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求学黄勇军老师中国政治思想史之荀子听
TUhjnbcbe - 2021/1/24 3:25:00

今天继续参加了师大黄勇军老师的《中国*治思想史专题》课,这学期主要是他带着研究生读《荀子》。今天很特别,大家完全是讨论式的学习。每人提出自己的论文提交给大家,首先自己分享,再大家一起提问讨论跟读书会挺像。大家热烈讨论后,最后老师会总结一些自己的想法,有时他听到感兴趣的话题,会马上回应,这种发散思维能学到很多新的东东。

黄老师还介绍了如何做学问,该怎么对待古人。

首先要进入古人的时代背景进入古人的思想,这就是知人论世,进入文本的重要。我们要弄清楚到底这位古人解决了什么问题,不要急着用现代的*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去生搬硬套。那样你很容易陷入隔空立论,没有力度。只有在充分阅读文本了解作者了解原著的基础上,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这以后再把各家讨论作者和他思想的书都拿来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新意。如果有新意那可以成为你的学术贡献,如果没有新意也可以安慰,至少你跟过去的高人想法相同,这样逐步锤炼自己的思想,学术才会有精进。

他建议学生看看思想史(冯友兰、胡适、葛兆光),萧公权的《中国*治思想史》,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看看其他学者如何谈荀子。今天还谈到了施特劳斯和波普尔的差别,推荐《*治哲学史》施特劳斯。(我在当当京东上一查居然像这么经典的*治哲学书籍已经绝版,真可惜)

讨论交流

今天还对针对荀子的思想提出了一些问题,个人很早之前在看易中天老师《先秦诸子》时,就对荀子产生了疑问?对儒家跟法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当时易中天老师是把荀子放在孔孟以后第三位重量级儒家进行讨论的。可奇怪的是这位儒家却教出了两位法家弟子,一位做了秦国丞相,一位甚至成为法家最重要的人法家集法术势之大成者——韩非子。而且荀子隆礼重法,特别是对礼的推崇这跟其他儒家很不一样,礼和法其实已经很接近了。是否意味着从礼到法本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渡,儒家跟法家本就有某种联系。《荀子》对君主的看重也超过其他各位,多次提到“主上”,这些跟孔子孟子很不一样,他们对君主更多放在平等的位置,孟子更是提出革命的合理,君主暴*,完全可以推翻,不算弑君。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也是经董仲舒改良后的新儒家。荀子其实在汉唐时期很受重视,只是到宋代开始被贬斥,宋儒之后推崇孟子。到晚清民国时期普遍批判荀子谭嗣同认为中国就是被荀子害了,“两千年之*秦*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黄勇军老师:

这个问题挺有趣,涉及到汉宋之争、孔学之别,先秦儒家孔学其实可分为三,周孔之学(从周公到孔子,以周礼为依归),孔孟之学主要是孟子的思想,以尧舜为蓝图,强调内圣心性之学。孔荀之学,主要指荀子思想,荀子在当时的礼崩乐坏时代,没有孟子那么理想主义,他更希望建构起一套实际而稳定的*治架构,希望依靠一位*治强人来完成兼并战争结束几百年的分裂建立起大一统王朝,再来推行儒家礼制。因此可以看到荀子那么推崇君主尊王,跟当时时代背景有关,这方面跟西方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很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我们要进入那个时代,才能看清楚他们的思想。而后来晚清民国思想家批评荀子,其实更多是借批判荀子来批判当时的*权和*治。对孟子的尊崇也是在唐代韩愈《原道》之后,提出了儒家道统,是由孔孟之学(思孟学派)来继承直到韩愈这里。这也是为了回应当时儒家从汉唐以来的衰败,被佛教道教挤压。汉唐帝国经过魏晋南北朝长达几百年纷乱到安史之乱又陷入纷争之中,韩愈等儒家奋起提出自己的道统来对抗其他思想,也是他们对过去荀学建构起那套制度的不信任。终于在宋代经过跟佛学道家思想交流形成了新儒家——理学,一时才有儒家之龙象。晚清的士大夫批评荀子其实更多是在当时反对满洲君主专制的立场上,因为无法直接批评慈禧等满洲权贵只好借批荀子来发泄,荀子不过是做了专制的替罪羊。因此在看到一些批评文章时,我们也要进入那个时代,荀子本身的建构一套稳定*治制度还是有巨大贡献的。这也有些像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孔子也是充当了西化论者的标靶。

有人还提出《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跟荀子的关系,荀子的这种强人*治是否会走向极权主义的封闭社会?荀子是否想建立一个为国君服务的*治体制,百姓大臣都是其上一颗螺丝钉?

