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艺术本质观的发展middot第三期
TUhjnbcbe - 2021/1/27 8:53:00
贵阳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代表人物

荀子(战国时期)、程颐、朱熹(宋)等。

主要观点

一切言辞必须契合道,一切言辞必须阐明道;文,所以载道也;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解析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这个概念与柏拉图的“理式”比较相近,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也常常是作为艺术的本质存在的本体论范畴。“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本体和普遍规律的哲学范畴,最初为老子所提出。

老子所讲的“道”通常被认为有三种含义:一、作为宇宙天地存在之根本,先天地而生。二、规律性的道,是世界万物对立转化的规律。三、作为生活准则的道。可见,“道”的含义和柏拉图的“理式”是有一定的差异,富有更复杂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与道的关系很早为人所讨论,并强调“道”作为文艺本质的重要地位。

“文以明道”说在战国时代的荀子那里初见端倪,他主张一切言辞必须契合道,一切言辞必须阐明道。

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谈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认为道是依靠文来阐发的,刘勰的观点已初步涉及文以明道的问题。

后来,宋代理学家将文、道关系推向了极端,共同趋向重道趋文的旨趣。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将“文”视为“道”的传声筒。

程颐则认为“作文害道”,公开主张取消文学艺术。

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将文与道的关系看作本末主从的关系。

显然,“理式”和“道”虽都是作为美的本质和根源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范畴,但二者由于文化背景与内涵所指的明显区别而不可等同而论。

艺术本质观的发展·第二期

艺术本质观的发展·第一期

艺术学硕、专硕专业介绍

1
查看完整版本: 艺术本质观的发展middot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