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二连三的烂片之后,总算有一部高水平的历史剧上映了,《大秦赋》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终极篇,保持着前面三部的高还原度的同时,各种细节和场面也十分用心。不可否认,任何一部历史剧都会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笔者也是从第一部开始追,被央视的这套高水准制作所吸引。与前几部不同,这部开始,秦人走上了时尚路线,在很多场景里,我们看到了歪着的发髻,特别是战争剧情中,士兵大多都是歪髻或者叫偏髻。那么历史上究竟秦人是不是梳着这样的发型呢?其实,这个偏髻的出现,曾经一度让人们怀疑,兵马俑的主人可能不是秦始皇。截图来自《大秦赋》士兵都是偏髻殷商以降,除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披发、断发、髡发、辫发等习俗外。中原地带的居民一般多将头发梳挽成髻。不惟女子如此,男子也不例外。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骨笄、玉笄和象牙笄,就有不少为男子所用;出土时往往紧贴头骨顶端。每个头骨边上附有一枚。由此可知,商代男女的发髻,大多梳挽在头顶中央。现存最早的发髻图像为年在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一件玉人。玉人为全身立像,呈裸体状。两手下垂捧腹,双足并拢,两耳各穿一孔,可能象征着耳饰,其全部头发被集束在头顶中部,盘曲如蛇。这种发式就是典型的“发髻”。从图像上观察,这种发髻呈螺旋形,推测其在挽结时,先将头发编挽成股,或编结为辫,然后由下而上,层层盘旋,最后用发笄固定。偏髻的发式起源较早,流行区域也比较广。迄今所见最早的偏髻见于春秋时黄国的黄君夫人孟姬的发型。经过复原,是一个典型的左偏髻,髻以发结后用两根簪固定。具有特点的是在盘髻前,其发末皆用丝线编成若干小发辫。黄国后为楚所灭,这一先辫后盘的发式于是在楚地通行。包山二号楚墓的持灯铜俑就是梳的偏髻。俑的头发梳向头的右上角,形成一束,然后挽成向外突出的高髻。年7月出版的《楚文化考古大事记》一书时,出现了“湖北江陵马广一号楚墓中,发现墓主人古尸梳有偏醫”的记录:“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江陵马山公社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一座土坑竖穴楚墓,该墓由于墓坑挖在天然的白膏泥层中,所以棺椁和随葬器物都保存得比较好。该墓的墓主人为女性,年龄在40-50岁,身高约1.60米,出土时皮包骨架,头发乌黑,梳有偏髻,仰身直肢葬,手脚用锦带捆缚。”而另外,在湖南罗子国芈姓楚人的墓葬中,也发现梳有“偏髻”的陶俑头像。可见,在当时的楚国,偏髻应该是比较普遍的。而楚国在当时,一度是各诸侯国的时尚前沿,这样的发型是怎么到了一向崇尚简朴的老秦人身上的?在吴文英的《风流子》中,还有“堕妆偏髻,露浓如酒,微醉欹红,自别楚娇天正远,倾国见吴宫”这样的句子。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了一个梳着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的跽坐俑。在山西省长治市,出土了一件陶舞俑,男子独舞,周围有8人伴奏,此舞俑头顶左上方,梳着一个“偏髻”。此时的偏髻在中原地区已经流行开来,而这种流行很有可能是楚人推广开来的。包山楚墓中的陶俑在《荀子·强国》中。有“应侯问孙卿,入秦何见?孙卿曰:其固塞险,形势执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这个应侯就是范睢,是秦昭襄王的宰相,孙卿也就是是战国*治家荀子,而荀子所说,秦国当时“其服不挑”,也就是说没有奇装异服,都比较朴素。所以偏髻在秦昭襄王时期并不是很流行。歪髻在一些地区,是和丑角、滑稽人物联系在一起的。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的面具艺人,会将古代先人捏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五官失调”的样子。在贵州榕江地区发现,在一些石雕之上,除雕有“骑马战将、古塔祠庙、白鹤长蛇、麟凤狮龙”之外,还刻有“歪髻、长裙、赤足”的内容。而在《皇清职贡图》一书上,就有“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的明确记载。但是,在兵马俑中,可以大量士兵梳着偏髻,于是有人以此开始怀疑,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出身楚国的秦宣太后芈八子。在《史记正义》及《陕西通志》《临潼县志》等史料中,都有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六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十里;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四里的记载。雍州新丰县的县城,在今临潼县新丰镇的东北不远处。根据上述明确的方位和里程,很容易就能找到的秦宣太后陵,就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偏南距骊山山脚约一公里处的西杨村、下和村一带,也就是人们现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而秦俑中的偏髻又是楚国最流行的发髻,加之秦俑的服色五颜六色,非常鲜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相悖,另外在一些陶俑身上还刻有一个“芈”字,与发掘的阿房宫北司遗址中的“芈”字相似。