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鸿林
荀子,名况,尊号为卿,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治家、军事家。他前继孔孟之余绪,后开儒学之新风,被大家誉为“名世之士,王者之师”。
关于荀氏姓源的来历,本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周武王分封诸侯,周文王第十七子受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史称郇伯,后来郇国被晋国兼并,春秋时晋国公族隰叔又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其后代子孙便以荀为姓氏。
按《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载记,最早出现的荀氏人物是荀叔,周平王四十八年(前)“荀叔追庄伯(曲沃武公)到家谷(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周桓王十三年(前)曲沃伯称灭荀,荀伯万弃邑奔戎。到周惠王十九年(前)始显示荀息的事迹,荀息为晋国大夫并掌握兵师大权,他曾率师伐虢,取其都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南)。周襄王二年(前)晋献公诡诸卒后,荀息为了宫廷争储与人为难,后因劳心过度而死。继而,荀氏族人荀逝傲主晋*,辅晋侯。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晋侯将兵师整编为三行,荀林父将中行,任帅后他曾多次争战疆场,率师伐宋,攻楚救郑,拒狄灭潞等,战功卓著。周定王十三年(前)又率师讨伐赤狄于曲梁,晋侯论功赏其千金。周定王十九年(前)晋将兵师合为六军,荀骓(文子)等人分别擢为新三军将佐,时称新卿。
周简王夷元年(前)晋出兵救郑伐蔡,荀首随逐军前,巡视形势后,谏言返朝,晋军有利地把握住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周简王八年时晋历公,率诸侯伐秦,荀氏家族又有荀庚、荀罃等将佐率新四军败秦于麻遂(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周简王十二年时荀偃主中行将帅,权倾朝野,晋历公欲谋卸其兵权,偃遂拥立新君悼公,并率领诸侯大军伐郑攻楚、讨许,配合荀罃(知罃)新筑虎牢城。周灵王二年(前)周王召诸侯赴鸡泽之会,有荀侯人物荀会随晋悼公请盟。周灵王六年(前)荀罃已主持军国大权,将中军之帅,六年后,荀罃卒,荀偃重继中军帅位。周灵王十七年(前)晋平公伐齐,荀偃随其攻取京兹(今山东省平阴县),次年春天也死于军中。周景王四年(前)又有荀氏人物荀吴将中行,率师攻太原、伐肥邑、鲜虞等地。周景王二十五年(前)荀跞(知文子)等率九州之师护围周悼王归王城,悼王卒又拥立敬王为东周王。王子朝自翊西王并立,三年后晋荀跞、赵鞅率师助敬王讨伐王子朝,克巩,王子朝奉典溃奔楚地。周敬王九年(前)荀跞至乾侯(今河北省成安县)迎请鲁昭公赴晋,未听召唤。到前年晋大夫荀寅将中行帅位并与邯郸赵午联姻结亲,他们便联合起来击败赵鞅,迫其退保晋阳。从此,邯郸荀氏家族与赵鞅结下怨仇,之后鞅族兴赵,邯郸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拘死赵午并多次挫败邯郸荀氏,先将其宗室驱出邯郸,又败其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潞城(今山西省长治市),再讨伐荀氏于邢地食邑(今邢台市北)、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南)。赵鞅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彻底击败了邯郸荀氏,逐其族人,迫其逃散,溃奔齐鲁境内。从此沦为平民。
