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易经天道刚健,地道宽厚,人道中庸
TUhjnbcbe - 2021/1/20 2:20:00
白癜风治疗花费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99614.html
荀子名况,字卿,又名孙卿,战国中后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年代为公元前-前年左右。他先后到过齐、楚、秦、赵,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并三为“祭酒”(学宫之长),此后又做过楚国的兰陵令,晚年在兰陵著书,终老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他的影响,不只是在思想、学术范围,而且也体现在社会*治体制、礼法制度、伦理原则,以及个人修身养性、教育学习等实践层面。关于荀子思想的学派归属、理论意义、社会影响等,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和对立的,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例如,有的学者判定荀子应归属儒家,因为荀子最推崇孔子、子弓的为人为学,要人们向他们学习,称他们为“大儒”,而且更重要的是荀子对礼学有着精深的研究,竭力推崇礼教、礼制和礼治;但有的学者则判定荀子应归属法家,至少已经不是“醇儒”,因为荀子断言“人之性恶”,强调“化性起伪”在“隆礼”的同时,又强调“重法”,而且他的两位著名弟子韩非和李斯,一位是法家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一位是辅佐秦国推行法制和法治的重要实践者,二者都属于法家。到底属哪家姑置不论,荀子的思想学说,在秦汉时期还是很有社会影响的,如他过世后不久,就有人说:“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舜,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荀子·尧问》)至唐代,韩愈对荀子的儒家身份和学说提出了一些质疑,他说:“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雄)大醇而小疵。”(《读荀》)至宋代,程颐对荀子的评论,则走向了极端,如说:“韩退之言孟子醇乎醇,此言极好,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言荀、扬大醇小疵则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荀子,悖圣人者也。”“荀卿才高学陋,以礼为伪,以性传恶,不见圣贤,虽曰尊子弓,然而时相去甚远,圣人之道至卿不传。”(《二程遗书》)由于程颐在学界的影响,之后虽仍有不少对荀子思想持公正评价,甚至高度推崇者,然就整体社会影响来讲,并不很受重视。至近近,对荀子思想的认识,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例如,谭嗣同从批判否定的角度,看到荀子思想在二千年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秦*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仁学》)其后,章太炎则十分推崇荀子,他认为:“自仲尼而后,孰为后圣?曰:……惟荀卿足以称是。”(《后圣》)“荀卿以积伪俟化治身,以隆礼合群治天下。……此斯道也,虽百里而民献比肩可也。其视孔氏,长幼断可识矣。”(《订孔》)虽然荀子十分推崇孔子、子弓,但我们不能把荀子思想,看成是孔子、子弓思想的简单重复或延续。从孔子到荀子,时间过去了二百多年,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思想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包括一些由原来同一学派中分化出来的不同学派,以及由原来不同学派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学派,如战国中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就孕育出好几个这样的新学派。到荀子时代,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已是思想界的常态。荀子”其知至明“,他对那个时代在社会上还在流行的各家学说都有所评议,其中有肯定的、推崇的,也有批评的,有指出其偏颇的,也有痛斥其危害的,不一而足。而荀子的思想理论又广泛吸纳了各家之长,所以人们也常称他是集先秦思想之大成者,此或诚不为过。如今,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历史上各家门户之见来看待荀子思想。我们只需去发掘荀子思想中,那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且对今天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有启发的东西就可以了。在荀子思想中,围绕”人“(包括个人和整个人类)的自我认识等问题展开的论述,我们大致梳理如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万物(包括人)都是天地所生,而人在万物中则是最为”灵“、最为”贵“的,如《尚书·泰誓上》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荀子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义者,宜也。”(《中庸》)所谓“义”即恰当、恰如其分的意思,作为人即具有这种“义”这种分辨恰当、不恰当,分辨是非、轻重、缓急的能力。所以荀子还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故人道莫不有辨。”(《非相》)“有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也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灵”之所在。一个人做人做事一定要“义”字当头,不能背离“义”,否则就不是“人了”。这是荀子要人类自我认识到的第一个特点:“有义”(有辨)。接着,荀子要人认识到作为人的第二个特点:“能群”。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王制》)。所谓人“能群”,是指人类是一个高度自觉的有组织的群体,所以能支配牛马为人类所用。这里所谓的“能群”,也就是指人类社会性的特点。荀子强调说,“人生不能无群”(《富国》),而人之所以“能群”,是由于“明分”,之所以能“明分”,又在于人“有义”。如他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王制》)由此,也让我们认识到,人的这种“能群”的能动性,具有支配万物的能力,所以人也就参与到天地生养万物的过程中去了,诚如荀子所揭示的:“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论》),人“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不苟》)。这就是荀子要人类自我认识到的第三个特点:“能参”。天有其时生万物,地有其财养万物,人有其治管理、运用万物。所以,人必须认真思考,要如何“参”与到天地中去“治”万物,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和共存。荀子要人类自我认识到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引起历史上思想界和学术界争鸣、讨论得最激烈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的“性恶”说。荀子指出的要人类自我认识的前三点,人们还大都能够认同,而对这第四点就不那么容易达成共识了。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在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说法,有持性善说者,有持性三品说者等等。这都是由于人们对“人性”的定义不同,以及从不同的视角去探讨“人性”问题,从而产生了诸种说法,如从各自探讨的视角和定义来说,都有其道理,这里我们就不去展开讨论了。就拿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说法来讲,实际上他是从维护人类群体(社会)和谐,消除人性中那些可能引起相互争斗、从而造成社会混乱的因素等视角来谈这个问题的;并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学习、修身养性,才能认识自己作为“人”所具有的身份,从而自觉遵守做人(“明分”)的道理。如果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纯理论讨论,而是从社会现实人性来探讨,那么荀子的说法应当说是言之有理的,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更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化成”的根本精神的践行。人需要认识到人性中那些会引起相互纷争、导致社会混乱的因素(“恶”),通过“人为”的教育、学习、修身(“伪”),激发出人性中的“善”,从而培养起社会的“善”,以至于“化民成俗”(《礼记·学记》),使整个社会养成向“善”的风气和习俗。——节选自《荀子新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经天道刚健,地道宽厚,人道中庸