黄勇军老师:

这又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谈到了波普尔。波普尔跟施特劳斯有不少分歧,施特劳斯认为波普尔不是太了解古典对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没有真正读懂。在谈他跟荀子的关系之前还是请大家先读读《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读读《通往奴役之路》看看这些近代思想家是怎么思考的。

希望学生们有时间多看看书,不是为了完成论文或者为了学分,真正是为了成全自己。

个人的听课感想

“古之学者为己”,读书真的是为了自己,没有任何功利心的读书。只有抱着这种态度去读书才能让自己在读书中感受到快乐。

你要想真进入那些思想家的世界,你的思想没有力量,头脑空空很难进去的。过去我也听一位朋友说过,读书如同起重机起重货物。要起越重货物,要求起重机自身的重量也是要越大,否则无法做到,因为力都是相互的,越重的物体反作用力也越大。同样看书也是调动你的一切知识智力来跟古人交流,读一本书其实不是仅仅在读这一本书,背后承载的是作者的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以及他丰富的精神世界。读一本书其实也是进入一位作者的精神世界,特别是读思想家。记得余英时先生就写过《朱熹的历史世界》。那是余英时先生带我们进入朱熹世界的一次精神之旅。

如果没有足够的储备读越深的作品或者知识容量越大的作者的书,难度也是越大的。我们麓山学社读书会有一次选了塔勒布的《反脆弱》,就很不好读,因为塔勒布是一位博览群书的人,因此他的书经常涉及各个学科门类让你目不暇接,有时候读了半天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现在我们在读《庄子》,也有这个特点,内篇七篇都不容易,特别是《齐物论》没有几个人真能读懂。庄子也是一位阅读达人司马迁说他“于学无所不窥”。而且当你读得越多,悟的越多,你看书速度也会越快,你的关联知识能力越来越强,所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作者领悟的也越多。有的书甚至看了一部分就知道大概后面讲的什么,能够快速的阅读抓住全书核心。

关于近代学者对传统的批评,个人也是有同感。因为甲午战败后来又是庚子国变,割地赔款北京第二次被占领,后来立宪共和都不顺利,导致我们一部分的知识精英把怨气都撒在传统文化上,而儒家理所当然的成为传统的代表。孔子因为历代帝王的推崇也自然成为儒家的代表,接受严厉批判。其实孔子的原始儒家跟后来的,不论是汉儒还是宋儒都有差别,更何况经历蒙古、满洲入主中原,儒家已经被很大程度改良为帝制服务的工具。其实我们所批判的孔子已经距离真实的孔子很远了,我们真正要了解儒家应该回到先秦,国学大师也是提出“国学”概念的章太炎先生都说秦之后没有国学有的只是帝王之学。当然我也不回避站在今天的立场,对一些儒家的观点可以提出我们今人的看法,儒家不是没有自身一些问题,比如过分强调上下等级尊卑,教育方面虽然孔子也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还是没有像西方苏格拉底带学生那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论语》和《理想国》虽然都是对话形式,但是有学者做过比较发现有很大不同。《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并不是代表正确的化身,他是处在一种无知状态跟其他人对话。萧功秦《儒家的困境》、袁伟时在腾讯燕山大讲堂期的讲座《儒家传统困住了中国》都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需要的是学术的争鸣而不是意气之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来绑架文化和学术。中国吃这个亏太厉害了,动不动扣帽子,意气用事不解决问题,或者把学术搞成了*治就更可怕。

当时在民国其实就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总的来说有三派观点,第一派是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西化派,只是各自学习的西方不同胡适学的英美,陈独秀学的是苏俄。第二派是完全固守本土文化,认为中国的都是好的,如辜鸿铭他甚至认为中国纳妾都是对的。第三派就是以钱穆陈寅恪和新儒家为代表,他们既不同于西化派要把传统全部抛弃学习西方,那样将失去立足的根基,也不同意固守传统一尘不变,他们希望在传统之上来学习西方,钱穆先生总说对传统我们应该抱有“同情之理解”,新儒家提出“旧内圣开新外王”。个人还是倾向于第三派,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不能简单用“封建社会”四个字把两千年的历史都否定了,这是一种简单方法,可是历史从来就不简单。

当你深入到历史深处,其实有很多风景。殷周之变是一次,(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就说“中国文化制度之变化莫巨于殷周之际”)周秦之变又是一次,这是大的变化。小的变化就更多,如唐宋之变,从汉唐士族到宋以后的平民社会。完全抛弃不看传统,另起炉灶不现实,我们毕竟生活在这片被传统浸润几千年的土地上。但也不能只说强调中国特色,强调传统而拒绝变革,那也是没有出路的。“变则通,通则久”

更多精彩推荐,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求学黄勇军老师中国政治思想史之荀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