阿房宫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芈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彩色兵马俑复原秦宣太后这几年也是非常出名啊。她出身楚国,芈姓,执掌秦国*事四十余载,在当时可算是个说一不二的女性,地位相当崇高,因此她如果想建这么多兵马俑陪葬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就像还没有确凿依据可证明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一样,以上这几个点也不能百分之百确认兵马俑是秦宣太后的,毕竟,光是偏髻这一点就不足以为信。虽说楚流行偏髻,可我们前面的介绍中也提到了,到战国后期,各国都在流行这样的发型。前面提到,一些民族地区多有偏髻,而秦国所处的西北之地多有戎狄等民族,秦武士俑的偏髻或许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同样地,春秋时期,楚国的北境和西境就有戎人。最有名的是陆浑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楚与陆浑戎曾经发生过战争,以后又曾修好,往来较多。如此看来,楚人的发型也或可能是受到戎狄影响,那么戎狄也同样会影响更加密切的秦国。至于所谓秦人尚黑,也不至于处处都是黑。特别是在战国后期,秦的版图一点点扩张,各国人也开始了融合,秦人也摆脱了之前偏安一隅的穷困,特别是昭襄王之后,秦人也有钱多了,颜色自然也多起来。况且,假如这兵马俑真的是秦宣太后的,她的墓地陪葬陶俑都五颜六色了,到了秦始皇时期,天下一统,如此丰功伟绩下,兵马俑都不再单一黑色的就更不稀奇了。而且,从兵马俑的发髻中也可以看到,虽然都是偏髻,但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有的偏左有的偏右。这说明,偏髻发展到后来,已经成为身份象征了。秦国“发正向上”是区分标志,也是判断其是奴隶或庶子的一个依据。因而发髻偏上的武士地位高于偏后的圉师,圉师本身可能为奴隶。据秦人尚右卑左的习俗,则发髻顶上偏右者地位高于偏左者,偏左者的身份可能为庶子,而偏右者的身份应为秦代二十级爵中最下等的公士级爵。据此其地位从低至高排列顺序为:发髻偏后、发髻偏左、发髻偏右、发髻直上。不同偏髻发型的兵马俑其铠甲形制及神态来看,双板长冠为中级军吏所戴,而单板长冠则是下级军吏的首服,同于戴长板冠的车右及御手。冠和发型相配使用情况有定制。步兵军吏俑头部发式和冠饰为裸髻,分为顶部偏高髻和扁髻,髻上有的有罩帻。军吏俑则为顶部束正高髻,戴梯形单板长冠或双板长冠,冠室罩于发髻,冠带下垂于颔下系结。骑兵为后脑部扁髻裸露或戴赭色平顶帻,上面采用朱色绘成三点一组的几何花纹,后面正中绘一大的白色桃花饰件,两侧缨带系于颔下。车兵的头饰也很有特点,御手发髻于头顶右侧,上罩白色圆帻后再戴单卷尾长冠;有的为脑后梳偏髻,上戴梯形冠,冠室戴于髻上;有的戴双板长冠。车右俑发冠分二式,一是束发梳偏髻,发上罩白色圆帻。另一种是头绾偏髻,上戴梯形单板长冠。马厩坑中出土的跽坐俑发髻于脑后挽为圆髻。从以上可以看出秦国军队中兵种的差别在于其所戴冠及发式的不同,目的是为了便于识别和调动指挥。围绕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还有很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区区一个发髻就隐藏了不知道多少秘密在里面,那么这些个陶俑的主人到底是谁呢?只能等进一步考古发掘,又或者可能一直是个秘密。但话说回来,无论是谁,兵马俑都是无可比拟的世界奇迹,也是研究秦代服饰文化的最重要依据,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参考资料:《中国服饰名物考》高春明;《楚人的纺织与服饰》彭浩;《褪去外衣的历史》相天;《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许净瞳;《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关于我: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本订阅号避免调侃式的历史,用客观的态度说清历史。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消息,欢迎大家留言谈合作事宜,谢谢!如想看其他文章可点击下方标题或发送你想搜索的关键词到后台:清宫女人
皇太后
金枝欲孽
古装片
舞女
男篮
疫苗
哺乳
婴儿性别
早产儿
儿歌
假文物
筷子
三文鱼
故宫
美国大选
川航
日本奥运会
勿谓言之不预
南京大屠杀
中俄列车大劫案
香港回归
军训
烟花
新马泰
西藏
清明上河图
四大名著
癌症
香港反黑
狄仁杰
傅恒
大爷
日本和服
野史
公园
御厨
桌游
口技
垃圾
年会
员外
那拉皇后
古人导航
古人睡觉
笔仙
娃娃机
网吧
剪刀石头布
嘎拉哈
中餐厅
金瓶梅
抑郁病
达康书记
军师联盟
高考
学区房
的确良
养狗
古人喝粥
酒吧
餐巾
钻戒
爆米花
自助餐
科举拜神
剖腹产
武林大会
奢侈品
江湖黑话
红灯区
老照片春节
古人内衣
古人穿越
古代儿童
皇宫娘娘
康定情歌
国道
八一电影制片厂
西藏
辣椒
小龙虾
烧烤
......别停,往下看↓↓↓↓↓额尔瑾
努力!争取实现在家边码字边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