周元王四年(前)晋知瑶(荀姓一支)攻齐擒齐大夫颜庚,到前年又率师攻郑,屯军桐邱(今河南鄢陵东)再到前年,晋知瑶配合韩、赵、魏三国贵族共灭范氏、中行氏(荀氏一支)尽分其邑,晋地荀氏宗族始有明显分裂,宗室自乱,其族人易姓公孙、中行、智、知、辅、程等姓氏。从此天各一方。因知瑶骄横纵欲,内外责难。后又得罪赵无恤(襄子),赵、韩、魏三家联合攻杀知瑶,荀氏家族又一次尽失邑地。到周定王十七年(前)知瑶之子,晋大夫知开率其族人奔秦,四年后其弟知宽也率其族人奔秦。至此,晋赵两地便消失了荀氏贵族的踪影。
周烈王元年(前),赵襄子卒,其子浣是为赵献侯自晋阳徙都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南),时有荀氏家族随往。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赵相公仲连,听从番吾(今磁县西南)君言,向赵烈侯推荐荀欣等人举贤使能,擢升荀欣为中尉,辅助赵王,赵实行法治,讲求仁义,进行改革。至前年赵又迁都邯郸,史称赵敬侯章元年。荀邑贵族荀欣遂将家室迁入邯郸,定居苑城。周显王八年(前)魏赵易地,赵旧都中牟(原是卫地)始归魏管辖,原荀氏邑地沫(淇县)亦附魏属。
当今,安徽琅山荀氏谱牒资料确立荀息为荀姓第一世先祖,至第十五世为荀逝敖,十六世为荀林父。笔者认真考查了这段历史时限,荀息大致生活在公元前年前后,延至到荀林父时是公元前年左右,其中间年代间隔仅82年,怎么能衍生出十五代呢?所以,对其提供的谱序排列持怀疑态度,不能苟同视之。另外,荀姓是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武王时始封,姓始祖理应从那时算起,才符合宗系规律。或许按照《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载记,公元前年时荀氏家族已有宗族人物荀叔、荀万等人,故认为由此上溯排序,才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本文暂且按安徽琅山荀氏辈系排列,晋地荀瑶已为荀氏第22世,开、宽为第23世,到荀欣时为荀氏第26世,当繁衍到荀况时已是荀氏第30代了。从其说荀欣是荀子的高祖,这与我五年前著文的观点认定还是比较一致的。“特定的*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造就了一位杰出人物的诞生”。荀子的父辈名讳荀荻(从山东说)安徽荀氏谱记为民,荀况的子辈是踞,孙辈为疆,到荀子的十世孙为博,十一世孙名淑。到这里恰同《中国历史大事编年》、《二十四史》等历史文献记载的荀氏辈序相符。
纵观历史自一代儒学大家荀子以后至族孙荀淑之前,关于荀氏人物的记载甚少。这可能与某些特殊的事件相关联,秦二世二年(前)秦将章邯破邯郸夷平城廓,迁其民于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滑县、开封以西地区),因荀子当年曾赴秦训令指责过秦皇,族人为避兵祸,随南迁人流徙居到河南。汉高祖九年(前)年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又迁赵魏名人后裔及豪杰到关中时,荀氏族人又被谪徙四川、陕西。
汉章帝七年(82)荀子的第十一代孙荀淑出生在颖川西豪故里。从此,荀氏家族又逐渐兴旺发达起来。荀淑年少博学,州里称其为知人。汉安帝时仕郎里侯相,后辞官回归故里。膝下生有八子,名曰俭、绲、靖、焘、汪、爽、肃、専,时称八龙。东汉建和三年()荀淑去世后,葬于今许昌市区北,名曰“八柏冢”。颖阴县令敬仰荀族之望,八龙之威,遂将西豪改称为高阳里。
荀子第十二世孙,荀淑子荀爽(——)汉献帝时仕司空职,著作有《易经》、《诗经》、《汉语》、《春秋条例》等。族兄子荀昙任广陵太守,荀昱为汉灵帝沛相,建宁二年()锔*入狱,天下豪杰陷罪者甚多。
