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文学极简史
TUhjnbcbe - 2021/1/29 12:58:00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308723.html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

从《诗经》《离骚》,

发展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及至明清,各种小说如雨后春笋,

纷纷冒出,更遑论大部头的史书类,

其数量之庞大,绝对超乎想象。

周昉《簪花仕女图》

先秦

钱穆先生认为:

文学的起源是诗歌,

亦即韵文先于散文。

展子虔《游春图卷》

诗歌

《诗经》·《楚辞》

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上古时期,多为各种神话传说,

《山海经》和《淮南子》都有记载。

至西周初年,天下大安,

周天子为了了解百姓生活,

设了个采诗官,深入民间收集歌谣,

也收集一些反映国家和朝廷的诗,

时间久了,就积累出很多作品。

后来,孔子将其编定到一起,

就成了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

如今仅存篇,

分《风》、《雅》、《颂》三部分,

这是一本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全无姓名,

但她却影响了中国诗词上千年。

马远《松月图》

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

屈原读着《诗经》长大了,

在依山傍水的楚国,

屈子开始了“楚辞”的创作,

而后吸引了宋玉等的模仿,

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离骚》

就这么产生了,但直到西汉末年,

刘向才将17篇文章辑录成书。

展子虔《授经图》局部

散文

《尚书》·《春秋》

国家史书类散文

别看中国先有韵文后有散文,

但其实,以《诗经》为首的韵文,

和以《尚书》为首的散文,一直并驾齐驱。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即《尚书》记言,记录领导人发布的文告;

《春秋》记事,记录事情发生经过。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伟大教育家孔子编的,时间跨度大,

从尧舜到春秋的秦穆公,

说是散文,其实就是国家的公文资料,

文字晦涩难懂,喜欢读的人少,

一讲明君治民之道,二讲名臣事君之道。

马远《寒江独钓》

“诸子百家”

个人思想类散文

先秦时期,文化上百家齐放,

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

顺势有了记录各家言论的“子”式散文。

如果说《春秋》讲天子之国事,

那“子”则是属于平民和私人的。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各种流派和思想相互碰撞,

衍生出传承千年的经典。

儒家:孔子的《论语》,

孟子的《孟子》,荀子的《荀子》

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

法家:韩非的《韩非子》

墨家:墨子的《墨子》另外还有名家,

阴阳家,纵横家,杂家等。

这些著作,不仅是散文,

同时又是思想性的哲学著作,

所以中国人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

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来看,

这是完全无法割裂开的。

马远《松月图》

魏晋南北朝

今天将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合在一起讲,

看看前后九百多年的历史里,

中国文学有了何种发展。

范宽《临流独坐图》

诗歌

汉乐府·文人诗

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朝代秦朝,

设立了采集,编曲,训练的乐府机构,

汉初一度停用,到了汉武帝时,

重新成立了主管音乐的衙门乐府,

一直传到魏晋时期。

从这里诞生了

一种新诗体“乐府诗”。

北宋郭茂倩将其编为《乐府诗集》,

这是继《诗经·风》之后,

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

郭熙《窠石平远图》

上学时必背篇目里的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一个来自汉代,一个来自北朝,

被称为"乐府双璧"。

汉乐府之外还有文人诗,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建安风骨;

譬如南朝萧统编的《古诗十九首》;

魏晋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

南北朝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

文人诗才斐然,好诗频出。

王羲之《行草书雨后帖页》局部(宋摹本)

散文

汉赋·骈文

汉赋可以算汉朝的一大标签,

但“赋”先秦时已有,

写赋的大家有荀况和宋玉,

赋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

叙事时用散文,形容时用韵文,

此种文体,至汉最盛。

汉赋写得好的,当属司马相如和贾谊,

故有“如孔门要用赋,

那么相如入室,贾谊登堂矣。”

但儒家不用,汉皇室则喜欢

另有扬雄、班固等人也善做赋。

到了汉末,

有了讲究对仗和声律的骈文,

并盛行于南北朝,

因其喜欢堆砌辞藻,影响内容表达,

唐代渐渐被冷落,

至宋时,出了一批散文大家,

骈文也渐渐衰落下去。

王诜《绣栊晓镜图》

史书

学术专著

有人说:“唐诗晋字汉文章”,

“千古文章两司马”

说的都是汉朝的史书。

西汉司马迁修《史记》,

将文学与历史融合在一起;

东汉班固写了《汉书》;

南朝范晔《后汉书》;

晋朝陈寿《三国志》。

南北朝时期,有了学术专著,

北朝的郦道元写了介绍河流的《水经注》;

魏晋时期,文学批评进入一个小高峰,

南朝刘勰写文艺理论的《文心雕龙》

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

梁钟嵘《诗品》等论著;

齐、梁时期,编纂诗文总集风气很盛,

出生皇族的萧统主持编纂了,

最早的汉诗文总集《文选》,

史称《昭明文选》。

李公麟《五马图》

秦汉魏晋南北时期,国家分分合合,

文学和历史也随之变化,

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发展到七言,

为唐诗的繁荣打下基础,

散文也发展出史书、辞赋和骈文等,

小说初兴,尚粗糙。

而魏晋名士的风流,竹林七贤的洒脱,

至今令人念念不忘。

唐代

钱穆先生认为:

唐代可以说史中国文学史的中心,

可谓已达登峰造极之境。

阎立本《锁谏图》

诗歌

大唐,如陈年老酒,

入口浓烈,回味甘甜,

大唐璀璨的星空里,

唐诗是那颗最耀眼的星。

一本《全唐诗》九百卷,

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诗,

二千五百二十九个诗人,

这长长的数字,诉说着唐诗的荣耀。

初唐的文章四友

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为唐代近体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五律写的尤为出色;

