或入选多种版本,尤喜小诗、微型诗。著有随感录《轻走人生》《滴水藏海——当代微型诗探索与欣赏》(被誉为微型诗理论研究“弥补空白”之作)《微型诗精品百首》(合著,诗评集)《短笛轻吹——寒山石微型诗首》《微型诗论探》(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探讨微型诗的诗学专著)《汉字?神奇的密码——寒山石微型拆字诗》等。猜您喜欢往精选▼

?肖云儒老师为“陕西文谭”题写刊名●百期感言

?拜访著名作家贾平凹散记

?名家●贾平凹:正善之人——在《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渭南小说界第一百期——著名作家弋舟鲁奖作品《出警》研讨会纪实

?《北京文学》发表林喜乐中篇小说《佛珠》

?名家创作谈

冯积岐:追求短篇小说的复杂性和内涵性

?*益民《石羊里的西夏》艺术实验论析●李险峰

?名家●王琪玖散文讲座:曲径通幽法

?*:文学是一座山——读陕籍著名作家王蓬长篇小说《山祭》有感

?李印功《平凹与三毛》:一个传奇故事的再生——且听编剧东篱一席谈

?安保仁:美哉斯文壮哉斯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频阳子:河边(小说)

?孙见喜:中西医对擂的三件趣事

?李文君:看破不说

?李培战:“非常规”的赵季平

出品单位:陕西文谭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编网络支持:陕西文谭网文谭ID:sxwtw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山石人生随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