十三世孙荀悦(——)曹魏时仕秘书监、侍中,著名*治家、史学家,著作有《汉记》、《申鉴》等。荀彧(——)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魏初尚书令。著作有《昌言》凡三十四篇,提出“人事为本、天命为末”的论点,年卒于寿春。荀衍仕监军校尉,荀谌、荀衢未记,荀彝任州从事。荀愔仕丞相祭酒。
十四世孙彧长子恽,虎贲将军,恽第俣,御史中丞,俣第诜,大将军从事中郎,诜弟顗,仕魏至太尉,咸熙中擢为司空。衍子绍,太祖时仕太仆职,衢子祈,仕济阳太守,谌子闳,太子文学掾,彝子缉、适、中平六年迁冀州。荀攸魏初尚书令,建安十九年时岁五十八,年长彧六岁。
十五世孙缉子彪,棱宁侯,恽子甝,为散骑常侍,霬为中领军。绍子融,未记。
十六世孙荀勖(?——)西晋任书监后迁尚书令,文学家、音乐家、目录家,生有十子,仕达者三。荀眺,湘州刺史。彪子蒿,襄城太守,甝子顗,霬子恺,未记。
十七世孙闳重孙荀辉,仕太子中庶子。勖子荀组,元帝时为司徒,大兴初加禄尚书事,永昌元年迁太尉,加太子太保未拜卒。荀雍,仕宋官至员外散骑郎。荀绰,从事中郎著作有《晋后书》,荀藩,永兴元年()仕仆射职,晋永嘉五年为司空,荀藐晋榆次令。荀蘟,晋太尉。
十八世孙荀羡,东魏孝敬帝时仕徐、兖州刺史。荀遽,太常尚书令,荀闿,晋侍中尚书。荀奕,元帝时侍书,荀蕤,尚书右丞。
十九世孙荀济初仕梁武帝后奔东魏拜侍读职。后被高澄所害。汪、籍、序未记。
二十世孙荀伯子(——)荀羡孙,南朝宋东阳太守,著作有《颖阳文集》,荀伯玉,广陵人,南朝齐辅国将军。荀仲举,未记。
二十一世孙荀昶,仕书中郎,荀郎,南朝宋南兖州刺史。
二十二世孙荀法尚,隋巴东敦煌太守。荀法超,南朝齐安复令。
二十三世孙荀匠南朝梁任官职。另外还有荀姓人物,荀彘,汉太原人。荀巨伯,汉许州人。荀纬,三国河内人。荀崧,南阳令。荀万秋,南朝宋御史中丞。荀琼年十五复父仇于成都。荀士逊,北齐中书侍郎,广平曲安人。荀宗道,元洺州人,国子祭酒。荀廷诏,明崇祯年间进士,著作有《蜀国春秋》。
笔者从事姓氏研究已逾十余载,现已走访过九省八十七县,一百二十余乡村,其中不乏对荀子故里的寻踪考查。《史记》称荀子是赵国人,为此,我历十二个寒暑的辛劳,苦苦寻觅荀子乡关的踪迹,初步推测荀子的故里有可能是在武安邑金城里三甲荀家村(今峰峰八特村)。
根据邯郸当地世代口碑相传的说法,我多次西行峰峰,穿越苍龙山麓,来到八特古镇,在老支书张宪云先生的陪同下,亲临四台之上,实地勘踏了这块神圣的土地,努力搜集着传说中的荀圣人出生在“金城别苑”的蛛丝马迹。这里,原来确有一个叫荀家村(又名西南庄)的小村庄,原属武安邑金城里三甲,汉代时已堙没在洺河之阳,仅留下过石刻铭记和世代不息的口耳传闻。经过八特村几辈人对村史文献的收集和追寻,他们清楚地记着五十年前闹土改时,村民曾从南山庙顶挖掘出东汉建武二年的石碑一尊,上面铭刻着八特村的来历及大事记,说八特村是蔺相如所命名,八特村是由其周围八个小村组合而成,其中有一个荀家村就在金沟西边的中台地下。七十年代生产队平整土地时,又有村民挖到过房屋的根基,莹垅下还掩埋着荀氏先祖的遗骨。另外,八特人世代牢记着一条祖训:“咱这里有人家荀氏的田产,啥时候荀家追寻说要,当要施还与人”。八特人代代遵循,辈辈相传至今。村人不告知笔者一个千古秘密:秦破邯郸白起功劳最大,白起实名公孙起,亦为荀系族人,自长平一战赵四十万将士冤魂哀野,白起遂生怜悯之心,当得知金城乃荀子故里后更觉羞愧万分,故拒秦王再毁赵氏河山,因此,遭秦王怒斩。秦一统天下后还诏令在邯郸广建武安君(王)庙,表面是想借其威名恐吓赵民,实际上是阴损白起,让赵人对其切齿唾骂。古代八特村就曾建有白起庙一座,后改为供奉关帝圣君。
至此,似乎为荀子是“赵国邯郸人”之说,寻到一些望风捕影的消息,尽管如此,笔者也甚感欣慰,毕竟为荀子在邯郸的故里之谜理出了一个新的头绪,为最终解开这个千古疑案也许不无裨益。
蒋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