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一扫齐梁浮艳之风,

将五言小诗化作七言长篇古体诗,

他们给唐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扩展了以往狭窄的诗歌题材;

有着游侠气质的陈子昂,

一扫六代纤弱之态,高雅之风大显。

阎立本《步辇图》

到了盛唐,即开元年间,

各派诗人齐齐登场。

“吴中四士”之一的贺知章,

偶遇李白夸其是“谪仙人”,

于是豪放浪漫的“诗仙”有了;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一生除了忧国忧民,

就是给李白写诗“表白”;

终生未进*治圈子的孟浩然,

却得李杜二人推崇,

他与“诗佛”王维都是山水田园诗人,

二人并称“王孟”;

大唐疆域辽阔,东征西战,

文人入军,挥笔吟诗,

边塞诗人气象昂扬,大家辈出,

有并称“高岑”的高适、岑参,

另有王昌龄、王之涣等。

这个时期,诗坛欣欣向荣。

王维《伏生授经图》

杜甫去世两年后,白居易出生了,

初入长安,就得顾况赏识,

初进官场,即遇至交好友元稹,

元白二人以诗唱和,谱一曲人间知音;

擅古文的韩愈和孟郊创了“韩孟诗派”,

而“诗鬼”李贺以及贾岛均得韩愈提携,

他们一起扛起中唐诗坛的大旗;

晚唐一开始是沉寂的,

直到“小李杜”杜牧与李商隐的出现,

开始有了新面貌;

与李商隐一样辞藻绮靡的温庭筠,

也给予了大唐最后的绝艳。

卢楞伽《六尊者像》

散文

唐诗走到最高峰后,

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后来一个成了大唐最有成就的散文家,

一个写的杂文和山水游记成绩斐然;

大唐谁最“毒舌”,非罗隐莫属,

他与皮日休、陆龟蒙一起写了讽刺杂文;

少年英才王勃和“风流”的杜牧,

将骈文发展到另一个小高峰;

唐代传奇已成熟,

最出名的是《柳毅传》。

佚名《宫乐图》

宋代

大唐后的五代十国,甚是混乱,

后来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灭南唐,俘李煜,开大宋江山。

大唐的诗人们将唐诗写到极致,

宋人很聪明的转向填词去了。

诗是文学的大宗,词是文学的小宗,

文体不同,题材亦不同。

因词风不一样,有了

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分。

李唐《村医图》

李后主开了宋词之风,

白衣卿相柳永直接跑到市井中写词,

阴差阳错的将婉约派做大做强,

先后入了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秦观、贺铸、周邦彦、张先等,

历史上最出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更是婉约派里的佼佼者。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

比柳永晚生半个世纪的苏轼,

延续范仲淹开阔,恢弘的词风,

义无反顾地扛起豪放派的大旗,

靖康之耻又催发一大批继承者,

如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

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等,

其中的领袖人物当属辛弃疾。

其实优秀的大宋词人,

既写得了诗,又填得了词,

婉约、豪放样样信手拈来。

刘松年《罗汉图》

散文

我们都知“唐宋八大家”,

其中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人,

其他六位皆出自宋朝。

宋初,欧阳修痴迷韩愈的散文,

悉心研究,终有所成;

改革家王安石紧跟而上,

同时期的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以及曾巩,都得欧阳修的赞赏和照拂。

大宋朝的统治者重文,

这时期可为文人的“天堂”,

在重重外患之下,文学发展迅速,

沈括写科学类书籍《梦溪笔谈》

史学家辈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

话本开始流行,

如《三国志平话》《错斩崔宁》等,

绘画、雕塑、书法等也不弱。

刘松年《博古图》

元代

中国的文体是由诗到词,

由词到曲,由曲到传奇、戏剧,

如此演变下去。

元曲又分为散曲和杂剧。

黄公望《丹崖玉树图》

散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

是当时的流行歌曲,

最出名的散曲四大名家,

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

我们最熟悉的是马致远。

倪瓒《秋亭嘉树图》

元杂剧

杂剧则是元代的歌剧,

在当时十分流行,

元后期,其创作中心逐步南移,

与温州的南戏融合,到元末成为传奇,

明清时发展出昆剧和粤剧。

杂剧五大名家和作品分别为: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

还有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

而关、白、马、郑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

明清

明清两代,诗词有人写,

但更为出名的是小说,

四大名著皆出自此时期。

四僧禅意山水

诗文

明清一批搞传统文学的,

集中在古文复古上。

庙堂派文章重雕饰粉琢的王世贞;

唐宋派学欧阳修、曾巩的归有光,

清中,桐城派的

方苞、刘大櫆、姚鼐

也学唐宋八大家。

写高雅艺术的传统文人也不少,

明代三才子杨慎、解缙和徐渭,

还有刘基、宋濂、唐寅、张岱等;

明朝各种派别更是争论不休,

从前、后七子到“唐宋派”和“公安派”。

清朝的多情才子纳兰性德。

唐寅《落霞孤鹜》

小说

明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最高,

其中以明代为重,小说类型丰富,

讲史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和施耐庵的《水浒传》;

神魔小说有吴承恩的《西游记》;

世情小说有《金瓶梅》;

白话短篇有冯梦龙的“三言”

和凌梦初的“二拍”。

髡残《人物图页》

清朝有两本小说最为出名,

蒲松龄的文言短篇集《聊斋志异》;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

长篇里还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清末的谴责小说发展也很好,

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的《孽海花》、刘鄂的《老残游记》。

周昉《簪花仕女图》

中国文学极简史,到此结束,

你若喜欢,可任意打开一环,

捧卷而读,掩卷而思,

感受华夏千年的

文字之美,文学之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文学极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