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国学小课堂
1.孙子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为什么吴王还用他做将领?
2.为什么在强调君权的社会中,孟子却主张民贵君轻?
3.儒家学者荀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恶”?
4.商朝为什么总是迁都?
5.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是谁?
孙子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为什么吴王还用他做将领?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都在努力练兵,想要争当霸主,所以他们纷纷开始寻找各种人才。位于江南的吴国也有争霸天下的野心,但是缺乏优秀的将领。有一次,大臣伍子胥把孙武写的《孙子兵法》进献给吴王阖闾(hélǘ)。吴王读完后对孙武大加赞赏,立即派人邀请孙武来到吴国。
吴王见到孙武后,对他说:“你写的十三篇兵法寡人已经详细读过了,非常有见地。不知道你能不能现场演练一下。”孙武知道吴王是在考验自己,便欣然答应了。于是,吴王命人挑选了三百名宫女参加演练,并且任命他最宠爱的两位妃子作为队长。宫女们就位后,孙武下令操练。宫女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操练,觉得很好玩,一个个都笑得前仰后合,根本就不认真操练。孙武见状,又重复了一遍命令,并警告再不服从命令就军法处置。可宫女们根本就不当回事,仍旧嬉笑打闹。孙武大怒,叫来负责执行军法的官员,说:“军法制定了,就应该严格执行,队长不服从军令,该如何处置?”执法官回答说:“队长不从军令,理应问斩。”于是孙武命人把两个队长绑了起来,准备斩首。
吴王见孙武要斩自己的爱妃,连忙阻拦。可孙武却说,军令制定了就一定要遵守,若是不遵守,一定会让军队变得散漫,就更加不能称霸天下了。于是没有听从吴王的劝阻,将两名妃子立即斩首。宫女们看到吴王最宠爱的妃子都被处死,个个惊恐万分,生怕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再也没有敢不听号令的人了。在接下来的操练中,军阵变得整齐有序,进退有度。
在此次操练过程中,孙武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后来,孙武果然不负吴王所望,率领吴军以少胜多打败了楚国,吴国最终成为了一方霸主。
为什么在强调君权的社会中,孟子却主张民贵君轻?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战争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于是,那个时候诸子百家的观点,大多都是为了强调君权、实现统一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却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观点。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中,人民应该排在第一位,*权次之,国君排在最后。在孟子看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个阶级中,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的庶民才是最重要的。孟子十分重视民众对国家的作用,强调人民的价值,这在当时的思想中是十分先进的。
既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超越时代的产物,那么它必然会被当时的时代所排斥。所以,在战国时代,孟子的学说很少被人们所推崇。但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却是十分长远的。
细数历朝历代的君王,凡是有所作为的贤能君主,如汉景帝刘启﹑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牢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至理名言,处处以民为本,以民为先,开创一个又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太平盛世。所以,虽然孟子的言论看起来很叛逆,确是十分符合历史潮流的。
儒家学者荀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恶”?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开头的两句话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只是因为后来有的人学好,有的人学坏,才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类似的话,在《孟子》里面也能看到。孟子说,当一个过路人,看到一个小孩子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眼看就要掉到井里了,他会不会担心?会不会想要制止呢?会。所以孟子认为,这就证明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可是荀子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同样是儒家学说的大师,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的。人有享受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与生俱来,如果放纵欲望,就会和别人产生纠纷,就会引发各种争夺事件。如果人人都放纵自己的欲望,我们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之所以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社会能够维持一定的秩序,不至于崩溃,不是因为人性本来就善良,而是人在成长中受到了教育,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里,八斗要告诉大家,所谓的性恶论,并不是说每个人生来就是坏人,更不是为大家相互残杀、相互侵害找理由,荀子强调人性本恶,是为了突出后天的修养与学习的重要性。
商朝为什么总是迁都?
同学们,你们知道商朝吗?仔细想一下,会发现商朝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商朝会频繁的更换都城。商朝的都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都。我们都知道,都城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迁都的,商朝这么频繁的迁都,是为什么呢?
关于迁都的原因,人们经过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种观点:“水灾”说,“游牧”说,“去奢行俭”说和“王位纷争”说。下面,八斗就一一和大家介绍一下这几种观点。
“水灾”说是从自然灾祸方面解释商朝多次迁都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没有十分确切的材料做基础,推理上也有逻辑问题,因为商朝的几个都城全在黄河两岸,而且几次迁都都是离河边越来越近,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猜测。
“游牧”说是从社会生产方面去探求原因的。“游牧”说认为,商朝早期的人们是没有固定居所的游牧民族,后来才有了初步的农业,所以在不断迁徙之后才开始定居。可是,商代的甲骨文和后来人们发现的考古资料证明,商代的人们早就不过游牧的日子了,所以,这种说法也显然站不住脚。
“去奢行俭”说和“王位纷争”说则是从社会*治方面去解释商朝迁都的。“去奢行俭”说认为抑制奢侈,倡导俭朴,是商都屡迁的原因。可是,有证据表明,商朝一直都在提倡简朴。但是,为什么后来却不迁都了呢?看来这种解释也缺乏说服力。
“王位纷争”说认为,商朝前期曾有“九世之乱”,也就是九代商王都因为王位传承问题发生过纷争,纷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商朝王权的削弱和贵族势力的膨胀。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削减贵族的实力,就要改变贵族的地理优势,而最好的手段就是迁都,于是,迁都就成为了商王的战略措施。目前,“王位纷争”说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观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是谁?
说起女将军,同学们最先想到的大概是花木兰。那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是谁吗?哈哈哈,她就是妇好。妇好的名字和事迹被记录在了甲骨文上。一直被人们歌颂。
妇好是商朝国君武丁的妻子。武丁继位后,励精图治,勤于*事,使得商朝的*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武丁也被称为“中兴之王”。值得一提的是,武丁时期是商朝武功最盛的时代。当时,土方等部族经常侵扰商朝的边地,双方经常爆发战争,就在武丁和其它部族的征战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将军,她就是武丁的妻子妇好。
根据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商朝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武丁的妻子妇好自告奋勇,想要带兵打仗。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率军出征是一件少有甚至不可能的事,这让武丁很犹豫。最后通过占卜,得到吉利的征兆,才决定派妇好带兵出征。结果商朝大获全胜。
武丁得到胜利的消息,十分高兴,从此就让他这位妻子担任统帅。妇好也不负众望,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独立的小国。在战争中,妇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巾帼英雄的风范,比如,在与巴方作战时,她率领军队布下埋伏,截断了巴方大军的退路,等到丈夫武丁从东面击溃巴方军后,将其驱赶进自己埋伏的地区,一下子歼灭了巴方军。这场战争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最早的伏击战。
妇好不仅是一位女军事家,还是一位女*治家。当时国家的大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祭祀和战争。妇好不但在战争中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和才华,在祭祀中也有出色的表现。她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被商王武丁任命为负责占卜的官员,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
可以说,商王武丁创造的中兴局面与妇好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妇好是实实在在的大功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