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身关系的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精神和形体的关系的问题受到诸子百家的注意。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身体具备了,心理才会产生;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同时也是说,有了一定的形体,才会有一定的心理机能。魏晋之际的哲学家杨泉提出"人死之后,无遗魂矣"的论断。汉代桓潭以烛火为喻,说明形神关系:"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新论》)。王充发展了桓潭的学说,更详尽地论证了心理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的道理。他认为精神是血脉所产生的,"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论衡·论死》)。这种看法还有唯物二元论的形神论的缺点。南北朝时的思想家范缜继承了荀子的传统,提出了"形质神用"(《神灭论》)的观点,肯定"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确立了完善的唯物一元论的心身关系的理论。他还提出人的心理"有方"(有空间位置)的看法,使形神论的心理学意义更为明确。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形神论思想家虽然大多数都认为心理是由心脏(甚至五脏)产生的,但也有少数人指出了心理与人脑的依存关系。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初步觉察到脑对人的病理、心理变化的作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作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清初的回族学者刘智在《天方性理》一书中,肯定人脑有统摄各种感知和脏腑器官的功能;同时还提出了人脑功能定位的猜想,嗣后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提出了"脑髓说",进一步作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科学论断,纠正了长达千余年的"灵机发于心"的错误观点。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就已提出形神关系问题。《荀子·天论》中说:"形具而神生",是说人的躯体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人的心理又是由躯体所派生的,人的身形成了,也就有了心理。东汉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新论》)。王充继承此说进而提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桓、王二人以烛火比喻形神关系,虽表明了心理不能离开躯体而独存,但有唯物二元论的缺陷,故为唯心论者所利用,如东晋慧远就以火可以传薪为由来宣扬神不灭论。
形神论,中国古代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虽然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但却包含深刻的心理学思想。形指身体,神指精神或心理。
南朝齐梁思想家范缜则发展了荀子的形神观,进而提出"形质神用"的身心学说。他还以刃与利来比喻形与神的关系,从而克服了烛火之喻的缺点。可以说,在形与神、身与心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到范缜已有了完善的解答(见《神灭论》)。
形神论从其历史发展阶段与理论内涵来看,可以分为形与神、以形写神和离形得似等三个方面。
data-linktype="2"data-logid="h3-title"style="color:transparent;background: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